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治疗痛经临床观察
2017-01-15吴月亮
吴月亮
(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医院,辽宁 阜新 123138)
蒙医药治疗痛经临床观察
吴月亮
(辽宁省阜蒙县于寺镇医院,辽宁 阜新 123138)
蒙医药;痛经;临床观察
女子月经来潮的前后几天或月经期发生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适,如头晕、恶心、呕吐,腰骶不适、全身无力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劳动的为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一般资料
2014—2015年我院门诊收治的20例痛经患者。
治疗方法
根据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再结合月经特点、全身症状、舌诊、脉象,辨别证型,然后予以施治。寒湿证给予苏格木勒-7(阜新蒙药厂),血瘀证给予膈下逐瘀汤。关元穴艾灸20 min,每日1次,连灸1周,3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治疗后月经再无疼痛15例(75%),疼痛明显缓解3例(15%),无效2例(10%),治疗效果满意。
典型病例
患者,女,21岁,蒙古族,未婚。2015年8月7日初诊。主诉:行经时小腹疼痛4年,加重半年。现病史:自诉4年前行经时劳动后着凉引起每逢经期出现小腹持续性绞痛,腹凉喜热,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近1年来每逢经期除上述症状外,小腹胀甚,同时腰骶、乳房胀痛。经量少,有块,块下痛减。痛甚手足发凉、恶心、呕吐。近半年口服氨酚待因片等止痛。既往史:体健。月经史:初潮14岁,周期30~40 d,经期3~5 d。经量少,色暗红,时有小块。末次月经7月13日。望诊:体态中等,面色略白,舌苔白腻。脉沉细。盆腔超声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双附件未探及异常。诊断为气滞血瘀夹寒型痛经。中医学认为痛经由于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使气不能运血而化行,不能随气而流通,以致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痛,此为痛经的主要病理基础。治疗上以调气活血、行瘀止痛为前提,结合寒热虚实具体用药为原则。治疗上行早空腹口服11粒苏格木勒-7,晚服膈下逐瘀汤。并艾灸关元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月连灸7次。如此治疗3个月,效果满意。
讨论
痛经是最为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约占痛经的90%。多见于未生育过的年轻女子,体质衰弱或疼痛敏感的人更易发生,严重的牵涉到外阴、肛门等部位,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一般经血流畅后,疼痛就消失。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过的妇女或中年妇女,一般经检查可找到痛经的原因,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等疾病,这种痛经治愈原发疾病后,即可消失。“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说明冲任二脉的通盛,是产生月经的主要条件。反之亦出现月经诸病。痛经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感受寒凉,瘀阻经络(寒湿凝滞),以致胞络受阻而为痛经。亦为脏腑虚损,气虚血亏,胞脉失养引起痛经。古代医籍中对痛经的论述亦较多,如《景岳全书》中说“经期腹痛,症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者可按可柔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查,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此当于行气禀质兼而辨之”。此段详细地论述了痛经有虚实,且虚实错综复杂,应从人的体质强弱辨证论治。
本病例主要因经期受凉引起经血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夹寒型痛经。苏格木勒-7可温胞宫、祛寒止痛。膈下逐瘀汤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调经;香附、木香理气行滞;桃仁、红花行瘀止痛。再加关元穴艾灸可扶正散寒温经、活血气,适合各种类型的痛经,达到较好的疗效。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