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伍”古今浅谈

2017-01-15王呈祥高彦宇潘军英付新胡妮娜李冀

中医药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七情药性性味

王呈祥,高彦宇,潘军英,付新,胡妮娜,李冀*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配伍”古今浅谈

王呈祥1,高彦宇1,潘军英2,付新1,胡妮娜1,李冀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通过对古代“君臣佐使”“七情”“药性”配伍等理论及近10余年“君臣佐使”“七情”“药性”配伍的现代研究分析,为后学者探讨配伍理论提供参佐之路径。

配伍;君臣佐使;七情;药性

《吕氏春秋·别类》:“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其“合”“和”皆指药物配伍之意。民国聂云台之《伤寒解毒疗法·方剂说明》云:“表里和解丹:上方虽用经九年,效验甚确切,然其配伍药,亦应研究随时改良。”

1 古代医家对配伍之认识

1.1 “君臣佐使”配伍

《黄帝内经》首言其理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又言:“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而《神农本草经》则认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以“君臣佐使”对桂枝汤进行剖析:“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择仲景方20首,依君臣佐使等理论详解其配伍,如麻黄汤:“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者,以麻黄为轻剂,而专主发散,是以为君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又缓而肤理疏者,则必以桂枝解其肌,是用桂枝为臣……。”其著作真正为“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上升至实例分析之肇始。

“君臣佐使”取类于古代官爵,《仪礼·丧服》:“君,至尊也”;《孟子·告子下》:“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周礼·天官》:“太宰之职,常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通典·职官典》:“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君臣佐使”配伍使“药力”得以发挥至极,而并非简单之药物叠加堆砌,故其必然成为方剂学之核心理论之一。

1.2 “七情”配伍

“七情”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除“单行”外,余者皆言配伍关系。《本草纲目》亦有相似记载:“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神农本草经》又言:“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七情”配伍中,历代医家尤重药物之相反者,遂传《儒门事亲》所载之“十八反”流传至今。

“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为增效,相畏、相杀为减毒,相恶为减效,相反为增毒。“七情”配伍旨在阐发单味药之间相互关系。

1.3 药性配伍

《黄帝内经》对药性配伍论述颇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并结合六气淫胜理论对其阐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根据五脏的生理、病理特性,《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张元素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加入药物的四气,对其理论有所发挥,《医学启源》载:“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其意在阐明五脏各有五味补泻之不同,亦有四气补泻之差异,其对五脏疾病的配伍用药有一定之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进行论述,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将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与具体药物相联系,提出补下治下的急剂,应由诸如附子、干姜等气味厚的药物组成;补上治上的缓剂,应由诸如丁香、木香等气味薄的药物组成;此外根据病位之远近,组方用药的气味厚薄亦应有所差异。李杲将气味厚薄阴阳与五味相关联,如《东垣试效方·卷一用药法象》:“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将方剂分为辛凉重剂白虎汤、辛凉平剂银翘散、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清暑益气汤等,即依此论之。

药性包括性味(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归经、升降浮沉等,其与中药之功效密切相关,性味相似,或功效亦相似,如麻黄、桂枝之辈,然中药之功效异同,并非以性味全然可释,尤其在配伍后,故后世多将药性(味)之配伍,用于阐释或研析某类方剂之总则。

1.4 其他

《素问·标本病传论》:“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吴崑将标本配伍理念用于遣方用药及释方中,如《医方考》阐释八味顺气散方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子以补气。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白芷、台乌、陈皮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患矣。此标本兼施之治也。”

《太医局诸科程文》中记载主辅配伍理论,如正一辅二奇方黄芪汤:“黄芪为正,味甘微温,无毒。主补虚生川郡山谷,恶龟甲,用一两,蜜炙,剉。茯苓为辅,味甘平,无毒。主烦满。生泰山山谷,大松下……”。方中黄芪为主,茯苓、人参为辅,或参考君臣佐使配伍理论,而文中又有“恶”等词汇,亦有“七情”配伍理念。《片玉痘疹》将“君臣佐使”与运气学说相关联;《医方集解》将“君臣佐使”与药象理论合用;《古今名医方论》将“君臣佐使”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联用等。此外,药象配伍理论等不同的配伍理论间相互为用,或可有殊途同归、相辅相成之妙。

2 现代医家对配伍理论的研究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中医药学无可选择地与现代医学、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学等学科走入了同一时代,故而必然有现代之人用现代之技术试图阐发“古朴”配伍理论之“时代”认同依据。

2.1 “君臣佐使”配伍研究进展

“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提纲挈领的将中医组方思路,以清晰的层次结构展现出来。中医药向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有学者以“君臣佐使”配伍为指导思想,引入组合化学的微观药物设计,将中药中不同功能的小分子依其功能定义为君、臣、佐、使分子,以化学键将各分子连接,形成新分子实体[1]。其理论产生的丹参素冰片酯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心、脑缺血作用[2-4]。有学者从分子水平阐述“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复方黄黛片为例,其认为四硫化四砷为君药,直接作用于癌蛋白,诱导其降解;丹参酮和靛玉红是臣药,促进癌蛋白的泛素化,并加快其降解;青黛为佐药,可降低雄黄毒副作用;丹参酮、靛玉红亦为使药,能增加运输四硫化四砷通道蛋白的数量[5]。抗癌新药榄香烯同样可以用此法分析[6]。有学者用郁金方来阐述“君臣佐使”配伍机制,分析郁金方的分子靶标网络得出:君药郁金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上所占比例居首位;臣药栀子少于郁金,与郁金拥有最多的共同靶标,可增强郁金的作用;佐、使药通过减少郁金、栀子的毒性以及引导药物到达靶器官,实现其辅助作用[7]。有学者以麻黄汤为研究对象,发现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对方中君药麻黄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参数产生影响,结果提示臣、佐、使药在方中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中药配伍组方原理相近[8]。

现代研究试图从微观角度探析“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无论是对经典汤方的药代动力学、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还是用“君臣佐使”理论对分子的合成,亦或是从分子水平阐述“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这或许是“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必须面对之现实。

2.2 “七情”配伍研究进展

“七情”配伍多以药对形式出现,为最简单的配伍,故使某些学者将其作为“揭示”配伍“规律”研究之突破口。其中,中药配伍禁忌中之“十八反”颇有争议,故现代研究者亦试图明析其相反之现代机理。

2.2.1 药对配伍

有学者发现,黄芪、当归配伍与单味药相比,有更显著的促T细胞增殖作用[9],并且可触发MCF-7细胞雌激素α受体的磷酸化[10],当黄芪与当归配伍比例为5∶1时,诱导红细胞生成素的基因表达及分泌效果最优[11]。有学者将丹参中的丹参酸与三七中的三七皂苷伍用,发现配伍后对血小板聚集有联合抑制作用,可以间接证明丹参、三七配伍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功效[12]。研究发现,黄芩与柴胡不同比例配伍,均比黄芩单煎得到黄芩苷高,其中黄芩与柴胡2∶1配伍时,黄芩苷的煎出量最大[13]。吴茱萸与当归伍用,随吴茱萸比例增加,阿魏酸溶出率亦提高,以两药味6∶4配伍时含量为最高,与《金匮要略》温经汤中药对配伍比例一致[14]。

上述,亦或是基于生物效应的研究,亦或是基于物质基础的研究,均从某一视角为由传统经验总结之药对,提供了某些再认识之时代印迹。

2.2.2 对“十八反”的认识

“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有学者认为,相反药伍用能相反相激,对于沉疴痼疾,可收奇效,更多学者对此持保守态度,通过对“十八反”的深入研究,探讨“十八反”产生的机理,其究竟是否反、如何反,成为中医药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用体外Ussing Chamber实验观察甘草与芫花分用和配伍后在空肠段的吸收及代谢,发现甘草与芫花均可抑制P-gp的表达,二者配伍后抑制增强,使有毒成分吸收增加,这可能是配伍后产生毒性的一种机制[15]。甘草、芫花配伍后CYP2E1、CYP1A2、CYP3A1/2的酶活性增加,从而推测两药配伍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可能使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特征发生改变[16]。利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证明人参、藜芦配伍后,藜芦生物碱溶出增加,人参皂苷类药效成分减少,有增毒减效作用[17]。研究证明人参、藜芦配伍可降低P450蛋白含量,使CYP2C11的表达下降[18]。对CYP1A酶活性也产生影响[19]。制川乌与川贝、生草乌与浙贝母1∶1配伍的合煎剂为实验的禁忌条件[20]。配伍使用后可通过抑制P450酶的活性,导致毒性的增加[21]。

上述CYP2E1、CYP1A2、CYP2C11等均属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酶系统,当两种或两种当以上的药物同时作用时,一种药物诱导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可能使其他由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药物产生毒副反应[22],“十八反”同样是由两种中药相互作用导致的毒性增强,因此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变化,可能是“十八反”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导致毒性增强的重要原因。

2.3 药性配伍研究进展

药性配伍的研究及应用日趋势微,其原因或归结于性味的抽象复杂、晦涩难懂,有学者基于此,利用现代科学,以剂量百分比及中药性味量化为参数,计算方剂的性味[23]。也有学者采用相对剂量,计算方剂的综合性、味,以期使性味更客观的展现[24]。关于药性理论研究的假说不断被提出,如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25],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假说[26],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的“药性本质多元”假说[27],“三要素”理念假说[28]等。有学者采用UPLC/Q-TOF/MS技术探究典型热性、寒性中药对正常大鼠代谢的干预作用,发现寒、热中药以影响大鼠能量代谢为其主要特征,初步揭示了中药四性同机体能量代谢的关系[29]。进一步研究附子、干姜、花椒对正常大鼠能量代谢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将代谢组学与蛋白组学结果结合,发现现附子、干姜、花椒中各分子均主要参与糖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途径,增加机体内热量的生成,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来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30]。但有些药性之研究,多局限于性味,有关升降浮沉等药性之研究尚少。

综上所述,配伍理论多始载于《黄帝内经》。中药配伍是历代医家临证实践之经验积累与总结,是中医理论之特色与关键,故倍受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者之青睐[31-34]。然而,人类不能因人类自身认识之“时代局限”,而停止运用已掌握之技术方法对已有理论之探析的脚步。

[1] 郑晓晖,贾璞,白亚军.基于传统君臣佐使组方配伍理论的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研究策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3):405-412.

[2] 刘亚荣.丹参素冰片酯干预TLR4信号通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0.

[3] LIU Duan,GAO Yi-wen,WANG Hui-juan,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ytochrome P450 non-synonymous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n DBZ metabolism and inhibition potential[J].Drug Metabolismand Disposition,2010,38(12):2259-2265.

[4] XIE Xin-ni,WANG Shi-xiang,XIAO Lei,et al.DBZ blocks LPS-induced monocyte activation and foam cell formation via inhibiting nuclear factor-κB[J].Cellular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1,28: 649-662.

[5] Wang L,Zhou GB,Liu P,et al.Dissection of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Realgar-Indigo naturalis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romye-locytic leukemia[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8,105:4826-4831.

[6] 王淑玲,谢恬,孙敏,等.分子配伍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5):222-224.

[7] 李伯会.大小柴胡汤“加减味”和郁金方“君臣佐使”的系统药理学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8] 贺丰.麻黄汤中臣佐使药对君药效应成分在人体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4.

[9] Gao QT,Cheung JKH,Li J,et al.A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 Dang gui Bu xue Tang,activates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in cultured T-lym phocytes[J].FEBS Letters,2007,581:5087-5093.

[10] Gao QT,Choi RCY,Anna WH,et al.Dang gui Bu xue Tang A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activates the phosphorylations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estrogen receptor a in cultured MCF-7 cells[J].FEBS Letters,2007,581:233-240.

[11] Gao QT,Cheung JK,Choi RC,et al.A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prepared from Radix astrag ali and Radix Ange licae Sinensis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erythropoietin in cultured Hep3B cells[J].Planta Med,2008,74(4):392-395.

[12] Yao Y,Wu WY,Liu AH,et al.Interaction of salvianolicacids and no-toginsengnosides in inhibition of ADP-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J].Am J Chin Med,2008,36(2):313-328.

[13] 黄艳萍,刘浩.黄芩与柴胡不同比例配伍黄芩苷水煎出量的比较[J].海峡药学,2007,19(10):59-61.

[14] 誊慧,朱会,张振秋.吴茱萸当归不同比例配伍对阿魏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5):9-10.

[15] 黄蓓蓓,李国锋,任非,等.甘草与芫花对P-糖蛋白底物罗丹明123经空肠黏膜透过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1):2521-2526.

[16] 肖成荣,王宇光,代方国,等.甘草、芫花合用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48-50.

[17] 王宇光,王超,梁乾德,等.十八反中藜芦与人参配伍化学成分变化UPLC/Q-TOF-MS研究[J].中国科学,2011,41(10):925-932.

[18] 王宇光,高月,柴彪新.人参、藜芦合用对大鼠肝p450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4, 29(4):366-370.

[19] 王辰允,叶旋,王宇光,等.人参与藜芦合用对CYP1A酶活性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26(2):104-106.

[20] 许皖,张建美,钟赣生,等.乌头贝母反药组合宜忌条件的实验研究回顾与评析[J].环球中医药,2015,8(9):1031-1037.

[21] 肖成荣,陈鹏,王宇光,等.半楼贝蔹及配伍乌头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4,21(4):311-314.

[22] Lin JH,Lu AY.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inhibition and induction of cytochrome P450enzymes[J].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2001,41:535-567.

[23] 蒋永光,胡波,刘娟,等.中药复方性味的量化处理与表达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5,26(2):36.

[24] 杨斌.方剂处方法的宏观量化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25] 欧阳兵,王振国,李峰,等.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及其论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172-183.

[26] 匡海学,程伟.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昧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6):768-771.

[27] 王普霞,周春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45-347.

[28] 张冰,翟华强,林志健,等.从“三要素”理念探讨中药药性之核心构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0):656-657.

[29] Kuang HX,Wang YY.Metabonomics research of the four propert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UPLC-QTOF-MS system[J].Chin Med,2011,11:13-28.

[30] 王秋红,杨欣,李雪磊,等.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附子、干姜和花椒的性味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12):1824-1836.

[31] 刘玉婕,王长福,齐彦,等.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对临床11种致病菌的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6,44(5):43-47.

[32] 张文君,宁浩辰,周游,等.黄连与干姜配伍对黄连中5种生物碱的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43(4):15-19.

[33] 乔勇,李廷保.清代医籍《医学传灯》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43(2):101-103.

[34] 李冀,李庆伟,郝峰.木瓜白芍配伍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7,45(1):93-95.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No.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面上项目(No.2017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基金面上项目(No.201741)

王呈祥(1987-),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博士研究生。

李冀*(1960-),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2016-11-25

R22

A

1002-2406(2017)03-0113-04

修回日期:2016-12-15

猜你喜欢

七情药性性味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论七情致病与七情治病
北海之殇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