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改善损容性痤疮患者心理状态中的应用探讨
2017-01-15崔丽丽
崔丽丽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分泌过盛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毛孔受到厌氧痤疮棒状杆菌及凝固酶阴性白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1],好发于青少年,且以面部为主,难以治愈,色素沉淀后易留下瘢痕,严重影响美观,对患者心理及社交影响较大,易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心理抑郁,严重降低生活质量[2]。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来我院治疗的86例损容性痤疮患者临床资料,探究心理护理在改善损容性痤疮患者心理状态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至 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损容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甲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在21~43岁,平均年龄为(19.3±1.6)岁。病程在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1.5±0.4)年;乙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在20~42岁,平均年龄为(19.5±1.8)岁。病程在5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1.4±0.5)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痤疮,且以颜面为主;②痤疮类型:丘疹性痤疮,脓疮性痤疮,结节性痤疮,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③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精神病患者;②表达障碍患者;③不能配合治疗患者。
1.3 方法:给予乙组患者常规护理,如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甲组患者心理护理,主要包括:①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提供真挚热情服务,消除患者陌生感,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鼓励和安慰,疏导患者不良情绪,讲解心理因素对痤疮治疗的影响,给予患者充分支持与鼓励,邀请治愈患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传导治疗、护理经验,缓解、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增强治疗信心。②利用图片、文字及现场讲解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痤疮诱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加强患者对痤疮的正确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为患者提供健康、舒适接诊环境,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尊重隐私要求,帮助患者适应医疗环境,缓解、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③饮食对面部痤疮具有重要影响,部分食物因其自身特性会加重面部痤疮症状。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制定科学、合理饮食计划。面部痤疮患者禁食食用白酒、辣椒等辛辣食物,食物中尽量少放胡椒粉及芥末等调味佐料。面部痤疮发生时,患者需多食用高脂肪食物,以改善面部皮肤微循环[3];花生、动物肝脏等能够提高面部皮肤抵抗力;高纤维食物能够抑制面部皮肤油性物质分泌[4];绿豆、葡萄等自身具有良好抵抗力的食物[5]。以上食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促进面部痤疮病情恢复。
1.4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心理及护理满意度。
1.5 判断标准:焦虑心理判断标准:使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主观焦虑感受,总分超过50分则表示存在焦虑症状。抑郁心理判断标准:使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主观抑郁感受,总分超过53分则表示存在焦虑症状。护理满意度判断标准:使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情况,使用标准分值0~100分,91~100分为非常满意,75~90分为满意,75分以下为不满意。总体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8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6 统计学方法: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心理比较:护理前,甲组患者焦虑心理评分为(52.34±9.81)分,抑郁心理评分为(54.87±8.65)分,乙组为(52.27±9.78)分、(54.85±8.62)分,两组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086、0.067,P=0.935、0.950)。护理后,甲组患者焦虑心理评分为(35.72±2.14)分,抑郁心理评分为(37.93±5.74)分,乙组为(40.21±2.15)分、(45.91±6.16)分,甲组患者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评分明显低于乙组(t=4.122、2.760,P=0.003、0.020)。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甲组患者非常满意23例,满意19例,不满意1例,总体满意率为97.67%。乙组患者非常满意15例,满意21例,不满意7例,总体满意率为83.72%。甲组患者护理总体满意率明显高于乙组(χ2=4.96,P=0.026)。
3 讨 论
痤疮患者发病前或病中均存在不同应激源,紧张、焦虑情绪会加重病情,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后,若缺乏应对或社会支持系统支持,患者易出现负性心理反应,引起机体生理功能改变[6],所以,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治疗时需保持轻松愉悦心情,稳定自身情绪状态,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及良好睡眠质量;患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禁止按压痤疮,不能使用错误方式挤出毒素;保持排便顺畅,防止便秘等消化不良现象;夏季等高温湿热天气时尽量减少汗腺分泌,改善分泌情况,避免使用化妆品;将食物进行分类,禁止食用高脂肪、高糖分及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持生活规律性。指导患者保持面部皮肤卫生,每天进行2~3次清洗,选择无刺激、不致敏的温和清洁剂,并尽量使用脱脂类药皂,清洗后涂抹消炎药膏。
本次研究显示,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甲组患者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评分明显低于乙组(P<0.05),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损容性痤疮患者焦虑、抑郁心理,且甲组患者护理总体满意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
综上所述,给予损容性痤疮患者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1]刘怡玲,许智红,林瑾颖,等.改善认知的心理护理对老年碍容性皮肤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10):77-80.
[2]关斌,向芳,梁俊琴,等.寻常性痤疮患者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1):934-935.
[3]林珍珍,陈惠茹.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心理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7-228.
[4]邓益帼,李湘辉,周佳慧,等.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痤疮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1):117-118.
[5]朱亦男,熊维.护理干预对改善痤疮患者心理状况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7):95-96.
[6]王聪敏,李海涛,张华,等.护理干预对改善痤疮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