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对照分析
2017-01-15刘璐
刘 璐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沈阳 110031)
肺炎支原体感染属于肺部较常出现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小儿是支原体肺炎的一类主要发病人群,如果患儿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患儿的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影响。因为小儿支原体肺炎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难以实现早期诊断。实验室检查是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主要对比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分别利用血清学快速检验(rapid serological test,RST)以及快速微生物培养(microbial rapid detection,MRD) 进行诊断的效果,下文为经过整理的详细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选取我院8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进行研究。其中患儿中有男44例,女40例,年龄在2~11岁,平均年龄(6.2±4.0)岁;患儿病程最短为7 d,最长为2个月,平均病程(18.2±1.7)d;发病季节:春季发病的患儿有37例,夏季发病的患儿有4例,秋季发病的患儿有10例,冬季发病的患儿有33例。全部患儿入院时出现程度不一的发热症状,均排除其他伴随疾病或者严重并发症、精神疾病;全部患儿均经家长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全部患儿均接受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方法分别为:血清学检验:在患儿入院后的第2天早晨,抽取患儿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液标本共2 m L,对血液标本实施离心处理,获取血清进行检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标本中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MP-IgM)进行检测,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各项操作以及判定结果。如果患儿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在1周后继续接受1次血清学检验。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选择消毒后的无菌棉拭子于患儿的口腔以及咽喉位置进行多次捻转,采集标本,在经融化处理后复温的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上放置棉拭子,选择无菌痰液收集器进行痰液的收集,放在培养箱中实施持续24 h的培养,培养箱温度控制在37 ℃。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方法下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阳性情况,其中血清学检验阳性标准:患儿血清中检出MP-IgM。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阳性标准:对培养基的颜色变化进行观察,假设培养基颜色转变为黄色,结果判定为阳性;假设培养基仍是透明状,没有明显颜色变化,判定为阴性。
1.4 统计方法:经SPSS19.0分析数据,用[n(%)]表示各项计数资料,χ2检验,结果对照差异显著,P<0.05。
2 结 果
本组8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经血清学检验后证实为阳性患儿有73例,阳性率为86.90%,为阴性患儿有11例,阴性率为13.10%;8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经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后证实为阳性患儿有75例,阳性率为89.29%,有阴性患儿9例,阴性率为10.71%。两种诊断方法下的阳性率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患儿因支原体感染后常出现间质性肺炎或毛细血管炎样改变,临床会有头痛、胸骨下疼痛、咳嗽、发热、畏寒、厌食等症状表现。另外由于病情的不断进展,患儿会有多器官损害、皮肤黏膜损伤、神经系统损害、非特异性肌痛、心血管系统损害、游走性关节痛等表现,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支原体肺炎中的支原体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中间,无细胞壁,有RNA和DNA[1]。研究显示,春季以及冬季是小儿肺炎出现率最高的季节,同时小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也会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本研究84例患儿中春季发病的患儿有37例,夏季发病的患儿有4例,秋季发病的患儿有10例,冬季发病的患儿有33例,与上述观点一致。小儿支原体肺炎经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彻底治愈,所以做好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尽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临床检验支原体的方法有多种,应用较多的是分离支原体,接着实施培养、PCR、冷凝集试验和IgM检测[2]。但是临床实践证实,分离支原体和培养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不适宜进行临床推广。另外,PCR检验虽然效果明显,不过花费高昂,一般患儿无法承担,所以也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冷凝集试验操作难度小,不过对支原体没有较高敏感度,临床缺乏良好特异性。IgM检测不需要应用的高特定仪器,因此外界因素基本不会对检测结果形成影响,同时IgM检测操作难度小,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检验用时较短,能够快速获取检验结果,因此诊断准确率较高,所以在检验支原体上的应用更为广泛。
近些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支原体肺炎小儿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且小儿的患病年龄也逐渐下降,其中常见的因素包括抗生素的滥用以及菌群平衡失调导尿管[3]。为了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必须做好早期诊断,尽可能减少误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患儿预后。本研究应用的血清学快速检验(RST) 以及快速微生物培养(MRD) 对8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诊断发现,血清学快速检验(RST) 阳性率为86.90%,快速微生物培养(MRD)阳性率为89.29%,两种方法下的诊断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有学者通过MP-IgM方法对小儿肺炎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诊断率为84.4%[4],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致性。
机体感染支原体之后,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会对Ag进行特异性识别,并且增殖分化,转变为浆细胞,因此合成分泌肺炎支原体抗体,促使其结合相应抗原的速度加快,最终实现免疫功能的发挥。所以,如果机体支原体抗体出现明显升高,证实机体有支原体感染情况出现。不过由于小儿体质和成人具有一定差异,支原体抗原在小儿机体中就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潜伏期[5]。有研究发现,支原体感染后3~4周之后支原体抗体能够达到最高水平,超过3~4周之后会明显降低,直到完全消失[6]。所以,实施血清MP-IgM检测时,如果患儿出现感染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则会由于支原体抗体含量过少而显示阴性结果,因而出现漏诊。为了减少漏诊率,对于首次检验结果显示阴性的患儿,在1周之后接受二次检查[7]。通过对支原体肺炎实施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能够经支原体培养结果对患儿感染情况进行诊断,如果临床在诊断时联合应用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则不但能够降低漏诊,还能够缩短检验所需时间,从而有助于提升诊断效果[8]。
综上所述,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与血清学检验没有明显差异,均有较高价值,不过必要情况下可以结合两种方法一起使用,从而最大程度保证诊断准确率。
[1]陈莉.用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115-116.
[2]谢楠楠,贺焱.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1):1864-1865.
[3]陈君茹,顾亚萍.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价值比较[J].临床研究,2015,23(12):202-203.
[4]孙军锋,高文杰,王伟,等.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5):858-859.
[5]夏丽红.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5):927-928.
[6]金瑄.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8):744-746.
[7]黄爱萍,张林桃.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2013,48(6):99-100.
[8]徐明忠,晏群,邹明祥,等.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0(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