奶牛结核病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讨论
2017-01-16,,
,,
(城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城固 723200)
奶牛结核病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讨论
何明发,李红伟,敖义鹏
(城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城固 723200)
文章阐述了陕西省城固县奶牛结核病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技术应用情况,分析探讨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检测时间和频次不合理;抽检比率小,易漏检;企业检测技术应用差;检测试剂灵敏度不一致;检测操作技术不规范;检测净化经费保障不到位,等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奶牛结核病;PPD皮内变态反应;技术应用;问题探讨
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是奶牛结核病检疫检测中最常用、实用的检测技术,但目前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需引起重视和改进。
1 城固县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1.1监测单位的技术能力
陕西省城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汉中市唯一的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具体负责实施全县动物疫病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技术进行牛结核病检疫检测工作达15年。
1.2检测所用方法和试剂
检测所用方法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1]操作,检测所用的结核菌素(诊断试剂)为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产。
1.3监测时间和对象
按汉中市动物疫病监测方案要求,所有乳用牛和种牛已全部纳入结核病检疫检测范围,对其他牛依据统计学原理进行抽样检测,每年至少检测1次。城固县目前有奶牛养殖场7个,奶牛总存栏91头,每年定期开展2次检疫检测。
1.4结果判定
依照标准《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 T18645—2002)进行结果判定。
1.5检测结果
城固县自2014年首次检出结核病牛以来,已连续3年检测54场(次)、606头(次)奶牛,累计检出结核病牛24头(次),其余均为阴性。
1.6 结果处置
依据《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2]对结核病牛进行了扑杀,并按照《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2006)[3]将病害动物尸体采取了焚烧、深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对病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了严格消毒;对疑似反应牛立即隔离,限制移动,依照《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复检,并视结果再行处置。
2 PPD皮内变态反应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检测时间和频次不合理
汉中市每年6—7月份安排实施动物结核病检疫检测。此时,正值各种蚊虫活跃期,蚊虫影响了动物保定和检测,尤其是叮咬试验动物接种部位引起的炎性红肿,无法与PPD皮内变态反应相区别,从而影响了试验结果的精准性。从历年监测实施经验看,每次检疫检测实施从试验材料准备,到实际接种,再到观察、复检,直到病畜处置,约需3~4个月,而年内10—11月份再开展第2轮检测,这样间隔时间太短,易引起养殖场户的抵阻情绪和拒检,影响检疫检测工作开展。
2.2抽检比率小,易漏检
陕西省各地区对该病的检测、净化、监管力度和要求均不相同。城固县奶牛存栏量相对较小,实行的是100% “全检制”,一旦发现结核病牛,立即采取强制扑杀和净化措施。而部分市县区由于受经费、技术力量不足等因素限制,实行的是“样本抽检制”,只有部分牛受检,结核病牛漏检隐匿概率很大,也有因扑杀经费补偿困难等原因,对检出的结核病牛不作强制扑杀处置,导致疫情传播。经流行病学调查,城固县近3年检测发现的5起奶牛结核病疫情均属引入性疫情。只在引入地开展牛结核病防控,既被动,又很难消灭传染源,净化疫病。
2.3企业检测技术应用差
对城固县2013年以来的5起奶牛结核病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业主基本不了解牛结核病和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技术等知识,引进奶牛时,既不要求检疫或索取动物检疫合格证、检验报告等,也不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备案申报,奶牛调回后不进行隔离观察就混群饲养,又不规范履行落地报检义务,这样极易导致疫病的快速引入。
2.4检测试剂灵敏度不一致,影响试验结果
不同生产厂家或供应商提供的检测试剂的原理、方法和灵敏度各不相同,导致检测结果也往往不同,同时检测试剂本身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以检测结果只能达到相对可靠。而不同的试剂在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又存在差异,究竟哪种试剂检测结果更加精准,需要国家权威机构进行筛查、监管、验证和确认。再者,检测试剂的有效性问题,如试剂储存、运输、销售、保藏的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等都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5检测操作技术不规范,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
牛结核病检测主要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实验。这项检测技术虽然操作和实验条件简便,但每个环节的细小操作误差都会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如:是否规范保藏和储运,是否按要求稀释试剂,接种部位是否在皮内,注射剂量是否精准,测量方法是否正确,试验观察时限是否符合规定,蚊虫叮咬干扰因素是否排除,等等。这些细微技术环节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差错,都会使试验结果失真、失准,导致得出错误性结论。
2.6检测净化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检测和防控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奶牛结核病监测比例为100%,因此检测试剂、防护物资的消耗量很大,所需经费额度也很高。这就要求在检疫检测中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方法,以便最大程度地节省试验耗材。
3 改进措施
3.1科学合理安排检测时间和次数
城固县已尝试将奶畜的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监测与春秋防疫工作同步展开,即在每年的3月中旬进行第1次监测,9月中旬进行第2次监测。春秋时节气温适宜,蚊虫处于休眠期,这样就避开了炎热和蚊虫活动等因素对检测操作的不利影响,两次监测的时间间隔跨度较为合理,实施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3.2严格落实奶牛结核病“全检制”
应严格按照《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对奶牛实行100%监测,每半年监测1次,初生犊牛应于20日龄时进行第1次监测,以后按照每6个月为1个周期,全面持续开展奶牛结核病的监测净化工作。
3.3加大防治知识和法律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规范检疫
加强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培训,引导养殖场户牢固树立科学养殖理念,积极配合做好疫病检疫、检测工作,严格落实检疫报检制度,及时剔除和防范疫源风险。同时要有效防范人畜相互感染风险,强化跨省调运检疫检测,做好县内场间调运检疫;对生产、流通、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管控,做到部门联动,统筹各个环节,确保防控成效。
3.4科学检测,精准操作
3.4.1接种部位的选择和处理。必须是正常的、无病灶的部位,牛一般在颈侧中部上1/3处附近,接种部位必须除毛,并准确标记接种部位。
3.4.2皮厚度测量。接种前测量皮厚时,必须是在除毛后进行,牛颈部皮肤一般较松弛,但纵向与横向测量时,由于张力差异,测量值往往会出现差异,因此测量人员必须充分提起皮肤再测量,最好纵向和横向各测量1次,将结果取均值;纵横向测量值差不能大于1 mm,否则应改进测量方法。在接种部位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造成接种部位的人为损伤(发炎、红肿等),影响检测结果。前后测量手法必须一致,最好是同一个人操作;避免测量时因游标卡尺松紧不一,导致测量结果失真。科学检测,特别是对疑似或阳性的,可把接种后72小时的测量结果与接种前测量值、接种部位附近无变化皮厚测量值或对侧同部位皮肤测量值进行比较,综合权衡,防止接种前后因测量方法变化,出现测量结果失真现象。
3.4.3科学研判结果。游标卡尺等测量仪器要经常校核;检测结果必须用游标卡尺或其他精密设备进行测量确认,不能单凭肉眼观察判定结果,肉眼观察只能作为仪器测量的一个辅助确认。在生产实际中,一些操作人员容易凭借“经验”判定结果,认为只要接种部位没有“鼓包”就是正常的,其实不然,有些皮内变态反应会形成明显的隆起,有些变态反应则是扩散性的,表面看不出异常反应,但实际则出现增厚反应,因此必须借助仪器判定。
3.4.4确保接种试剂有效。在规范选择、保藏、储运诊断试剂,确保试剂有效性的前提下,接种剂量必须符合要求,严防随意增减注射剂量。
3.4.5接种方法科学。必须接种在皮内而非皮下。PPD反应是皮内变态反应,接种时,针头呈15~30°角刺入皮内2~4 mm后推注药液,接种后能明显看到皮肤表面出现“小泡”,否则接种药液可能注入皮下,造成检测失败;接种时要缓慢推注,严防药剂从接口端溢出。
3.4.6接种器械选择要合理。必须选用1毫升型、5~7号针头的注射器,同时要检查注射器的气密性,既要保证注射剂量准确,又要避免注射时因针头过大导致药剂从注射部位溢出。
3.4.7严格接种和检测时限,重视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跟踪观察。接种后72小时测量皮厚差,96~120小时持续跟踪观察迟发型变态反应,应尽量做到“准时”。
3.4.8可疑结果的复检时间间隔必须到位。在生产实际中,通过调整不同的复检时间间隔,对结核病首次检测为阳性或可疑的牛,在牛颈部首次接种部位的対侧接种结核菌素进行复核,发现间隔3天、14天、28天出现阴性的可能性较大。若检测时间间隔大于42天,检出的结果与首次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因此42天是复检的最小时间阈值,只能延长不能缩短。
3.4.9检测期间严防外界干扰。抗菌消炎药物、蚊虫叮咬、人为损伤等,易造成检测部位皮肤出现增厚反应,出现假阳性可能。因此,应科学合理确定检疫检测时间,检疫监测时间一般为每年2次,上半年在3—4月份,下半年在9—10月份比较适宜;在结果观察期内,应该做好维护,严防外源因素干扰检测结果。
3.5建立动物疫病检测净化经费保障机制
动物场(区)的疫病净化是一个持续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的坚持不懈努力,加之开展疫病净化需要采购、储备诊断试剂、防护物资等,疫情处置、病害动物扑杀补贴等都需要经费,建议在现行的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基础上,建立更加有效持久的疫病净化政策保障机制,确保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1]农业部. 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 18645—2002[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02-19.
[2]农业部.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12号[A]. 北京:农业部,2007-04-09.
[3]农业部. 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朱迪国)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PPD Intradermal Allergy Technigue in Cow Tuberculosis Detection
He Mingfa,Li Hongwei,Ao Yipeng
(Chenggu County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Chenggu,Shaanxi 723200)
In this article,the application of Puri fi cation protein of tuberculin(PPD)intradermal allergy in detecting cow tuberculosis in Chenggu county was reviewed. At the same time,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such as the unreasonable detection time and frequency,the easily missed inspection as a result of low sampling rate,inadequate application of the detection techniques,inconsistent sensitivity of detection reagents,non-standard detection and operation and the insuf fi cient fund for ensuing its detection and cleanup,etc. In the end,several concrete improvements were give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s.
cow tuberculosis;PPD intradermal allergy;technology application;discussion
S851.3
:B
:1005-944X(2017)02-0081-03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