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2017-01-15吴胡珂曜
摘 要:脱贫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武陵山片区作为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其脱贫工作更是十分艰巨。本文仅就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进行探讨,并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才资源、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作分析,深入了解一个地区之所以贫困、发展落后的因素。
关键词:武陵山 贫困片区 脱贫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234.9万人。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较早实施扶贫的区域之一,但这些年来,其贫困状况一直没有改变,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化带来的福祉,广大的山区农民则生活更加贫困。而造成武陵山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本文主要从环境、历史、人才、资金四个方面分析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环境限制
由于武陵山片区大多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区边界,片区群山围绕,自然灾害频发,基础实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一直以来与外界联系较少。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既没有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也很难形成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因此,武陵山片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导致其基本处于与外界经济体相分离的状况,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农业用地,多山的自然条件都限制了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交通瓶颈制约了武陵山片区内的交流,加上行政区划的分散与地区保护使得经济发展成果难以扩散到其周边地区,因而武陵山片区的发展便孤立于外界,难以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互补的发展路径,而片区内的各个县市又基本都是贫困县市,所以在片区内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实体,这便限制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流与共享,以至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陵山区经济的区域性发展。[1]
二、历史发展滞后
历史上,武陵山片区本来就开发较晚,发展迟缓。解放前长期实行封建领土统治制度,直到建国初期,匪、烟、枪“三毒”与官、匪、霸三个结合仍然是这一地区显著的社会政治特点,交通闭塞、文教不兴,使得在建国后该地区仍没有取得有效的发展。“一把刀、一把火、一把种了、一把灰”又是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成为建国初期湖南省最贫苦的地区。据1950年的资料记载,当时10县市40. 4万户156.6万人口中,有38, 400户153, 600多人住在岩洞,有53.4万人以树皮、水草、野菜、“观音土”充饥,占总人口89%的人口长年处在不得温饱的饥饿状态[2]。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对于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而言,贫困现象并未得到改变,温饱仍然是主要问题,虽然改革开发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些得到发展的地区多位于沿海地区,武陵山片区由于位处我过内陆,所以并没有搭上经济发展的火车。所以在东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既没有沿江沿海,也没有便捷交通网络的武陵山区人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相比于东部地区,或是中部平原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些地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而且经济发展优势也逐渐失去。所以,今天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也离不开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三、人才资源缺乏
人才资源紧缺是制约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育水平落后,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而人才流失严重,导致科技人才奇缺,使得武陵山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于相邻其它地区,在农村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无法在武陵山区得到推广和使用,该地区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普遍比较落后、粗放,生产效益也较为低下。于此同时,武陵山区的仅有的人才资源,因为地区贫困原因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从外地吸收人才的能力差,而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又都流向了外地,这造成了武陵山区科技人才奇缺。[3]由于山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人才引进一直都是当地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常是引进来而留不住,但本地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又都不愿意回来本土扎根,纷纷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山区教育发展滞后,学校设施欠完善,教育硬件设施差,受教育程度低,教师学历层次中专或者是代课教师,学生接受教育的资源有限,有的学校是一个教师兼任多门课程。加上地处边远,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去,师资力量薄弱,年龄层次大多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由于种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的匾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就有限。这样的学生即使愿意留在当地服务,但由于文化素质不高,使得这些劳动力进入的行业多为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人[4]。
同时因为人才的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引进或改善,也使得当地人们的观念意识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的话,那么在武陵山区的贫困人口中这一问题则更加凸现。与外界的隔离使他们无法迅速地接受市场经济、竞争等一系列新观念,也无法积极探索和利用各种市场经济赋予的致富门路。这里由于外来人才资源的缺乏,使本地相当一部分人口缺乏流动的开放意识,各种客观制约条件,虽然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日益改善,但如果无法从根木上改变本地区人口高学历高素质人口的比例,纵然各种客观条件都具备了,但在现实操作中,也不可能真正地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无法促使当地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四、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由于自然条件、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的局限,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发展起步较迟、发展慢、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的助推力较小等等因素均制约着市场的完善,并且愈发的严重。更由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发展滯后,形成了发展的历史断层[5]。使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武陵山片区要想努力发展经济,仍然显得十分困难,因为经济发展的起步就比其他地区更为艰难。
在资金投入方面,武陵山区当地政府也有进行招商引资,但是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外面的商人一般也不愿意到当地来进行投资开发。另外,根据政府上面的政策,整个武陵山区主要是以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而涉及到加工方面的资金则更为有限。国家层面,虽然有各种扶贫资金的投入,但在底子薄、困难多的武陵山区,并不是一点投入就能快速解决的,要改变武陵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象,必须要做好长期扶贫攻坚的准备。
五、总结
武陵山区的贫困,不光是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的贫困,更是一个地域性的贫困,造成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武陵山区摆脱不了贫困,只要合理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少数民族和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包括武陵山片区在内的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的经济落后问题都将得到解决,扶贫工作也终将取得成果。
注 释
[1] 周伟、黄祥芳.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3月.
[2] 谢庭生、曾代良等.湘西武陵山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年1月.
[3] 权芳.破解武陵山民族地区贫困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6月.
[4] 周晶.中心—边缘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探析—以武陵山区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毅.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述评.当代经济,2011年11期.
参考文献
[1] 周丽.武陵山片区贫困现状的测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1).
[2] 陈曙光,刘睿,张媛.武陵山片区代际贫困与人力资本投入缺乏现象研究——以新化县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7).
[3] 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
作者简介:吴胡珂曜,男,安徽宣城人,中南民族大学2016级民族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