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2017-01-15崔亚芝
崔亚芝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体力劳动减少,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样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在升高,特别是老年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更大。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有研究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除了脏器功能减退造成外,家庭和社会新因素的不良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变化,可导致心绞痛的发作[1]。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心绞痛的发作。以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在我院治疗的1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46例,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60岁;②无意识障碍,能清楚表达内心感受;③无精神疾病及严重并发症;④患者知情且自愿参加。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3例,对照组男42例,女3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7±5.8)岁。研究组男43例,女30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68±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1.2.1 孤独、悲观心理:人步入老年后身体生理功能开始衰退,很多事情开始力不从心,再加上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及体力活动都会受到限制,这会使患者产生无价值感,认为给家人带来负担,使得心情低落,造成悲观心理;老年人会有返童心理,再加上疾病的折磨使得患者非常害怕孤独,但在老人患病住院期间,家属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常陪在身边,使得患者产生严重的孤独心理。
1.2.2 焦虑、敏感多疑:老年人对于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住院后对于突然改变的起居、休息等生活方式不能适应,再加疾病造成的日常生活及活动受限,使得患者非常的烦躁、焦虑;随着病情的发展,老年患者会变的敏感多疑,对医护人员及家人的言行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变的敏感,并常常猜想自己的病情变的很严重,常会产生过喜、过悲、过虑、过怒的情绪变化,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1.2.3 固执、易怒:老年人平时性格固执,遇事坚持己见,不听劝,特别是患病后,对于其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若家人稍加劝说,患者就会觉得家人故意跟自己作对,变的容易激动、发怒,并常抱怨家人对自己照顾不周,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也极易产生不满。
1.2.4 恐惧、绝望:老年人多病,加上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会使患者感受的死亡的威胁,产生恐惧心理;长时间的住院及病情反复发作,使患者身心疲惫,加上部分家属对患者关心不够,会使患者产生绝望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1.3 临床护理措施
1.3.1 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①定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时观测患者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必要时给患者做心电监护。②用药护理: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这会使患者对药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又不完全了解,而在治疗过程中医师常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这会使患者产生误解,认为用药不合理,而拒绝服药或自行外出购买药物服用,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向患者解释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的目的,并向患者说明自行用药的危险性。③饮食护理及健康指导:少食多餐,用餐不宜过饱,过饱可使心脏负荷增加,容易造成猝死。冠心病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粗纤维的摄入,以促进消化和排便,冠心病患者要保持大便畅通,如若患者大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会造成猝死,所以便秘的冠心病患者应给予腹泻药。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1.3.2 舒适护理方法(研究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穿插实施下列护理措施: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后,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态度要热情、语气要亲切,沟通时要注意措辞,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或排斥。①孤独、悲观心理护理:首先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要给患者介绍病房及医院环境,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还可将患者介绍给同病房的患者,以方便彼此尽快熟悉,另外护理人员经常陪患者聊天,并嘱咐家属留人陪同患者。②焦虑、敏感多疑心理护理: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要多关心,说话办事要小心,并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病因、发布机制及转归,让患者坚持服药,对于患者询问病情或治疗药物及方法时,态度明确、语言肯定且通俗易懂。③固执、易怒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多跟患者沟通,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好家属工作,让家属不要计较患者情绪,对患者多点耐心,让患者感到家的温暖。④恐惧、绝望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安慰、激励和帮助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分析病情及预后,鼓励患者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
1.4 评定标准。满意度评定标准:护理满意度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100%。心理状况评价:用SAS和SDS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对两组结果数据进行卡方及t检验,若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有具有明显的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护理的满意度为84.83%,73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41例患者对护理满意,11例患者对护理不满意。对照组护理的满意度为64.28%,73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37例患者对护理满意,26例患者对护理不满意。经统计学计算得到P=0.004(P<0.05),χ2=8.145,说明研究组的护理效果更佳。
2.2 心理状况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前有57例(78.08%)有心理障碍,护理后有14例(19.18%)有心理障碍;对照组组患者护理前有55例(75.34%)有心理障碍,护理后有25例(34.25%)有心理障碍;经统计学处理得χ2=4.233,P=0.04(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障碍均有缓解,但研究组患者缓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 论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在60岁人群中冠心病死亡人数明显增加,成为死亡原因的第1位[2]。冠心病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且反复发作,需长期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平均1次为4万~6万元,病情复杂的患者高达达10万元以上,这给患者本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加大家庭及社会的疾病经济负担。心理护理是现代护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疾病护理技术及心理护理知识和应用方法,在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同时,配合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
文中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对策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4.83%,对照组满意度为64.28%;护理后研究组具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比例从78.08%下降至19.18%;对照组从75.34%下降至34.25%;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研究组自己心理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心理障碍改善情况也明显提高。综上所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心理障碍,对疾病治疗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姜文英.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治疗与护理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1):109-110.
[2]刘小清.冠心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疾病负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6):573-576.
[3]张贺燕.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0,17(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