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浅议
2017-01-15杨美凤史周薇
杨美凤史周薇
(1 濮阳市中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1;2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浅议
杨美凤1史周薇2
(1 濮阳市中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1;2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之治法。方法据阴阳气津之关系,剖析“燥”象形成之因机,依临床实践,察阴阳并调之疗效。结果症状改善明显,远期疗效甚好。结论治疗燥症单予滋阴润燥,效佳者较少;应据脉证及阴阳气津之关系,兼予辛温助阳,推动脏腑之蒸腾气化。
干燥综合征;燥者濡之;辛以润之;滋阴;助阳
干燥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表现眼睛干涩,眼部异物感或砂砾感;唾液少,进干食困难,舌光红或绛红少津;皮肤干燥,阴道干涩等;部分累及内脏出现诸多并发症。西医治之常限于激素及免疫调节剂,疗效欠佳。此属于“内燥”范畴,经辨症论治或中西医合璧,效果满意。
1 “燥者濡之”治标之法
对于燥症,自然会“燥者濡之”,且多用滋腻寒凉之药,其干燥之症或可减轻,而远期效果不尽人意;经西医确诊为“干燥综合征”而求治于中医者,虽其燥象不著,医者也会据其病名,予以寒凉滋润方药。笔者也曾走过弯路,幸亏及时醒悟,未酿大错。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58岁。以口眼干及不能咽下固体食物1年,加重1个月就诊。1年前其经商失利而心情郁闷,不久现口眼干,病渐重,进干食困难,近1个月现颌部疼痛,牙齿干枯损毁,舌紫红干燥无苔。诊断为燥症(肝郁化火伤津,窍道失润)。予甘露饮合柔四逆散[1]加减,处方:生熟地、天麦冬、石斛、黄芩、甘草、忍冬藤、天花粉、石韦、仙鹤草、川牛膝、红景天、穿山龙、枳壳、乌梅、百合、白芍、山药。以养阴柔肝,益胃生津等,药用7剂症缓,药后腹泻著,面色萎黄,乏力。追问得知,平素恶热喜凉,便秘数十年,靠多食生冷食物及三黄片助排便。1年前患腹泻,继之现燥象;复因情志不畅,症渐加。恍悟燥象为标,阳虚为本。遂于原方加附子、炮姜以温阳气,助气化,蒸津液。一周复诊,口中津生,面色泛红,大便正常,舌红未减。击鼓再进,重用附子、炮姜,两周后能进干食,上方出入用药两月余,燥象缓解,舌质淡红,舌面湿润,已现薄白苔,脉和缓尚有力。因经济困难而终止治疗,此后10个月余随访,未复发。
燥症虽现阴津不足,而阳虚为潜在之机。该患长期便秘却无燥象,便溏时却现上症,忆其数十年过用生冷苦寒之物,脾肾阳气渐衰。肾阳是体内津液生成和输布之原动力,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肾失蒸腾气化,津不上承;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因而出现便溏及口眼干燥等。可见阳气亏虚应是形成燥象之主因。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应阴阳并补,标本兼顾。
2 “辛以润之”治本之道
2.1 “辛以润之”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应冬水之气,冬令时节阳气内敛,寒气当令,寒性凝滞,腠理闭塞,津液运行不畅而为“燥”。其强调了寒邪和肾阳对水液输布运行之影响,故治之须辛温并用,以温肾壮阳,祛寒化气,助“辛”散寒行气,开泄腠理,通畅气机,推动津液之运行。《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膀胱主表及三焦出气以温分肉均赖肾之阳气。故以辛温壮阳气即所以助气化,生津液,津生燥已。若寒伤阳或阳气内敛太过,肾气化失司,则水不行,既可见小便不利、水肿等水停之症;水津不布,机体失润,又可见干燥之象[2]。现代医学认为干燥综合征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以唾液腺和泪腺病变为主。类似病变涉及其他外分泌腺体,如皮肤、呼吸道、胃肠道、阴道黏膜以及内脏器官具外分泌腺体结构的组织[3]。此与肺之宣发密切相关。
2.2 辛助肺宣 《素问•五脏生成》有:“故心欲苦,肺欲辛……。”其中肺与辛在五行同属金,肺以辛为补。辛有发散和行血、行气作用,能助肺之力;肺朝百脉,有宣发和肃降作用。宣发即向上向外,辛助肺气宣达散布气血津液以滋养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至肌肉皮毛。正如《灵枢•决气》篇所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肺主皮毛,司汗孔开合,通过宣发卫气,输布精津于皮毛而发挥温养与润泽之功。
2.3 辛顺肝性助脾升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为将军之官,性喜升发而恶抑郁,主疏泄,畅气机调情志,促进脾胃运化水谷。辛味发散及活血行气以顺肝性;脾喜燥恶湿,主运化司升清,若过用寒凉滋润之品,碍其功能,则水谷不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微化生无源;合用辛散温通之药,则脾之功能健旺。张大昌云:“肝木为火之源,其德为散,不散则气血壅滞不畅,纵然津液有余,而难以为用也,……脾土主运化精微,精微乃水谷之气,无水谷之气,枯燥必生也……”[4]。可见,治疗燥证非单纯滋润之药所能奏功,需顺应保护脏腑之功能,方为治本之道。《本草纲目》云:“肉桂下行,益火之源,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今人也有用辛温通散法治疗燥症的经验[5]。鲁兆麟教授曾用辛温通散法治愈燥证[6]。
3 阴阳并调,标本兼顾
《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濛。下焦水盛,如川渎之注泻。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肺胃主降,肝脾主升,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不升也。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也。
治疗燥症,勿因干燥之象而过用寒凉滋润之品,更不能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而用套方套药;应滋阴润燥治其标,辛温助阳治其本,肺脾肾肝综合调理,辨病辨症相结合。谨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之训,以达阴阳平和,燥症自已。
[1] 李玉斌.破解中医治病密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03.
[2] 史丽萍.“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微[J].四川中医.2005,23(10):13.
[3]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6.
[4] 张大昌.张大昌医论医案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26.
[5] 龙江云,杨进.方药中用温阳散寒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87,22(8):363.
[6] 鲁兆麟.燥证可用辛温通散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4(4):69.
R593.2
B
1671-8194(2017)12-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