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思邈《大医精诚》看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
2017-01-15唐廷猷
唐廷猷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峨眉山市 614201)
·专论·
从孙思邈《大医精诚》看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
唐廷猷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峨眉山市 614201)
《大医精诚》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倡导医德的伟大著作。他从自己幼年时的贫病感受出发,结合成年后在民间为民治病的亲身体验,积累了一个优秀医生应具备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他告诫医药人,应胸有济世活人的仁爱之心,不怀个人的贪欲之念,做到医术、药品要精,服务态度要诚,一视同仁、全心全意为民疗病。是一篇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医德经典,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当代中国药业精神价值重建也有重要作用。
医药人;职业道德;孙思邈;大医精诚;道德惩罚
《大医精诚》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倡导医德的伟大医德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不少中医药大学校训,都以此为依据。例如,陕西中医药大学是“精诚仁朴”;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福建中医药大学是“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大医厚德,精博至善”等等。
1 《大医精诚》的产生背景
孙思邈《大医精诚》写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收入《备急千金要方》卷一中。这时,门阀制度彻底废除,科举入仕深入人心,对外开放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士大夫中好利之风盛行[1]。这股风也吹进了医药行业,卖假药,收高价,嫌贫爱富等恶劣现象普遍起来,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孙思邈深知这种状况带来的恶果,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作了愤怒记述,并讲了自已学医从医的原由。他说:
“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绐,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襟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常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愈于此,故以名也。”[2]
孙思邈是说:
君亲生病,不能为其调理治疗者,不是一个尽忠报孝之人。世上医药人中那些卑贱庸俗的小人,大都行为欺诈,凭借一点医学知识用作欺骗之技,因而让朝野的官员和老百姓,都羞耻于谈论行医之人。多让自已的子弟读些浅薄小文,构思短视的未来打算,以谋求将来的出路之道。而将医学之术放在一边不学,这真是奇怪得很。唉,这深深地违背了圣贤的教诲啊。我小时候感受风寒得病,常到医生那里求治,医药之费,耗尽了家产。所以我少年时就很注重学习医药典籍,到老年白头仍手不释卷。至于切脉诊病,采药制药,服药方法,病中调理宜忌,凡有一件长于我者,必然不辞千里前去恭敬请教。到了20岁弱冠之年,自已觉得对医药之学有了一定认识,因此亲戚邻居内外之人有患病者,常为他们治疗而有所效果。自己生病,也不再去求别的医生诊治。所以知道医书药书不可不学。……对于人类,生命最为宝贵,有千金那样贵重。一个医方能救活人命,大恩大德之意就在于此,故书名取为《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少时的贫病经历,所见百姓缺医少药的凄惨状况,使他明白人民对医药救济的迫切需求,社会对缺德医药人的愤怒谴责,对医药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强烈呼唤。他在民间为医的切身感受,使他写出了人民需要医药人具备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篇紧贴民意的医德经典,为后世效法。
孙思邈医学成就卓著,又精通诸子百家及老庄学说,是难得人才。隋文帝杨坚任北周丞相时,以国子博士官衔征召入官不从。唐太宗、唐高宗,也征召入官不受。甘在民间为医济世活人,成为万世医表,行业药王。百零一岁(581-682年)高龄去逝时,却两袖清风,嘱咐家人不藏冥器,不宰牛羊,薄葬归山。[3]
孙思邈轻轻地离去,留下了众多医药遗产。尤其是光辉的医德经典《大医精诚》,和他自已身体力行的人格魅力,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对构建当代药业的精神价值,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 《大医精诚》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4]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对《大医精诚》作译文的人很多。笔者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陈永良先生译文[5]为基础,再结合百度百科编辑整理译文和笔者少许改动,提出译文如下。
[译文]
东晋学者张湛说过:“古代的经典医方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这是因为疾病有的内在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也有的内在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表现十分复杂。
所以,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目所能了解得到的,必须先诊察证候来辨析它。但寸口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混淆;腧穴气血的流通灌注,有高低深浅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弱的不同。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如果把极其精微的医学道理,用极其粗浅的思维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的吗?如果是实证却去补益它,虚证却去攻伐它,泄证却去通利它,郁证却去收涩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这些治法只能加重病人的病情,还希望病人康复,我看只能使病人死亡。所以医学、占卜是难以精通的技艺。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来掌握它的幽深微妙道理呢?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不能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后,才知道天下有的病,没有现成方子可以用。所以,学医的人必须广泛深入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孜孜不倦地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完全懂得了医学道理。如果那样,必将深深地贻误自己啊!
凡是德才兼备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精神专一,不能有私欲贪求,首先要有慈爱同情之心,决心解救病人痛苦。如果有患者来请求救治的,不管他的地位高低,家境贫富,年龄大小,容貌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一般关系或是亲密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像对自已的亲人一样,为他们着想。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护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痛苦烦恼,就像自己的痛苦烦恼一样,感到内心悲痛,不要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和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傲慢,这样才能称做百姓的好医生。假若与此相反,就是人民的大盗。
自古名医治病,多用活物来挽救危急的病人。虽说人们认为畜牲是低贱的,人是高贵的,至于爱惜生命,那么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损害对方来有益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杀害有生命的东西来求保人的生命,离开救生的本意就更远了。我这本书方子不用活物做药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至于像虻虫、水蛭这一类药,市上有已经死了的,就买来用它,不在此例。只是像鸡蛋这样的东西,因为它还处在成形前的状态,一定要遇到紧急关头,不得已才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才是智慧德行卓越的人,这也是我比不上之处。如果有病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甚至别人都不愿看,医生只能产生难过同情怜悯关心的想法,不能产生一丝一毫的不快念头,这就是我的志向。
一个优秀医生的风度,应能使思想纯正,随时自省,让人一看就感到端庄大方,气度宽宏。不可锋芒毕露,也不可暧昧含糊。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开方用针,不能有差错。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动作快捷,猎取名誉。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还有到了病人家里,即使满目都是华丽的陈设,也不要左右张望;琴瑟之声在耳边回响,也不能有欣赏之状;美味佳肴接连送上,吃起来也像没有味道;各种美酒同时摆陈出来,也应看了就像没看见一样。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悲痛,满屋子的人都会不快乐,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然欢娱,傲然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优秀的医生,是不会做出这种举动的。这些就是医生的基本道德啊。
做医生的准则,不可多言取乐,高声调笑,说长道短,议论他人,炫耀自己的名声,诋毁他医的德才,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名。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流露出自我欣赏神情,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这些都是医生极为严重的恶习啊。
老子说:“一个人在明里做好事,人们会去报答他;一个人在暗中做好事,鬼神会去报答他。一个人在明里做恶事,人们会去报复他;一个人在暗中作恶事,鬼神会去加害他。”探求这两个方面的行为因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难道是骗人的吗?
所以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别人痛苦的想法,这样死后到了阴曹地府,也会不受折磨感到自己是多福的人了。还有,不能因为病家有钱有地位,就任意给他开珍贵的药物,让他们难以求得,借此来炫耀自己很有本事。这实在不符合儒家的忠诚为人与推己及人之道。我胸怀济世活人志向,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想法,学医的人不能耻笑我说得粗俗鄙陋啊。
3 《大医精诚》的内容归纳与评价
《大医精诚》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必须专心勤奋、孜孜不倦学习、长期实践才能掌握。
二是医者必须胸有济世活人的仁爱之心,不怀贪欲之念,一视同仁为民服务。
三是医者态度要端庄大方、言行谨慎、作风正派、专心至致、诊治不误。
四是医药人不遵医德,应受到舆论谴责和道德惩罚。
五是孙思邈自已胸怀济世志向,也要做到这些要求。
中心思想是一个优秀的医药人,要立下济世活人志向,做到医术药品要精,服务态度要诚。这种精诚思想基础,来源于儒学的仁义诚信,道学的常善救人,佛学的慈悲救世,体现了《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根本思想。
对《大医精诚》做出积极评价的人很多。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白皮书中对《大医精诚》有一段从未见过的极高评价: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6]
4 唐朝政府出台的纠诈措施
针对世上欺诈伪劣泛滥,唐朝前期,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强化了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手段对不法行为进行打击。《唐律·第九篇·诈伪》,是专门惩治诈欺和伪造的法律。篇中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盗论的惩罚是:不得财,笞五十;得财值绢一尺,杖六十;满一匹加一等(杖七十);至五匹徒一年;最高可徒十年并流役。《唐律·第十篇·杂律》规定:商人制造出卖不合规格、质量低劣、数量不足的商品者,各杖六十[7]。
唐朝后期,唐德宗朝(780-805年)宰相陆贽加强了医药正面教育。他针对不良医风明确指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这可能是历史上的中央政府,首次将医药宗旨定性为济世活人的人道目的。
法律的巨大威力,政府的正面教育,使医药人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药品质量。还在唐朝中后期,京城长安西市,已出现医药道德高尚的药商宋清。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长安人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是说宋清的高尚医德,引起了长安士庶的广泛赞扬[8]。大文学家柳宗元更是佩服至极,为他写下了颂扬的《宋清传》[9],成了一份唐代药业的珍贵文献。
5 不遵医德应受严厉的道德惩罚
5.1孙思邈总结两条道德惩罚
孙思邈知道在金钱和物质利益面前,仍会有医药人不守医德。因此,他除了正面宣讲医德外,还在大医精诚中引用了老子的话:不论人在明里暗里做好事,都会得到人神报答;人在明里暗里做坏事,都会受人们报复或鬼神加害。
孙思邈觉得这还不够,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序》中,增加了一种人人害怕的严厉惩罚。他说:医药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10]即德行恶劣,性命不会活得长久。孙思邈此说继承了孔子“仁者寿”[11]思想,并对仁者长寿原因作了简约分析。
闯鬼与短命,是孙思邈总结不遵医德会受的两条道德惩罚。这在谜信盛行的古代社会,是极其严厉的咒骂和惩罚,极具震慑作用。所以清民时很多药铺取店名,出现“仁”、“德”、“义”、“寿”、“康”、“惠”、“济”、“同”、“精”、“诚”等堂号潮流,向社会公示了精诚宗旨。不少药业都在内室贴着,或在成药配本上写着,以下警句来约束自己。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制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童叟勿欺,口不二价。
医乃仁术。
查今本《道德经》,并无老子善恶报应这段话。可能孙思邈所见为唐朝手抄本,那时或许有这段话。
今天我们当然不相信有鬼神。但是,善恶报应可以这样来理解:善代表为民做好事,代表正义,代表进步;恶代表对民做坏事,代表邪恶,代表倒退。正义必然会得到拥护、发扬,邪恶终究会受到谴责、惩罚,这是一条人类社会规律。就是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孙思邈也强调说,这两条因果报应绝不是骗人的话。所以此说与谜信无关。
5.2仍有人不遵医德
孙思邈的预见果然很灵。在他身后多年,医德缺失仍然不少。
唐朝中后期文学家柳宗元(773-819),晚年任柳州刺使时,患心悸,痞满疾,医生叫服茯神。他在市上买回煎服后,病反加重,烦满不已,怪医生用错了药。医生请视药渣后说:“吁!尽老芋也,彼鬻(卖)药者欺子(对男子的尊称)而获售,子之懵(糊涂)也,而反尤(怪罪)于余,不以为过乎?”柳宗元自感惭愧,后写了一篇《辨茯神文并序》的文章反思。
与柳宗元同时代诗人张籍(767-830),住在京城长安,也受到了缺德医人敲诈,写了一首《赠任道人》诗表达不满。他写道:“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欲得定知身上事,凭君为算小行年。”[12]是说他自已在长安生病已无生活来源,药铺医生却要乱收高价索钱,真是缺德。张籍虽然家贫,自己又有眼疾,但必竟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而是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官职。这些官职级别虽低,多少也有些俸禄。张籍都感医药开支沉重承受不起,一般贫民百姓就更困难了。医药人提高职业道德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导致后世出现许多善恶报应故事,继续着医德教育。
5.3用善恶报应继续医德教育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个叫段承务的人,医药精妙,然甚贪财,受到了红衣神人惩罚的故事,在医药界流传很广。是说一次一个富贵病家来请,段视病后说:“此病不过汤药数剂,然非五百金为谢不可。”病家许诺一半,段拂袖而去,只好如数答应;另外还给银五十两为药资,段亦索至百两,乃出医为治。数日病愈,段载银归家。途中住店,夜梦一红衣者曰:上帝以汝为医而专贪财贿,无济人利物之心,令随行者杖击二十。段惊醒觉背痛,呼仆人视之,有棒痕在身。段还家即死。[13]
职业道德高尚的人,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赞颂。韩康、孙思邈、宋清、何澄、严乐善等是优秀代表。
南宋医史学家张杲《医说·卷十·医不贪色》记载:徽宗朝宣和年间(1119-1125年),有一士人抱病缠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医,其妻请到,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为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不有人诛,必有鬼神谴责。”未几,良人疾愈。何澄一夜梦入神祠,判官语之曰:“汝医药有功,不于艰急之际,以色欲为贪,上帝令赐钱五万贯、官一员。”未几月,东宫(太子所居之宫此指太子)疾,国医(国内最好医生)不能治。有诏草泽医,澄应诏,进剂而愈。朝廷封官赐钱一一如梦。[14]
《嘉兴府志》记载:明代人严乐善,业医营药,启肆于星湖市南。永乐十一年(1413年),一天一个男子突然闯进,出金首饰后下跪说:“请先生受,而后敢言”。原来是求毒药杀人。严乐善掷金大怒,曰:“我今不发汝隐,更若求他医杀汝同气(兄弟),我必讼于官!”后来男子觉悟,向严乐善表示真诚谢意。[15]何澄、严乐善的言行,树立了治病治人,不为色财所动的崇高典范。
段承务及《医不贪色》故事,神话部分虽不可信,但它反映人们对缺德行为的深恶痛绝,对高尚职业道德的强烈呼唤与赞颂。这正是孙思邈《大医精诚》表达的主题思想。今天,每年都会查处和表彰不少案件和先进,意义与之相同。
6 医以活人为心精准出处讨论
2005年,潘新丽论文《医乃仁术新探》[16],引明代医家王绍隆《医灯续集·卷二十医范》说,陆宣公论云:“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是笔者现知此话的惟一出处。但陆宣公是何人,他何时何处所说,并不清楚。
今查《新唐书·陆贽传》[17],陆贽(753-805),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德宗时宰相。后被谗贬忠州别驾(类副刺史)。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多瘴,有疟疾等疫疠流行。陆贽乃选抄医方,编成《古今集验方》50篇传给当地百姓。今佚。805年,唐顺宗继位,召陆贽回京任职,惜圣旨未到陆已病亡。陆贽逝后谥号宣,世称陆宣公。后人将其奏章等文稿组成《陆宣公集》传世。
笔者受条件水平限制,查不到陆氏二书何卷何文中有此句话。但笔者相信,陆贽说过此话。因为当代科技史工作者韩毅,在《宋代医学诏令及其对宋代医学的影响》论文中说:宋太宗,宋徽宗等直接将医学称之为“仁心”、“仁术”,将发展医学称之为“仁政之急务”等[18]。显然,若无唐朝陆宣公之说在先,二位宋皇恐怕是说不出“仁心”、“仁术”来的。盼有兴趣者查到精准出处。
[1]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上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339.
[2]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江户医学影北宋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
[3]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十八册·孙思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596-5598.
[4]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
[5] 陈永良.医古文助读·大医精诚[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00-101.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见:中国中医药报.2016-12-7:第4版
[7]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第七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6,169,170.
[8]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见:笔记小说大观·第31册[M],扬州:江陵古籍刻印社,1983:13.
[9]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七·宋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471-472.
[10]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卷二十七·养性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476.
[11] 春秋·孔丘著,吴兆基编译.论语·雍也第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34.
[12] 唐·张籍.赠任道人.见:王全点校.全唐诗(第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4352.
[13] 南宋·洪迈.夷坚志·补志卷十八(何卓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1:448.
[14] 南宋·张杲.医说·卷十医工报应·医不贪色(王旭光注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5] 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一十一医术名流列传·明·严乐善.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
[16] 潘新丽.医乃仁术新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4):49-52.
[17] 宋·欧阳修,宋祁等. 新唐书·第十六册·卷一百五十七·列传八十二·陆贽[M]. 北京:中华书局,1975:4911-4932.
[18] 韩毅.宋代医学诏令及其对宋代医学的影响[J],中医文献杂志,2008,总99期(2):7.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5.001
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