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建议*

2017-01-16刘志梅龚潇潇胡吉芬李宝军许晓燕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医学院校医学生

刘志梅,鲍 敏,龚潇潇,朱 锐,胡吉芬,李宝军,许晓燕,李 明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安徽 合肥230601)

对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建议*

刘志梅,鲍 敏,龚潇潇,朱 锐,胡吉芬,李宝军,许晓燕,李 明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安徽 合肥230601)

为了加强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质课程建设,通过对此类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和对23家实习单位、招聘单位、用人单位的调研,得出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市场对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建设的要求,并提出课程建设的建议。

医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研究;建议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被社会广为接受,在这一模式中,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治疗,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这种医学模式给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合格的医学生除了拥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但对于在校生而言,课程建设尤为关键。

1 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建设的现状

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一直随着社会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1.1 理念落后 在医学院校学生中理科生占有绝对大的比例,他们的思维缜密,注重时效,大多热衷于显性的医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获取,希望在校所学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看到“人文社科教育不是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而是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解并最终“内化”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1]。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与人的生命打交道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2,3]。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没有真正将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相关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此类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人们生存环境和身体素质的极大改变,疾病谱随之发生了急剧变化,医学面临极大挑战。医学类院校以3至5年的学制来培养医务工作者,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为了让医学生满足未来工作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德育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的课时一再压缩。这一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异很大,仅课时量方面,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学时与总学时的比例在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达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平均仅为7% ~8%[4]。我国一般医学院校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集中安排在低年级,以“两课”为主,辅以医院管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课程。各专业可自行决定是否开设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及开课的门数和课时数。总体看来,此类课程设置松散随意,尚未实现课程设置的全程性和系统性。

1.3 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医学院校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多是大班教学且教学时数少,教师往往以知识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不足,实践不足,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常注重知识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课程内容没有与专业很好地结合,没有形成医学与人文的相互渗透;有些课程内容未能及时跟进当代医学发展的脚步,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不浓。

2 市场对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建设的要求

为了使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一致,同时为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基础资料,《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多层次构建研究》课题组于2015年3月深入行业一线,对招聘单位、用人单位、实习单位(此三者下文统称为用人单位)进行问卷和访谈。

2.1 调查对象 参与调研的23家单位中,党政机关1家、卫生事业单位2家、医药相关企业单位20家。工作岗位涉及医学检验、口腔医生、口腔护理、护理专员、药学专员、药品销售、美容顾问、灸疗师、医疗器械销售、血液净化、临床医学、眼视光等。专业涉及医学检验、口腔医学、护理、药学、药品销售、康复、医疗器械、临床医学、眼视光等。

2.2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就业岗位、从事工作任务、员工所需素质要求、胜任岗位工作需具备能力、支持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的课程、用人单位注重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用人单位眼中毕业生突出的优势、用人单位认为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用人单位认为应当开设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改善知识结构的建议、本专业毕业生或实习生的优势和不足、本专业毕业生或实习生工作表现总体评价等内容。

2.3 数据整理和分析 使用Excel和心海统计软件。

2.4 调查结果和分析

2.4.1 用人单位注重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 见表1。

表1 用人单位注重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对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仪态举止、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等这些内在人文科学素质的重视程度超过了职业资格证书、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这些被大学生认为是就业的显性硬件。显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毕业生更受市场的欢迎。

2.4.2 用人单位眼中毕业生突出的优势 见表2。

表2 用人单位眼中毕业生突出的优势

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敬业精神、思想道德、合作精神在用人单位眼中是毕业生位列前5的突出优势,甚至超过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度,技能水平也只是与思想道德并列第4。可见,对于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毕业生的受市场欢迎度超过学霸。

2.4.3 用人单位认为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见表3。

表3 用人单位认为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

用人单位认为人才需求现状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中,稳定性差、沟通协调差、满足不了工作岗位需求,都与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水平较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2.4.4 用人单位要求学校改善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建议见表4。

表4 用人单位要求学校改善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建议

从该项调查结果可知,用人单位对加强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的要求十分迫切,甚至超过对“加强医学技能训练”的要求。从其他要求改善的诸如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人文知识等内容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较高的要求。

2.4.5 用人单位认为应当开设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 见表5。

表5 用人单位认为应当开设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

调查显示,市场要求医学生有优秀的医德医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具备良好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市场要求,结合医学特点和临床实训,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3 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建设的建议

3.1 明确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医学生职业发展和医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明确各专业工作岗位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将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要求,是将医学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合法化”,使之成为显性和硬性的要求,便于实际操作。

3.2 构建合理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体系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研究者普遍认为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6]。显性课程是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课程,包括公共性思想品德和人文课程模块及医学类思想品德和人文课程模块,两大模块下有若干子模块。各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在模块内进行灵活选择和自由组合,以实现培养目标。由于医学院校学制3年至5年,其中还包括1年的实习,学制短的现实决定思想品德、人文课程课时不宜多,课程内容应当改变以学科为中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准则,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整合,有效利用课时。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应注意将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贯穿于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素养共同提高、相互促进。另外,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应只局限在思想品德和人文课程中,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也应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教书育人,结合专业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隐性课程是指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但蕴含在学校的课堂、校园的各种情境之中,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和无意识的教育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

3.3 优化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 改变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以讲授为主的现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递的直观性和多样性,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积极进行师生互动,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训方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社会调研、岗位见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除笔试之外,还可以采取论文写作、参加教学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口试、答辩、现场演示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检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3.4 营造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活动。通过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校景等人文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加强合作、积极沟通;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节、技能大赛,让学生展示自我、陶冶情操;通过“三下乡”、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生、了解社会,加强对人生的思考,增进对生命的敬畏。

[1] 潘宇,陈俊国.西方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44-1346.

[2] 邝红妹,杨棉华.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4-46.

[3] 马晓玲,夏承伯.医学人文课程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4):98-100.

[4] 周峰.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8-9.

[5] 赵新燕.浅析高校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J].黑河学刊,2011,173(12):162-163.

[6] 聂广桥.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 140-142.

Th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human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LIU Zhimei,BAO Min,GONG Xiaoxiao,ZHU Rui,HU Jifen,LI Baojun,XU Xiaoyan,LI M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hui Medical College,Hefei230601,China)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humanities quality in medical colleg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se courses has been analyzed and the survey of 23 internship units,recruitment units and employing units has been conducted,so as to put forwar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posals,and pres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humanities in medical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edical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Humanistic science literacy;Curriculum;Research;Suggestion

2015-09-22)

安徽省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szxm107);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人才项目(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刘志梅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在“实践”中研究人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