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铎对脾胃病状态理论的浅述
2017-01-15刘克勤
刘克勤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姜良铎对脾胃病状态理论的浅述
刘克勤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姜良铎;脾胃病;状态医学;辨证论治
姜良铎老师经数十载临证学习总结,提出并创立状态医学,临床诊疗着眼于状态与整体,从改善患者体质入手,灵活运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以状态理论指导辨证,遣方用药,疗效颇佳。笔者跟随姜老学习脾胃疾病论治,现将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人体的状态理论
1.状态的基本概念。状态是系统科学常用而不加定义的概念之一,指可以系统地观察和识别的状况、态势、特征等。状态是刻画系统定性、性质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描述这些状态,就算是把握了系统[1]。
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之中,按照健康水平的不同可将人体状态大致分为4类[2]:健康平衡稳态、健康波动态、疾病前驱态、疾病状态。健康波动态和疾病前驱态是两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健康波动态是指没有达到身心完全安宁的状态,处在健康与疾病状态间,刚偏离于健康;疾病前驱态是向疾病状态发展的前奏。
2.人体的状态。人体受体质、性别、年龄、环境、四季变化、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状态极为复杂。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信息获取方式、途径和手段方面各不相同,故对人体状态的描述方法也不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信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当前的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这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获取的信息,都是人体状态的反映。
临床中的中间状态
姜良铎老师认为,人体的阴阳是动态的,具有冲和之气,阴阳的状态及运动的状态是构成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重要因素。就疾病状态而言,具体表现在时空、病因、基础状况3个方面。笔者理解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是在人体本身的基础体质和特定时间、空间的前提下,由于某一种致病因素的侵入或者诱发,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体质是基础,特定的时间、空间是前提,而致病因素多样,内因、外因皆可致病,只有这些方面同时存在,才可能导致疾病状态出现。
然而在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统一状态或者说是同一状态。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所构成。影响疾病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从四季气候、地域环境到人体体质、精神情志等各方面都参与其中。所以,疾病的状态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病而异。如许多疾病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寒证或热证,虚证或实证等,而是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寒热错杂证,既有虚证又有实证的虚实夹杂证。
寒热错杂证受体质、感邪以及脏腑等各方面影响,如体质虚寒感受热邪,易形成表热里寒证;阳热体质感受寒邪易形成外寒内热证。从阴阳失调来讲,寒本身为停滞状态。从阴阳相互转化来讲,寒邪郁久则化热,而热为动态,从寒化热的过程中会出现寒热错杂的中间状态。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状态既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是过程;同理,虚实夹杂即正气不足与邪气过盛并见,既为以虚为主的虚中夹实证,又可见以实为主的实中夹虚证,这也是邪正相争而致疾病发展的中间过程或者说是中间状态的具体体现。
脾胃病的两种状态及诊治
脾胃病多见寒热错杂证及虚实夹杂证。脾胃同处中焦,互为表里,相累而病。其病理因素多端,与体质、脾胃功能、外邪、情绪、食积等相关。多种病理因素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多变,病证较为复杂,常可见多种证候相互交错。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生寒;胃为阳明,其性易实,实则生热;又如误下必致中虚,中气虚则夹寒夹湿,中虚纳运皆受影响,少阳之热邪乘虚而入,故见寒热错杂之证。脾为脏,主运化,主升清;胃为腑,主受纳,主通降。二者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升一降,相互协调。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则直接影响胃的受纳,二者升降功能失调,而见痞满之证;若虚实互相转化,邪实内阻,日久可损伤脾胃,转为虚痞;脾胃虚弱,容易产生痰湿、气滞或致外邪内陷,导致气机升降不利,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在治疗中,寒热错杂证在顺应脾胃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多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以寒热平调为治疗原则。其治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脾胃之虚;半夏、干姜辛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即为补中兼辛开苦降法,中气健,寒热祛,升降复常。此外,若虚夹寒湿,复患热邪,或寒湿久蕴而化热,都可出现半夏泻心汤证,此病机在杂病中颇为多见。虚实夹杂证中虚证多表现为脾胃气阴不足,实证多表现为气滞、食积、湿阻、血瘀及肝胆胃肠的积热。治疗多用自拟消痞汤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中枳实、厚朴行气消痞除满;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藿香芳香化浊,除湿止呕;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黄连清热燥湿;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少佐干姜温中祛寒;党参补气健脾;茯苓、白术健脾祛湿;麦芽消食和胃;甘草和药健脾。全方攻补兼施,使脾气得以升发,运化恢复正常,减轻内生之邪对脾胃气机的阻遏,提高机体的自我康复和自愈能力,使脾气升发,胃气和降,升降调达有序。
小结
脾胃病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两种证候符合既是结果也是过程的疾病发展的中间状态。临床并不拘泥于某一证或病,而是通过抓主症,分析患者体质、情绪、所处环境以及工作性质等各方面细节对疾病的影响和现阶段对疾病状态的把握,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施方用药,也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和状态医学的高度契合。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7.
[2]姜良铎.人体状态医学的内涵与外延初探[J].中医药学刊,2005,23(1):9-13.
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