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17-01-15石艳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手术室血栓下肢

石艳利

(河南省长垣县人民医院,河南 长垣 453400)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石艳利

(河南省长垣县人民医院,河南 长垣 453400)

目的 分析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资料,按照护理时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用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对比两组下肢临床表现,下肢血流速度与下肢静脉血血栓形成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下肢疼痛、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血流速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4.62%低于对照组24.00%,且血栓直径远小于对照组(P<0.05);另外,研究组护理满意度89.23%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且可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腹腔镜手术;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DVT)作为腹腔镜手术后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VT起病迅速,容易导致患者下肢缺血坏死,严重可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对DVT无特效治疗方式,一般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或尿激酶等药物治疗,容易增加患者手术心理负担,影响疗效[3]。因此,在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合适的护理措施辅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对65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手术室干预性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资料,按照护理时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0∶20,年龄22~75岁,平均(48.56±5.04)岁,其中胆囊切除术15例,阑尾切除术1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8例,肝脏切除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其他手术13例;研究组男女比例35∶30,年龄21~73岁,平均(47.68± 3.11)岁,其中胆囊切除术22例,阑尾切除术1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6例,肝脏切除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其他手术18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协助医师进行麻醉工作,配合医师手术,患者体位安置,术后常规巡视病房帮助患者翻身等。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责任护士密切观察患者下肢临床表现,对于出现明显下肢肿痛、浅静脉曲张等症状患者,及时进行局部按摩,可结合如气压治疗仪、抗血栓压力袜等仪器促进血流顺畅。②不同体位对腹腔镜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同,头低脚高位可增加血流速度和流量。因此,大多手术可将患者腿抬高,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对妇科和肛肠手术患者,可在麻醉前调节体位架,使小腿高于胴窝,促进血液回流,同时避免与金属接触导致受力多大,抑制血流,可在小腿部位垫块海绵,以分散着力点促进血流。③急性DVT患者术可采用冰硝散冰敷,避免术中恶化;另外可经过小隐静脉插管以局部给药方式予以阿加曲班、尿激酶治疗。针对用截石位患者及腿高于头部患者于手术后逐渐改为平卧位,适当按摩腿部肌肉,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并且可缓解血液积聚情况。④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做适当的下肢功能训练,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鼓励患者主动锻炼,促进恢复。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①下肢临床表现:下肢疼痛、肿胀与浅静脉曲张。②下肢血流速度,DVT率及血栓直径。③由专员向患者解释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由患者自行勾选,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χ2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下肢临床表现对比:对照组下肢疼痛19例占38.00%,肿胀10例占20%,浅静脉曲张7例占14.00%;研究组下肢疼痛19例占38.00%,肿胀10例占20%,下肢浅静脉曲张7例占14.00%;对比差异均具统计意义(P<0.05)。

2.2 两组下肢血流速度与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研究组下肢血流速度(26.98±3.71)cm/s高于对照组(21.55±3.15)cm/s(P<0.05);血栓直径(0.22±0.08)cm于血栓直径(0.22±0.08)cm发生率4.62%(3/65)均小于对照组(0.44±0.12)cm于24.00%(12/50)(P<0.05)。

2.3 两组满意度对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89.23%(58/65),其中非常满意33例,比较满意25例例,不满意7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00%(35/50),非常满意13例,比较满意17例,不满意15例;对比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

3 讨 论

因患者于手术过程中长期保持平卧位,加之术后身体疼痛,绝大多数患者尽量避免活动,所以容易导致血流流动不畅继而形成DVT[5-6]。其实术后常见的周围血管病,继发于DVT的静脉瓣膜功能障碍和肺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预防DVT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下肢临床表现优于对照组,即下肢疼痛、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手术室干预性护理有利于改善腹腔镜手术患者DVT危险症状,对预防DVT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可能是在手术室干预性护理中责任护士通过严密监视患者下肢临床表现相关[7],即患者一旦发生明显下肢肿痛等不良症状,立即予以相关治疗(如局部按摩及气压治疗仪、抗血栓压力袜等),有利于及时有效缓解患者下肢不良表现。

同时本研究结果即研究组下肢血流速度(26.98±3.71)cm/s高于对照组(21.55±3.15)cm/s,血栓直径小于对照组,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4.62%低于对照组24.00%,可看出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在防止腹腔镜手术后DVT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促进下肢血流,缩小血栓直径,从而减少DVT的形成,与吴雪梅[8]等人临床研究结果类似,充分表明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应用于腹腔镜手术中的积极有效性,值得推广,考虑可能是在此护理中责任护士合理调节患者体位相关,已证实患者体位对DVT形成具有一定作用[9]。因此,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调节适宜的体位,如一般腹腔镜手术患者可将其腿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对于妇科和肛肠手术患者,可采取不用常规护理中的传统截石位,避免着力点压迫胴窝而引发局部血管内压力增高,影响深静脉血液回流等,具针对性的调节患者体位,以确保下肢血流通畅。另外,术后帮助患者恢复平卧位,通过局部给药、按摩腿部肌肉、指导患者科学运动等方式促进患者下肢血流稳定,从而可缩小血栓直径,减少DVT。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出研究组89.2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考虑可能与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可有效防止术后DVT形成相关,从而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未对两组肺栓塞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可有效防止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形成同时,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1] 杜小飞,孙小平,陆虹,等.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2,28(12):1312-1313.

[2] 黄玉萍.脊椎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95-96.

[3] 杨荷兰.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3,19(5):771-775.

[4] 康铁焱,李晓娟.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预防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9(32):3629-3631.

[5] 宋国英.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45):874-875.

[6] 高克霞.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5,29(6):160-161.

[7] 张瑛,商月娥,杨新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7):2049 -2052.

[8] 吴雪梅,朱蓓.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8(12): 1389-1390.

[9] 傅坤.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29(10):2041-2042.

R473.6

B

1671-8194(2017)10-0235-02

猜你喜欢

手术室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