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7-01-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6期
关键词:亚急性出血性血肿

张 力

(绥中县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葫芦岛 125200)

出血性脑梗死是在脑梗死基础上继发的病症,脑梗死患者由于血压升高、治疗后过早活动、血管再通等因素会造成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形成血肿或直接出血[1],对患者的预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死亡。老年人生理各项功能对比年轻人出现很大的退化,发生出血性脑梗死之后的危险性更大[2]。因此,及早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非常重要。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辅助手段有头颅CT以及MRI,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本文对3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头颅CT与MRI对于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总结方法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6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偏瘫24例、肢体感觉障碍15例、语言功能障碍11例、头痛、恶心等颅内压上升表现的患者有14例;其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为61岁、最大为87岁,平均为(69.32±7.36)岁;36例中有血肿型16例、非血肿型20例;其中9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19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4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例合并心房颤动,所有患者均通过血管造影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

1.2 方法。检查方法:36例患者接受CT与MRI检查,CT:选择医院现有的进口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查,基线选择头颅双侧骨性外耳孔上缘和双眼外眦连线,将扫描参数设定为:层距10 mm、层厚10 mm、连续进行12层扫描,对于头部病变的区域采用薄层扫描的方式,层距和层厚均设定为5 mm。MRI扫描常规应用T1WI与T2WI,层厚为7 mm、间隔设定为1 mm。

治疗方法:一经确诊立刻停止当前的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溶栓等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脱水剂,使用维生素B等脑神经保护药物等治疗,使用白蛋白静滴患者颅内压、应用维生素C清除自由基、同时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必要的情况下采取CT或MRI复查[3]。

1.3 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代表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结果:3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病理检查分为急性期患者10例、亚急性期患者18例、慢性期患者8例。通过头颅CT检查有32例患者确诊,其中急性期患者10例、亚急性期患者16例、慢性期患者7例,2例误诊,诊断阳性率为93.05%;MRI检查30例患者确诊,其中急性期患者10例、亚急性其患者18例、慢性期患者7例,另外有1例误诊,诊断阳性率为97.22%。MRI检出率稍高于头颅CT,但是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 72例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确诊之后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中6例患者治愈、2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昏迷、另外2例患者死亡。

2.3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结果表现。CT表现:36例患者应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大片的扇形的低密度阴影,阴影中有散在的点状、条索状高密度影,没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MRI表现:MRI检查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脑梗死区域中有混杂的斑块状信号,T1W I序列呈现高信号病灶,边缘较为模型;T2WI则表现为边缘清晰的高信号影。得到阳性结果的35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病灶处于大脑中动脉分为内、4例患者病灶处于大脑后动脉供血的范围;另外3例患者的病灶在其他动脉范围。血肿型15例的出血量相对更大,血肿位置大多在梗死区域中心,占位效应明显;非血肿型41例的出血量相对血肿型患者更少,没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中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不及时治疗还可能诱发继发性疾病[4]。老年出血性脑梗死发生之后不及时进行治疗不但影响到患者脑功能的恢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进一步提高。因此,探讨合理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老年出血性脑梗死进行诊断,为治疗提供确切依据非常重要。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当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首先,脑梗死患者脑部栓子在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溶解、移位等,阻塞的血管再通,导致远端缺血的位置再灌注,远端动脉破裂出血;第二,梗阻的血管形成侧肢循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强,造成红细胞溢出而引发出血;第三,脑梗死发生之后梗死部位发生水肿,对局部微血管产生压迫,水肿消失之后微血管发生再灌注即会造成出血[5]。CT和MRI是临床中常用的出血性脑梗死检查手段,在本组中,两组的诊断准确性差异并不大,MRI稍高,但是结果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RI检查能够较为敏感的发现出血信号,根据出血的时间的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例如急性期会表现为T1信号较高、T2信号较低;而亚急性其的T1和T2信号都较高[6]。亚急性期患者应用CT检查值能够显示梗死病灶,而应用MRI还能够发现片状出血灶,因此相对而言诊断率更高。针对确诊的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当及时停止抗凝和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同时采取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预后[7]。

总之,CT和MRI对于老年出血性脑梗死均具有较高的价值,且具有不一样的检查优势。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方式,必要的情况的采取多种方式联合诊断,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患者健康。

[1]张建斌,张丽玲,魏明阳,等.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蕲蛇酶治疗老年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30-3731.

[2]崔喜民,喻骏.出血性脑梗死CT、MRI表现与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8):634-635.

[3]康志毅.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6):1336-1337.

[4]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等.多序列磁共振在急性脑卒中诊断流程中的应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2):149-151.

[5]蒋沫轩,官瑾.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55-57.

[6]刘东,李传坤.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34例诊治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57-59.

[7]曲方,何凡,吕彦等.以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1):50-53.

猜你喜欢

亚急性出血性血肿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如泉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