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
2017-01-1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日前,深圳某名校家长因为孩子晚上11点多还在写作业而在朋友圈为孩子哭诉,她声称:我,作为母亲,我替我的孩子哭诉,作业实在太多了……
古有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刘琦燃荻读书的故事,而苏秦、匡衡、刘琦也一直被当作勤奋学习的榜样,在后世广为流传,从而也成为老师和家长拿来教育孩子的榜样。但如今,这位家长缘何因为自己的孩子深夜“刻苦”学习而哭诉,缘何因为作业太多而哭诉?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原来,这位母亲的孩子现在才上小学四年级,每天却有大量的作业,语文、数学及英语作业每天一科都不少。语文有阅读、预习、创作小短文;数学除了写完学校老师布置的必做作业,还要写老师推荐的各种资料书的作业;英语每天要背大量的单词,还要进行课文背诵……这样,孩子每天回家后为了完成超额的作业,只能压缩睡眠时间,每每都是深夜才睡,而早上七点半就得到校。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孩子每天都无精打采,逐渐失去了这个年龄的儿童应该有的天真和快乐。
王国维先生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此三境来形容。在我们还迷茫不知所措时,对孩子的教育便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此一境也。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一条错误的路上,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远,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代价,此二境也。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当我们回首,真正慢下来,才发现教育其实只要慢下来,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即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此三境也。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国,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例子数不胜数。2016年10月2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揭秘“00后”——“00后”发展状况研究》,该调查以北京、上海、四川等10个省(市)162所中小学(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近万份有效问卷为样本,从多个方面揭秘“00后”。
研究表明,超七成“00后”作业超标,他们的课外班时间是“90后”的2倍,过半“00后”睡眠不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地被作业“霸占”。学习日,小学生做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为1.7小时,比2013年教育部规定的“小学每日家庭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的标准超出0.7小时,超标人数比例达66.4%;而在休息日,“00后”小学生做家庭作业时间更是超出标准1.8小时,超标人数比例达81.1%。中学生作业超标的情况更加严重:根据2013年教育部的规定,中学每日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78.5%的“00后”初中生每日做作业的时间超过这个标准,平均达到3小时。而在休息日,更是达到4.3小时。而频繁不断的课外班也“抢占”了学生们的时间。根据调查,“00后”中小学生学习日上课外班的时间平均为0.8小时,是“90后”的2倍。学习、课外班的时间都在增加,而被“压缩”的,则是睡眠时间。在学习日,57%的“00后”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这不由得让人思考:孩子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真的被海量的作业“霸占”了,还是被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功利主义观念所“绑架”?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什么是“快餐教育”呢?“快餐”大家都知道,首先想到的无外乎肯德基和麦当劳等,既然称之为“快餐”,其特点可想而知是“快”。快餐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人们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吃饭任务”。而“快餐教育”即只求教育之名,不求教育之实的学习模式。在形式上,“快餐教育”体现在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升学过程。在结果上,“快餐教育”关注的是孩子读什么学校、获得什么学位等。而又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加上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鼓动下,学校在“高升学率”结果的推动下,都选择了一种不亚于“揠苗助长”的快速方式“帮助”孩子成长,以实现“快餐教育”的目的。而这无外乎在吃完快餐后满足地打了几个饱嗝,并不是成功的教育,最多也只能算是成功的职业教育。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在获奖作品《答案在风中飘扬》中言道: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才能被冲刷入海;一个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 ……”这其中道出了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哲理。俗语也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无疑在告诉我们:一棵青苗要经过万千雨露的滋润,才能高耸入云;一国教育要历经万千春夏秋冬,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较于“快餐”教育、“速成”教育,那慢教育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慢教育又是否能让孩子“成龙”“成凤”呢?其实,慢教育并非让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引导孩子正常成长。慢教育就是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耐心地等待,不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不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完全发育。
就拿幼儿来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措施,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实验对象(代号为1)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2)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1练了7周,2只练了2周。这两个孩子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7周的1比只练了2周的2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2周的2其爬梯水平比练了8周的1好,2在10秒钟内爬上了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1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赛尔分析说,其实48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效果事倍功半;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更有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教育能孕育含苞待放的花朵,予其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助其自然生长。养孩子如养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教育者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才能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的,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有则寓言故事讲道: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老人脱掉外套。冷风拼命地吹着,急切想吹掉外套,结果老人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它暖洋洋地照着老人,慢慢地,那老人就自动地脱掉了外套,坐到了树荫下乘凉。
只有我们如春风细雨般氤氲心灵、丰富生命、滋养心田,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心甘情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然后不断地吸收养分从而茁壮成长。
慢教育能将孩子培养成为真正的人,而非社会工具。著名人文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刘再福教授曾经强调:教育的目的在教育人,即应以人为本,把教育人本身作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变成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即不是为政治服务的手段,为市场服务的手段或变成某种特别技能的手段。其实,我们的教育应以培育人的情感本体与伦理本体为第一目的,以塑造工具本体为第二目的。当然,这其中也要培养某些技能,如当医生、当律师的职业技能,但这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是培育伦理本体、情感本体,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只要你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你不用管”,这是很多孩子都听到过的话。为了应对各种升学考试,孩子少了很多应有的人生体验,也少了很多发自内心的愉悦。不少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为了补偿之前失去的人生体验,行为、情绪时有失控——有的孩子迷恋上游戏,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更多的孩子没有了升学压力,生活却失去了动力。面对现实的生活,孩子反而焦虑得不知所措。这是为何呢?因为只有知识和技能,一个人是平面的,只是拥有长度和宽度;而只有拥有人文维度,真正成为一个人,生命才有质量,才拥有内在深度,才能拥有完整立体多彩的生命。
可见,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会使教育走向它的反面。
慢教育能成全孩子的快乐,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也成全无与伦比的亲情。《论语·先进》中有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见,生活的本身应该是快乐的,不应该受到外界的无穷的约束与压抑。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道:“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等这个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岁的手指。花绳绕过去,刚好要系上的时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来,在淡水街明亮的阳光里,在石阶里,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岁的手指。”
是啊,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陪他(她)度过纯真的孩提时代,走过烂漫的少年岁月,再漫步到懵懂的青年时光,会发现,孩子的生命是纯真的,笑声是爽朗的,快乐是真实的;会发现,给自己和孩子留一点时间,从原本忙碌不堪的生活中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不只是孩子,还有那无与伦比的美好亲情。
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的一小段语言就十分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慢教育下孩子与家长的相互成全与相互进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哎,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漫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慢教育能帮助孩子发现身边的美,并拥有审美的眼光。佛语有云: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清,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与默动静体自然。
网上曾有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嚷嚷“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
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孩子们根本无暇去关注生活,去真正感受生活,去真正放慢脚步,提升生命质量。教育慢下来,慢下来的教育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孩子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孩子们前行的希望明灯。
20世纪,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而这与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问,如出一辙。
而如今,这样的难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教育的真正目的依然没有得到体现,更别提培养真正的人才。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渗透浓厚的文化气息。这种教育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是不同的,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使知识回归文化,回归本性,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非分数的教育。教育者应该做的就是创造人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一切都应回归到:教育,是慢的艺术。
西方先贤曾提出三大问题: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要去哪?这三大问题是勾连着的,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那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义外的记忆,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这对他们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作者:苏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