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腺癌术后存活至今18年1例
2017-01-15张智君
王 静 张智君
(本钢南芬职工医院妇产科,辽宁 本溪 117014)
1 病例资料
患者44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伴下腹痛2个月余,于1998年7月14日就诊,询问家族史:其姐姐1996年患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已恢复。本人生育史孕4产1,足月剖宫产术分娩1次已经37年,自然流产1次,人工流产2次,未绝经。查体头颈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妇科检查:阴道黏膜正常,宫颈光滑,子宫销大,无触压痛,活动度好,双附件正常。B型超声检查:宫内光点杂乱,出现强光团,内膜线不清,子宫内膜厚度>0.5 cm,正常宫壁回声消失,考虑宫内膜病变;血常规正常,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均正常。初步诊断:①阴道流血待查。②子宫内膜病变。次日行分段诊断性刮宫术,术中探查宫腔7 cm,刮取内膜组织活捡,病理切片为子宫内膜腺癌,G2级,颈管内膜未见异常。宫颈刮片:未见瘤细胞,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ⅠA期。1998年7月29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扩大子宫全切术及双附件切除术,开腹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腹腔收集冲洗液作细胞学检查,在全切除子宫及双附件后,立即剖视子宫,观察宫壁厚3 cm,宫腔内有2 cm×1 cm×1 cm肿物病灶,浸润肌层,送冰冻切片检查,确定为高中分化腺癌,浅肌层浸润,临床分期ⅠAG1,2,腹腔冲洗液未见癌细胞,扩大子宫全切术,即切除全子宫和1~2 cm阴道组织,常规关腹,手术结束。
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全切子宫及双附件,宫体7 cm×7 cm×4.5 cm,宫颈3.5 cm×3 cm×2.5 cm,宫腔内有2 cm×1 cm×1 cm肿物,一侧卵管长7 cm,卵巢2.5 cm×1.5 cm×1 cm,另一侧卵管长6 cm,卵巢2.5 cm×2.2 cm×1.5 cm,镜检: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形态不规则,相列紊乱,细胞柱状核大,不规则,染色质粗粗糙,可见核仁及病理性核分裂象,腺体有背靠背及共壁改变。有的互相融合成家性梁索状,间质细胞消失,有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侵及浅肌层,未见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从的侵犯,肌层中可见少量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宫颈组织未见明显病变,双侧卵巢卵管未见明显病变和未见瘤细胞浸润。
手术后病理诊断:①子宫内膜腺癌,中分化型。②组织分级Ⅰ~Ⅱ级。③临床分期ⅠA期,手术——病理分期Ⅰb期。④子宫肌腺症。术后20 d在本钢总院放疗1次。
定期随访,随访时间:术后2年内,每3~6个月1次,术后3~5年,每6个月1次,术后6年至现在每年1次,随访检查内容:①妇科检查、盆腔B超、CT。②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取材部位为阴道上1/3侧壁,并巴氏分级。③照胸片。④血清CA125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详询病史,有无新的症状,盆腔MRI检查1次。术后5~6年有1次感冒,肺部感染住院抗炎治疗,半月恢复。术后存活至今,患者今年64岁,已18年。
2 讨 论
子宫内膜癌,常发生于更年期或绝经后,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并与遗传因素有关,据报道,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预防及早期发现内膜癌的措施有:①普及防癌知识,定期行防癌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癌时,首先选择的检查是,经宫颈管吸取宫腔液细胞学检查。②正确掌握使用雌激素的指征。③绝经期前后妇女月经紊乱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应先除外内膜癌。④注意高危因素,如未婚未产、少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绝经延迟,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注意鉴别诊断:如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围绝经期功血,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输卵管癌等;
特殊患者要再次刮宫术,宫颈刮片、阴道后穹隆涂片及宫颈管吸片取材作细胞学检查、巴氏分级、TCT液基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有无癌灶存在、大小及部位,直视下取材活检,减少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漏诊。阴道B超在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有较大进展,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其他MRI、CT、淋巴造影等检查及血清CA125测定可协助诊断病变范围,有子宫外癌肿播散者其血清CA125值明显升高。
治疗应根据子宫大小、肌层是否被癌浸润、宫颈管是否累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而定。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为手术、放疗、化疗及药物治疗,可单用或综合应用。手术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子宫内膜癌Ⅰ期应行子宫次根治术(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Ⅱ期应行广泛子宫切徐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选择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Ⅲ期应行手术加放疗,大部分手术治疗,完整切除所有转移病灶,术后加盆腔外照射或化疗。老年或有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的Ⅲ、Ⅳ期病例不宜手术者均可考虑放谢治疗,有一定效果。Ⅱ、Ⅲ期患者根据病灶大小,可在术前加用放疗,文献报道,有1例60岁女性,既往体健,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Ⅱ期,采取术前放疗及手术治疗。
Ⅰ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细胞或深肌层已有癌浸润,淋巴结可疑或已有转移,手术后均需加用放谢治疗,手术与放射联合治疗以及全身治疗,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据报道,1例患者54岁,绝经1年,不规则阴道出血伴下腹胀痛及脓性臭白带1个月余,妇科检查,子宫体略大,质软,入院后行分段诊断性刮宫术,术中刮出少许脆烂内膜组织,宫腔深度8 cm,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Ⅰa期,此患者确定诊断后行开腹术,术中取腹水找到癌细胞,施行子宫全切术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加用放射治疗。
Ⅰ期患者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和(或)清扫术。①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鳞形细胞癌或G3的内膜样癌。②侵犯肌层深度≥1/2。③肿瘤直径>2 cm。
对晚期或复发癌患者,不能手术切除或年轻、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均可考虑孕激素治疗,如甲羟孕酮、已酸孕酮等均可应用,用药剂量要大。文献报道,1例患者25岁,已婚未育,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分段诊刮提示子宫内膜腺癌G1级,宫腔9 cm,超声检查未发现肌层浸润,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b期,该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案是孕激素治疗,至少应用3个月以上。子宫内膜腺癌术后追加化疗,文献报道,1例子宫内膜腺癌Ⅱ期,术后化疗8个疗程。
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有: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淋巴转移,肌层浸润和治疗方法,本病例术后诊断子宫内膜腺癌ⅠB期,浸润浅肌层,无癌灶转移,采取的诊查处理手段、术式和治疗方法,随访观察,临床预后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1]施晓兰.子宫内膜癌并子宫平滑肌瘤及腺肌病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2,8(2):82.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7.
[3]郭秀荣,张淑芝 , 辛虹,等.影响子宫内膜癌诊断与分期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10(5):257.
[4]黎介寿.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