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2017-01-14崔强
崔强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又要到哪里去?在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阅读中,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随着阅读环境的越来越清净,这几个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地跳跃在文本中,答案也自在其中。
我是谁?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首先,作者好像是经受了一场长久的禁闭似的,一吐久积于胸中的闷气,并发出了明确的宣告:“归去来兮!”这是在对自我身份的不断质疑中得出的清醒回答。那么,此时诗人在哪里呢?是呀,你是谁,你在哪里?这是诗人对自己刚刚经历过的尘网世界的沉痛反思,是沉痛反思后喷发出的火山般的决绝的呐喊,是下定决心后要挣脱那个污浊世界时的大声宣告!
那么我又要到哪里去呢?
“田园将芜胡不归?”强烈的反问里,包藏了多少自责和愧疚啊!“田园”是自己明确的去处,可是那里“将芜”,需要清除杂草。细想,这田园仅仅是自然的田园吗?不,这也是自己的心之田园。在多年的尘世生活中,诗人的心头蒙蔽了多少尘垢啊,现在正是为自己的心灵去蔽的时候了。因为自己“质性自然”,在“矫厉”自己中所得到的,是那么有违自己的秉性啊。“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了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没有什么好惆怅悲伤的,但是本心为形体所役使却是诗人不能忍受的,这是本性使然。为自己去蔽,关键是要为心灵去蔽。一个人心对了,他的世界就对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是啊,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在这一“悟”,一“知”,一“觉”里,作者完成了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觉醒,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在反思后,觉察到了当下自己的反思是正确的。
以上便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追问和抉择。在回答了“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之后,他便要急切地踏上新生活的征程了。
你要到哪里去?适彼乐土!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这完全是对回乡路上的美好惬意和要急切回到温暖的家的想象。轻扬的小舟载着自己漂游于水上,诗人已经脱离了那令他不能忍受的世界,他面向着另一个世界,有情的风儿轻拂着衣袂,也带走了眉头心上的郁闷不快,悬石落地,心灵为之轻松。这里诗人之所以要取道水路,我想,是要经过空间的大转换,离开陆路世界,方会借小舟轻风在诗情画意里完成人生的转身,卸去身上久负的铠甲,转得更加自然而彻底,这样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方有味道。一旦转过身来,便不要犹豫了,要急切地奔向自己的田园了,在那一“问”一“恨”中,急切的探寻和盼望,便呼之欲出,形神兼备了。
接下来,诗人要在未来的乐土里,开始为自己精心地营建乐园了。
一是家室的乐园。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诗人看到的虽然是横木为门的简陋房屋,但它远胜过金碧辉煌的巍峨衙门。作者一看到家门便一边高兴一边奔跑,久别的游子终于回到了家的怀抱,诗人的赤子之心又被召唤回来了。“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孩子们天真无邪,犹如如初梦醒的自己,毫不掩饰自己的欢乐,既欢迎又候门,主仆同心,何其乐人心怀啊!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以“三径”言居处之幽僻,“就荒”含恨不早归的感叹;“松菊”喻坚贞秀美的品格,“犹存”是说坚芳之节仍在,有庆幸之意。“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进入家室了,有稚子相伴,便有赤子之情;有盈樽之酒,便是生活的知足。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这里,不必拘束,引酒自酌,想喝就喝,喝多少即性随兴;只要睁开眼,看到的便是庭院里的佳木扶疏,赏心而悦目。闲暇之余,倚着窗儿,放飞情思,再不用束带起身,委屈自己了;居室虽小,有什么要紧呢?此心安居处是吾乡啊!那么到庭院之中怎么样呢?
二是庭院的乐园。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庭院之中的生活照样诗意斑斓:院门再不需要为迎来送往而常开,庭院安静,每天散步于园中,趣味良多。有时,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常常抬起头来向远处望望风景。每每看到云卷云舒,自由出入山峦;看到鸟儿飞倦了,投林去休憩时,自己也浮想联翩。那“无心”出岫之云,不正和自己无心做官一样吗?官场上倦怠的自己,正如倦飞投林的鸟儿,所以回归田园,是理想的归宿。这样想来,精神上便更加知足而自得其乐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明智啊!已而日影西斜,太阳落山,诗人扶着孤松送走了又一个落日,心中的志向依然如松树般坚定不移。是啊,谁不想让自己闲庭信步的空间里开满自由精神的花朵?谁不想在脚下踩出合乎心性的生活节奏?
三是交往的乐园。
想到要回归田园,诗人再一次发出了大声的宣告:“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如果说前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面向外来的宣告,那么,这是诗人要与以往仕途生活彻底断绝的再一次呐喊与疾呼,以坚定自己的志向与抉择,是在寂寞的心园里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再次反思到自己的本性并不适合于这样污浊的官场,在反问中再次确认自己的抉择。如果没有了仰人鼻息,看不到颐指气使,会有一个怎样的交往世界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与亲朋说说知心话儿;独处时,弹弹琴、看看书,完全没有尘俗的功名沾染,纯粹乐以忘忧,不必再因束带而屈己,违心而逆志了。
四是田园的乐园。
诗人一开始便宣告要归耕田园,适彼乐土。那将是怎样的天地呢?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来田野,在农民的提醒下将要春耕了。诗人似乎没有十分用心于久已向往的田园,令人有点纳闷。诗人只是想挣脱那个屈心违志的官场世界,而对未来的田园生活淡化描写,这是要描绘一个诗话的农耕生活,对抗那个沉闷的尘网仕途。你瞧,“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农事间隙,寻胜探幽,登山临水,乘兴出游,乐亦无穷。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自然万物是那样生机勃勃,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万物繁荣滋长,进入不惑之年的自己方才觉察到生命的自由与美好,可惜人生的大好时光也已白白流失了,怎么办呢?就在“感吾生之行休”的哀叹中沉沦吗?此情此景,这一声幽叹,不仅是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更带来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再次追问:
我要追求什么呢?我将要到哪里去了?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诗人断然打断了自己的幽叹:算了吧,不要叹息了!身体寄托在这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日呢?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摆布呢?为什么要如此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我们听到了诗人胸腔中翻腾着的生命激流的涌动。诗人面对人生生命单行旅程的宿命,再次拷问自己: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既不愿如追名逐利者般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超越天命;那么,怎么去做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他要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拄着拐杖除草培苗,躬亲农桑。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这是怎样的人生情怀啊!面对当下,这是生命无畏、向死而生的豁达!最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在这里,完全看不到什么消极的人生态度,与前面连成一片,气贯中脉,完全是积极乐观的豪迈人生啊!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道:“有些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出发点。”陶渊明在痛定思痛之后,认识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要到哪里去”之后,便决计从当下出发,听从本性的召唤(“性本爱丘山”),要回归田园,营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适彼乐土,回到自己精神的故乡。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