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新闻”来
2017-01-14罗碧英
罗碧英
摘 要:目前,学生写作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学生写作时存在素材匮乏、陈旧、雷同等现象,导致文章缺乏新意。文章作者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活用鲜活的新闻素材,试图带领学生从另一条捷径中寻找生活材料。
当我们为学生习作中千篇一律的素材而扼腕叹息,为学生作文选材的失真造假而忧心忡忡之际,巧用鲜活的新闻素材,挖掘取之不尽的新闻材料,让学生在新闻阅读中形成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是非的判断,成为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的一条捷径。
几年摸索探求,笔者所获甚多,现总结如下:
1.从新闻选择素材的可行性
(1)学生作文素材选择现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是“为交际写作,为生活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去拥抱生活,从生活中撷取具体可感的素材,但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素材的选择却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写母爱,必写雨中送伞、风中等候等。这样的素材选择,失去了作文写作的活力和创新,也丧失了面向生活写作的初衷。
(2)教师教法的无奈。一线教师要面对繁杂的教学任务以及各种应试考试的压力,无力对学生进行作文素材方面的指导,教师作文评点课上交流个别学生的习作,由于学生素材选择是有限而雷同的,并不能拓展学生素材选择的思路,从而造成广大学生不可能真真实实去关注生活本身,而是人云亦云,因此,“写什么”也成了学生写作的“顽症”。
2.从新闻选择素材的优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新闻写作使素材选择便捷。杂志、报纸、网络、电视,这些媒体以铺天盖地之势冲击着我们的眼球,阅读或收看这些资讯,大大减轻了学生收集储蓄素材的难度,学生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便可遍览全球资讯,选择为其所用的鲜活素材。
(2)新闻写作丰富了写作内容。新闻时时刻刻在发生,这就让这类素材成为一泓永不枯竭的活水,而新闻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的生活感受不再局限于一隅,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可入文。他们的生活视野得到无限扩展,作文素材的信息量大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素材选择雷同的问题。
3.让新闻走进学生的笔下:赤橙黄绿青蓝紫,敢持彩练当空舞
(1)加强新闻储备。笔者为了拓宽学生阅读新闻的渠道,在班级开辟了新闻角,鼓励学生及时阅读《南方周末》等报纸杂志,积极收听广播、收看新闻。对一些典型的社会热点新闻,则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摘抄,分门别类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并附上自己的小短评。在课前五分钟,开辟“今天新闻我来播”,由学生来播报评点新闻,学生们唇枪舌剑、参与讨论,从而让大家全方位掌握第一时间的新闻素材,并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2)巧上新闻课——架接新闻与写作的桥梁。如何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新闻课是一种有效的课型尝试。它让学生明白,生活原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新闻中的事件原来也是我们写作可选择的素材。笔者上《伊甸园的黑手——“林森浩投毒案”事件深思》这一新闻课时,课前让学生收看相关新闻,掌握第一手资料。课堂上设计“探真相”“表真知”“做真人”三个环节,让学生探求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畅谈“智商与情商孰轻孰重”,交流如何做一个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人。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火花激射,由感性批判上升到理性认知。这样的素材收集,增加了素材选择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真真切切去感受生活的温度,而学生习作或写实叙事,或抒情表达,或鞭挞入里,内容精彩纷呈,表达不拘一格,立意深刻隽永,素材选择令人耳目一新,文章的立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妙上作文指导课。新闻素材,通常情况下社会影响面广,但我们写作文应以小见妙,切忌空泛,因而对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件,写作中没有必要详细叙述,而是学会从这则新闻中提炼出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或选择人物叙写,或理性剖析,这是选择新闻为写作素材时最应掌握的要点。为此,笔者要在课堂上进行精心的指导。比如针对热点人物——拾荒老人韦思洁,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新闻报道,继而讨论并深入思考:老人拾起的是我们精神世界最缺失的朴素生活的态度和最简单的善意。在这个中心下学生构思成文,写写身边类似韦思洁的老人,以小见大,于平凡处见真知。在这里,新闻中的人物起到了给学生点拨立意的作用,学生素材的选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立意也与众不同了。
4.新闻写作前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接下来新闻素材选择中,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应该进一步教会学生拥有一双善于辨别的火眼金睛,懂得去伪存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引导学生进一步将新闻材料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将新闻材料转化为身边可感受到的事件,让学生真真切切“触摸”素材,这是从新闻中选择素材另一方面的要求。
(3)与传统的素材选择不同,教师更应制订详细的新闻阅读计划,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中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