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7-01-15都少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3期
关键词:阿替普抗凝残疾

都少萍

(双鸭山双矿医院神经内四科,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都少萍

(双鸭山双矿医院神经内四科,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目的研究并探讨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序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溶栓后接受抗凝治疗,对照组溶栓后未接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评分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溶栓后7 d、14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远低于对照组(Plt;0.05)。溶栓后30 d,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lt;0.05),预后不良率低于对照组(Plt;0.05),其病死率、脑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后实施抗凝治疗可有效纠正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预后。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抗凝治疗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多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疗,阿替普酶作为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但临床上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是否实施抗凝治疗尚存在争议[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可行性,对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将阿替普酶溶栓后实施抗凝治疗的一组与未实施抗凝治疗的一组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且均在发病后4.5 h内接受溶栓治疗。此次研究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且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采取计算机随机序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其中,对照组共有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为42~83(63.17±18.62)岁;观察组共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为41~85(64.82±17.96)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说明此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阿替普酶经静脉注射给药,给药总剂量为0.9 mg/kg,其中,10%阿替普酶1 min静推,90%阿替普酶经静脉泵注(需在1 h内泵注完成)。观察组溶栓后接受抗凝治疗,将肝素钠经静脉泵注给药,对剂量作出调整,直至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延长超出基线值,治疗3 d后可改为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溶栓后未接受抗凝治疗,于溶栓1 d后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7 d、溶栓后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溶栓后30 d,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脑出血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指数,分为1~5级,分别对应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预后良好,将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归为预后不良[3]。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n,%)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s)进行t检验,以Plt;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溶栓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29±3.17)分、(14.05±3.24)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溶栓后7 d、14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9.21±2.15)分、(7.42±1.98)分]远低于对照组[(11.38±2.19)分、(9.52±2.04)分],Plt;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溶栓后30 d,观察组共有死亡0例(0%)、植物生存0例(0%)、重度残疾1例(6.67%)、轻度残疾0例(0%)、预后良好14例(93.33%),对照组共有死亡1例(6.67%)、植物生存1例(6.67%)、重度残疾1例(6.67%)、轻度残疾3例(20.00%)、预后良好9例(60.00%),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lt;0.05),预后不良率低于对照组(Plt;0.05),其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此外,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为6.67%(1例),对照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为13.33%(2例),两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是一种以脑部发生急性缺血为主要特征的脑卒中,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患者往往会因脑组织血供不足、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死亡,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急性脑梗死又被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中急性脑梗死约占有70%的比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故临床上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4]。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抗凝等,其治疗关键在于有效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预防血管再度闭塞。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主要被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抢救过程中,具有严格的限时性,需尽快完成。阿替普酶是目前临床上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物,也是唯一一种被批准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药物,具有强效的溶解血栓效果,通过激活纤溶酶原的活性,可对局部梗死病灶的栓子进行有效溶解,但其对患者全身的纤溶作用不够明显,溶栓后患者的凝血系统往往会被同步激活,容易导致血管再度闭塞,因此,临床上部分学者主张在阿替普酶溶栓后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案因其存在脑出血风险而未得到临床一致认可。

吕宪民等人[5]研究发现,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实施抗凝治疗,可在不增加脑出血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抗凝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为5.9%,与非抗凝组的8.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本次研究结果与吕宪民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lt;0.05),其病死率、脑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且观察组患者溶栓后7 d、14 d的NIHSS评分[(9.21±2.15)分、(7.42±1.98)分]远低于对照组[(11.38±2.19)分、(9.52±2.04)分],Plt;0.05,充分证实了在阿替普酶溶栓后实施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显著疗效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后实施抗凝治疗可有效纠正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预后。

[1]杨璐萌,程忻,凌倚峰,等.华山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依从性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45-849.

[2]钟建斌,沈庆煜,陈炽邦,等.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7):1058-1060.

[3]程超婵,潘君枝.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蛋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1):2632-2634.

[4]戴德孟,马维斌.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7-68.

[5]吕宪民,曹亦宾,李欣,等.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834-836.

R542.2+2

B

1671-8194(2017)33-0068-02

猜你喜欢

阿替普抗凝残疾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