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分析
2017-01-15余超婷
余超婷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在载体和目的上都是统一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要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专题,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科学设置考核方式。
关键词:思政课程 法律意识 内容 影响 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法律意识的高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思想政治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程”)是高校最主要的德育渠道,也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第一阵地。分析高校思政课程当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内容、思政课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影响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的实施渠道,已经成为思政教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
自从2006年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之后,高校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成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这样一来,除了该课程最后两章之外,思政课程中有关法律的篇幅大大减少,但是原有《法律基础》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丝毫没有删减。但是,由于课程整合,内容繁杂而叙述简单,多属泛泛而谈但不涉及具体的法律条款。授课计划中完全用于法制教育的只剩下了12个课时,显得严重不足。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自然难以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法律基础知识。同时,课堂教学仍是大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要注意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思政课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影响
(一)思政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在载体上的统一
目前,从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师多数都是由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兼任,法制教育的内容也融入到了“两课”教育之中,思政教育与法制教育也因此融合为一体,加强思政教师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使两者实现更加完美的结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客观上要求要对思政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否则将无法解决思政教师的法律意识问题,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任务。
(二)思政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在目的上的统一
高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科研成果最为密集的地方。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科研、服务的互动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这其中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思政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看似无关,实则密不可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都是为了学生成人成才。
三、高校思政课程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向导,明确了教学目的课堂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前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其他法学教材,内容庞杂而叙述简单,并不涉及具体的法律条文。由此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完整的法律专业知识,而只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形成高尚的法律信仰。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当中,不能借助思政课程强制性向学生灌输法律专业知识。相反,要意识到,开设该课程并不是要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法律专家,而是树立法治意识,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地为参与法治国家建设。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属政治课、基础课,而不应该成为法律专业课,绝不能以法律知识的简单传播作为教学目的,而应该着眼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有明确了该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才能突破法律知识教学的限制,才能真正做到以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专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虽少,但法的一般理论、宪法、民法、经济法等无不包含。如果在教学当中只是照本宣科,难以完成法律知识的教学任务,学生难以深入地理解法律知识,难以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不能实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局限,紧紧围绕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突出重点内容,将宪法、民法、刑法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坚强网络。具体实践中,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整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每两课时为一个专题,用六个专题讲完法律知识。如法学基础理论专题主要包括法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邓小平的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思想,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形成民主法律意识。宪法和行政法的相关知识整合成为一个专题,在中学政治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宪法与民主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形成依法行政的意识。
(三)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是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灵活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忽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内容不合理等的影响,高校思政课程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多是照本宣科、空洞地说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死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迟到、早退、逃学等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走上教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当中发现法律规范,牢固掌握法律知识。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是思政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时,应该选用生动而典型的司法案例,以案解法、以案说法,透过社会现象,分析法学原理。
(四)科學设置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同时考核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思政课的评价手段无非是一份试卷或一篇论文。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学生们调动一切手段来应付考试,哪怕是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只需要两三天的冲刺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只重视知识记忆的评价模式,推行以法律案例的分析为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实现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将法律意识内化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学生量化考核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60%和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纪律(10%)、考勤(10%)、课堂活动参与(20%)、平时作业(20%),期末成绩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社会热点问题评论等形式。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既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谈法律意识培养,也不能脱离法律意识培养而讲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日益开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要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专题,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科学设置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浩俊.高职学生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5):46-47.
[2] 杨莉.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161-163.
[3] 连燕华,陈真亮.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的调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7):31-34.
[4] 孙迎坤,李永平.思政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法制博览,2017(21):54-55.
[5] 杜海英.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