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配合推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28例
2017-01-15旷秋和
旷秋和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火针配合推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28例
旷秋和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颈性眩晕;火针;推脊手法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体不稳定及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或颈部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或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出现以发作性为主要特点的眩晕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现代人由于静坐式的生活习惯,长时间埋头伏案工作、学习,长期缺少各种体育锻炼等,导致该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临床中对颈性眩晕的治疗通常依靠药物对症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应用火针配合推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8例病例来自2012年3月—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传承基地神农中医馆收治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27~5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年。
诊断依据: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①具有眩晕头痛、视听障碍甚至猝倒等典型临床表现,旋转颈椎时可诱发上述症状出现;②具有颈部疼痛或压痛、颈部僵硬、颈椎活动障碍、颈部肌肉痉挛等颈椎退变的一般临床表现;③影像学检查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动力位照片有颈椎失稳征象,脑血流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④排除急性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者,经耳鼻喉科及眼科检查排除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排除脑内病变,如肿瘤或单纯精神性神经官能症。
治疗方法
火针取穴:第一组取风池、百会、外关及2~4对颈夹脊穴;第二组取天柱、完骨、昆仑及5~7对颈夹脊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操作方法:选取0.80 mm×31 mm规格中粗火针(陕西三元现代针灸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前置火针于酒精灯火焰的外上1/3处,将火针加热至通红发白,然后快速施针于穴位上,针刺后马上用手指按压针孔。针刺后不得抓挠患处,保持针孔清洁干燥,24 h内禁淋浴,不要污染局部,禁食生冷辛辣之品。
推脊手法:患者俯卧位或坐位,术者在患者的颈肩背部施以点、按、推、拿、揉、提、捏等手法松解颈、肩、背部肌肉;然后用拇指从第二颈椎开始,沿棘突和棘突两侧推按,棘突旁肥厚或硬结处,用较重手法推按,使其变软;点按大椎、风府、百会、上星、陶道、身柱等督脉穴及颈、胸夹脊穴等。最后术者用手掌在患者项背及肩胛部进行拍打叩击3~5遍。
火针疗法和推脊手法均为隔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眩晕病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全部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眩晕症状明显缓解,头部微有昏沉感,或有轻微头晕目眩,无自身旋转及视物旋转感,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眩晕症状减轻,仍有轻微自身及视物旋转感,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无改善。
2.结果: 临床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6%。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主诉:眩晕伴颈部酸痛不适、恶心欲呕1周。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酸痛不适和头晕,头部转动时眩晕加重,恶心欲呕。曾在本地按梅尼埃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症状略有好转。但时常发作,且伴有情绪急躁、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和休息。近1周症状加重,遂来中医馆就诊。查体:精神萎靡,痛苦面容,颈部肌肉僵硬。颈椎5、6棘突及夹脊、双侧肩胛骨上角等部位压痛明显。心率83次/min,心律整齐无杂音,血压120/80 mmHg。旋转试验(+)。MRI检查:C3~6椎体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C5~6、C6~7双侧椎间孔不同程度变窄。诊断:颈性眩晕。治疗:给予火针及推脊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颈部酸痛不适及痛点缓解,眩晕消失。随访2年眩晕未复发。
体会
颈性眩晕是指患者颈部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继发性眩晕,属于中医学“项痹”“眩晕”范畴。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头痛、耳鸣及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临床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患者体位改变时,特别是突然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眩晕患者会猝倒。颈性眩晕多因气血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加之感受风寒湿邪,经络受阻,气血痹阻,精血不能上注脑部所致。临床上治疗本病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疏调头部气机,疏通督脉及颈部经络,使脑有所养,脑有所充。
火针古称燔针、焠刺、烧针等,是将特制的针烧至通红,然后快速刺入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传统火针疗法具有借火助阳、温通经络、开门祛邪、散寒除湿、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等多种作用[3]。研究表明[4],火针兼有针刺和灸法之效,可能与针的机械性刺激和灸的温热性刺激共同兴奋多觉型感受器有关,从而产生各种生理活性物质。也有实验研究发现火针治疗后血清皮质醇较治疗前升高,IL-1β水平显著下降,可显著降低关节肿胀度[5]。火针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体,既可消除无菌性炎症、松解粘连、解除肌肉痉挛,又可促进微血管循环、减轻局部组织水肿,从而减轻血管神经束的压力,达到祛病止痛的效果。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交会穴,一穴通多经,阳维脉维系诸阳经脉,刺激风池可平肝息风、疏调头部气机、清利头目,使眩晕症状逐渐消失。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为治疗颈椎病要穴。百会属督脉,为督脉与诸阳经及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点,是治疗眩晕的常用穴位。根据“以痛为腧”的治疗原理,选取颈夹脊穴可使针感直达病灶,改善脊椎的内部环境。外关和昆仑疏调少阳经和太阳经经气。
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皆会于督脉,具有调节和振奋人体阳气的功能。推脊手法可贯通督脉,加强督脉上下经气的流通,调畅颈项阳经经气,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眩晕即止。临床实践证明,火针配合推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1]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2):156-15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0):21-23.
[4]陆静,李金龙,张志军.针灸医学的创造与发展方向的探讨——基础与临床的对话[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4):22-27.
[5]李晖,邓春雷.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醇和IL-1β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37.
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