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1-15张春茂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甲状腺癌复发率出血量

张春茂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春茂

(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 分析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5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15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50例甲状腺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75例,实验组75例,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甲状腺癌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对照组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后复发率(20.00%)明显高于实验组(6.67%),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术中出血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甲状腺癌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现象的出现。

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癌;效果

甲状腺癌主要是起源于滤泡旁细胞及滤泡细胞,原发性甲状腺癌可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及滤泡上皮癌等,甲状腺癌较大时会对周围器官及组织产生压迫及侵袭[1],患者常伴随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声音嘶哑等症状出现。临床中采用的传统保守方式治疗甲状腺癌的效果并不显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甲状腺癌全切术在临床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其疗效越来越被认可[2]。我院为了分析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针对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0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及甲状腺次全切术进行治疗,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15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15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50例甲状腺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75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均分布在20~58岁,年龄均值为(39.26±5.47)岁,其中,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5例,髓样癌患者6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3例;实验组75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均分布在21~60岁,年龄均值为(39.38±5.58)岁,其中,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6例,髓样癌患者7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1例。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肺、肾功能缺损患者;②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等综合诊断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②符合中华医学会肿瘤科学会制定的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3]。

对两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均衡性检验,统计学无意义,P值>0.05,组间可进行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进行治疗,对病灶及侧腺叶进行次全切除;实验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进行治疗,患者采用平卧、背部抬高15°头后仰,充分将患者颈部显露出来,在患者头部两侧放置小沙袋进行固定,在患者胸骨上切迹上方2 cm处沿着皮纹作一弧形切口(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即可),将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开,将上下皮瓣用组织钳牵起,分离颈阔肌后的疏松组织(上下位置至甲状软骨下缘及胸骨柄切迹处),采用无菌纱布将切口保护好,用小拉钩拉开切口,4号线缝扎两侧颈前静脉,将甲状腺前肌群切断,将甲状腺显露出来,剪开筋膜,分开胸锁乳突肌及颈前肌群,纵行切开深筋膜,将肌群用血管钳分开,于假包膜与甲状腺之间将甲状腺腺体分离,顶起肌肉,于上极的内侧分离及切断结扎甲状腺悬韧带,沿着甲状腺侧叶外缘向上极剥离,充分显露右叶上极,向下内牵引甲状腺右叶,用小拉钩将甲状腺前肌群上断端拉开,显露上极,在上极1 cm左右处将上极血管结扎,夹上血管钳,在血管钳间将血管剪断,缝扎血管残端,钝性分离甲状腺上极后端,牵拉甲状腺,在腺体外缘中端找到甲状腺中静脉,进行分离、结扎及剪断处理。后进行甲状腺下极的处理操作,游离甲状腺下极后,外拉腺体,分离峡部后方,在峡部上方穿出钳尖,峡部结扎后在结扎线之间切断。显露甲状腺体后端,确定切除腺体的边界,必须保留甲状旁腺及避免喉返神经的损伤,将甲状腺右叶切除,进行无菌止血操作,切除左侧叶方式同右侧叶切除法,检查有无出血点,放置引流管并固定好,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甲状腺癌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术中出血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甲状腺癌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活质量评分及术中出血量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两组甲状腺癌患者之间对比的观察指标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复发率为20.00%(15/75),并发症发生率为30.67%(23/7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52.63±5.24)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71.56±3.28)分,术中出血量为(156.38±30.14)mL;实验组复发率为6.67%(5/75),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12/7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53.63±5.18)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5.50±3.38)分,术中出血量为(100.28±15.18)mL。两组之间对比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术中出血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甲状腺癌发病原因主要为碘缺乏、长时间X线照射、家族遗传及性激素等,长时间接受X线照射使得甲状腺细胞核变形,导致甲状腺合成减少,发生癌变;碘缺乏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使得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出现甲状腺肿大及甲状腺激素,增加了甲状腺癌的发病率[4]。

临床上常用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切除范围较小,对患者的损伤不大,但其存在切除不彻底、残留病灶的隐患,导致肿瘤复发现象的可能性较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甲状腺全切术主要是沿着甲状腺背膜精细的分离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避免对喉返神经的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有效避免了复发现象的出现,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损害。甲状腺全切术具有以下优势:①有利于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随访及肿瘤转移的进一步治疗[6];②避免了局部复发现象,避免二次手术造成的并发症;③甲状腺全切术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原发灶切除的彻底性;④减少术后癌残留及癌细胞在腺体内的播散问题[7]。解喜胜[8]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38例疗效观察”一文中采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38例甲状腺癌患者,38例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后无一例死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8%,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手术中要合理暴露喉返神经,避免对喉返神经的损伤,手术还需严格掌握手术切除范围指征,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甲状腺癌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减少术后复发现象及并发症的出现,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1] 徐国建.甲状腺全切术联合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3(18):1532-1534.

[2] 陈会,杨见明.39例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的安全性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59(9):1350-1352.

[3] 谢春庄.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36-137.

[4] 赖敏栋,乐飞.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安全性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12):1885-1886.

[5] 陈金花.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5):111.

[6] 廖铭兴.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4,33(19):71-72.

[7] 赵海彦.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38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2(23):64-65.

[8] 解喜胜.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34(29):6095-6096.

R736.1

B

1671-8194(2017)10-0183-02

猜你喜欢

甲状腺癌复发率出血量
甲状腺癌“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比较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降低甲状腺癌患者焦虑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