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17-01-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单节孔镜椎板

顾 军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骨伤科,江苏 靖江 214500)

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顾 军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骨伤科,江苏 靖江 214500)

目的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LED)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F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2%和91.3%,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镜下术野清晰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开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产生退行性的改变或遭到外力打击而致使腰椎间盘髓核向后方的椎管突出,造成对硬膜囊、马尾、神经根的压迫[1]。本次研究将椎间孔镜技术与锥板间开窗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48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25例,为观察组,行椎板间开窗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30~71岁,平均(42.6±6.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①患者取俯卧位,局部采用0.5~%1%利多卡因,麻醉应逐层浸润,包括皮肤皮下、深筋膜、小关节周围。如术中患者耐受性差,可同时给予基础麻醉,但需保持患者术中意识清楚,方便术中交流;②体表定位,C臂确定目标椎间盘,标记穿刺点及穿刺方向,穿刺针正位位于关节突连线内侧缘,侧位位于椎体后缘。原则采用:宁下勿上,宁外勿内。避免损伤出口神经根及伴行血管。③在相应病变的椎间盘椎间隙的窗口内,通过体表定位的穿刺点,一般位于棘突中线连线旁13~15 cm,局部行0.5~0.8 cm皮肤切口,再将腰背筋膜切开,沿穿刺针逐级将扩张器及工作套筒置入,C臂再次确认上述位置后,将工作套管置入椎间盘内。④固定工作套筒于手术通道,放入内镜,射频消融止血,摘除髓核后,缓慢退出椎间孔镜,探查行走神经根及出口神经根,清除神经根周围突出组织,直至神经根松弛。⑤使用射频止血,缝合切口。

1.3.2 对照组:患者俯卧位,C臂定位,取突出切段后下中线位置,切开3~5 cm的切口,切开腰背筋膜后剥离脊旁肌,将上下位椎板各约1/3咬除后切除黄韧带,将髓核取出,减压神经根,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恢复率情况。观察组/对照组:优20例(80%)/优19例(82.6%);良3例(12%)/2例(8.7%);可1例(4%)/1例(4.3%);差1例(4%)/1例(4.3%);临床恢复率为92%/91.3%。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

2.2 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情况。观察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5.4±8.1)mL/(60.1±14.8)mL;术后卧床时间(3.5±2.3)d/(5.2±1.8)d;术后住院时间(7.5±3.5)d/(11.1±4.4)d。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P<0.05)。

3 讨 论

椎板开窗术式是常规治疗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术式,其优势在于可以直视下进行探查椎管,防止遗漏游离的髓核,但有资料显示手术患者会有长期腰背疼痛的后遗症,究其原因,认为手术需剥离椎板旁的神经及肌肉,同时遇到椎间隙狭隘、关节突增生内聚,为暴露更大手术视野,需破坏关节突,而易致使脊柱稳定结构遭到破坏,硬膜外形成的瘢痕,亦会造成神经根粘连[3]。

PLED的手术适应证与传统的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相似,而椎间孔镜技术的优势在于通过内镜和摄录系统放大术野,可更加清晰地分辨解剖结构,创伤小,对组织结构破坏少,患者可早期下地行走,减轻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有利身体功能恢复。对于老年患者,不能耐受开放手术,同时伴脊椎结构不稳的尤其重要。但其操作受到限制,对于椎间孔狭窄、侧隐窝狭窄和高髂嵴的L5~S1、髓核脱垂游离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脊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也可通过动力磨钻磨去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尖部,扩大椎间孔及侧隐窝[4]。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差别不明显,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及卧床时间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之,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镜下术野清晰、安全、恢复快、对腰椎结构及其稳定性破坏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李兴艳,陈苏,张津明,等.腰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21(2):129-132.

[2] 赵采花,汤逊,史志江,等.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60-63.

[3] 刘国华,王旭东,王宝胜,等.Maxmorespine椎间孔镜技术结合射频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J].交通医学,2015,29(1):66-68.

[4] 白一冰.椎间孔镜BEIS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R681.5+7

B

1671-8194(2017)10-0071-01

猜你喜欢

单节孔镜椎板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OLIF和MI-TLIF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分析
基于振动信号融合的手术机器人椎板磨削剩余厚度识别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后路单侧减压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单节幼儿跆拳道训练课教学方法研究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