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结节应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研究

2017-01-15张宇时建文孙广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2期
关键词:肝硬化直径结节

张宇 时建文 孙广丹

肝硬化结节应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研究

张宇 时建文 孙广丹

目的 分析肝硬化结节应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81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其在不同检查方式下肝硬化结节的诊断数据。结果 CT检查结果:有37例尾叶比正常肝脏小, 23例尾叶比正常肝脏大, 45例左叶整体比正常肝脏小, 15例右叶比正常肝脏大。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肝脏小, 45例左叶整体比正常肝脏小, 15例右叶比正常肝脏大;患者肝硬化结节直径6.51~21.35 mm, 再生结节(RN)26例, 直径10 mm以内;不典型增生结节(DN)13例, 直径3~10 mm;42例原发性小肝癌(SHCC)直径>10 mm, 包括29 例T1信号低, 7 例相等, 6例信号高, 39例T2高信号, 3例低信号。结论 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检验价值相当, 但两者在诊断中具有各自的优势, 在临床上发挥两种诊断方法的优势可以大大提升确诊率。

核磁共振成像;CT;肝硬化结节;临床研究

肝硬化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 它是由多种病因反复作用下形成的肝损害。目前通过临床诊断来看, 我国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 患病人数在不断的增多。肝硬化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病, 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 肝硬化的发生还可以致使其他肝脏损伤, 肝硬化病变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肝硬化结节[1]。在临床治疗肝硬化结节时较早的诊断可以及时的给予患者最大的治疗, 能够及时的遏制患者病情的继续恶化,在疾病形成初期就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对疾病就行有效的治疗, 减少患者疾病恶化的风险, 降低患者的负担。本文通过对81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临床状况加以研究, 通过对比发现在肝硬化诊断中运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于患者诊断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具体研究在肝硬化结节方面的价值, 为以后肝硬化的诊断提供参考。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比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81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男女患者的比例29∶25, 年龄37~72岁, 平均年龄(58.32±6.03)岁。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检查:采用Philips MX-8000螺旋扫描仪, 均予平扫和双期动态的增强扫描, 在进行扫描时使用1~1.5倍螺距, 6层厚度,经肘部静脉行300 mg/L非离子造影剂注射, 3 ml/s注射速率, 1.5~2.0 ml/L的剂量, 按照30 s的延迟时间进行动脉期扫描, 80 s门脉期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一般选用GE Sigma-1.5 Tesla MR扫描仪, 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予以平扫, 动态扫描增强, 平扫选择很断面的SE脉冲, 序列T1WI, 其中11 ms TE, 540 ms TR;序列T2WI, 80 ms TE, 3200 ms TR, 层厚8~10 mm, 层间距为1 mm, 视野为38 cm×38 cm, 矩阵为256×256。

2 结果

CT检查结果:有37例尾叶比正常肝脏小, 23例尾叶比正常肝脏大, 45例左叶整体比正常肝脏小, 15例右叶比正常肝脏大。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肝脏小, 45例左叶整体比正常肝脏小, 15例右叶比正常肝脏大;患者肝硬化结节直径6.51~21.35 mm, RN26例, 直径10 mm以内;DN13例, 直径3~10 mm;42例SHCC直径>10 mm, 包括29 例T1信号低, 7 例相等, 6例信号高, 39例T2高信号, 3例低信号。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表明, 近几年来我国肝硬化发病率逐渐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而发生肝硬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 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卫生和不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肝炎进而引起了肝炎肝硬化, 此外长期饮酒会引起酒精性肝硬化[2,3]。肝硬化初期由于患者肝脏损害程度较低,肝脏功能各项表现较好, 所以患者在肝硬化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后期肝功能损害较严重, 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严重情况下还会发生癌变[4-6]。肝硬化病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临床当中如何及时的发现肝硬化患者, 采取及时的治疗, 从而减少病死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是医学界所不断探讨内容[7,8]。肝硬化临床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肝硬化结节, 在临床当中较早的发现能够及时的对患者采取治疗, 因此CT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当中应当重视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9,10]。

在肝硬化临床诊断当中对于肝硬化结节诊断时,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作者通过分析本院81例肝硬化结节患者, 进行多种方式检查, 获得临床资料,通过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诊断情况, 得出患者在CT与MRI诊断中肝硬化结节的价值。通过上述探讨研究可以发现, 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肝硬化结节诊断中, 两种方法在准确性及敏感性均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在诊断肝硬化结节时, 使用CT或者核磁共振成像都能得出具有诊断价值的诊断结果,都能第一时间的发现患者的病情。但是两种方法在对于肝硬化诊断上还是存在着区别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二者之间由于成像原理的不同, 也导致了对肝硬化结节最终检验出的相关特征也不相同。在对肝硬化结节检查中具体可以表现为:肝硬化结节以CT成像检查表现为不规则的突起。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是通过病灶信号进行诊断分析, 其中DN与RN的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和SHCC的T2WI高信号存在明显区别, 临床可通过区分其以鉴别病灶的性质。在肝硬化结节诊断中要利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各自诊断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以确保能够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情, 并进一步对病情分析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

总之, 这两种检查方法都可有效的提高肝硬化结节临床确诊率。在肝硬化结节临床诊断中还需深入研究这两种诊断方式, 在以后的诊断中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1] 招春堂. 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4(4):54-55.

[2] 程爱国, 顾太富, 尹建华. 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研究. 医学信息, 2016, 29(35):75-76.

[3] 马龚宝. 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 影像技术, 2015, 27(5):51-52.

[4] 郭天畅, 伍彩云, 温运雄, 等. 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鉴别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10):63-65.

[5] 宋传东, 金晓霞. 肝硬化结节中CT与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的对比.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4):128.

[6] 赵志永. 肝硬化结节患者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8):5931-5932.

[7] 姚灵生. 肝硬化结节CT与MRI成像临床分析. 影像技术, 2015, 27(3):38-39.

[8] 刘建军. CT与MRI联合诊断肝硬化结节应用分析. 当代医学, 2015(30):40-41.

[9] 丁怀银, 朱西琪, 许传军, 等. 肝脏孤立性结节病变的多层CT与磁共振成像对照研究. 重庆医学, 2014(8):903-906.

[10] 陈成. 肝硬化结节的核磁共振成像应用分析. 药物与人, 2015(1):381-3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2.035

2017-04-24]

158100 鸡西市人民医院(张宇 时建文);鸡西市鸡矿医院(孙广丹)

猜你喜欢

肝硬化直径结节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张露作品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各显神通测直径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山水(直径40cm)
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