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廷瑶自《内经》论“治病求因”*

2017-01-14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封玉琳王霞芳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内经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封玉琳 王霞芳

·经典与临床·

董廷瑶自《内经》论“治病求因”*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封玉琳 王霞芳

中医“治病求因”的要旨是无论其病因属内属外,或不内外因等症情变化错综复杂,关键是要探求发病的本源,掌握其标本先后,以定治疗步骤。

董廷瑶 内经 治病求因

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教示:中医临床治病首要明理识病,辨证施治,重在治病必求于因,也即探寻发病的根源。人体发病因素可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内经》强调治病求因的原则,任何疾病在治疗上均有规律可循,无论病情变化如何复杂,关键要探求病因属内属外,掌握标本先后,才可确定治则方药。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的印证,至今仍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结合董师诊治的病案,对上述几条经文逐一试作分析解释,以飨同道。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

本条是说由于内部病因,影响到外部发生的病变。内因是本,外症则是标,只要针对内因治疗,则外部受内因影响所生的病症自能痊愈。

案1:杨某女,15岁。2天前发生面目轻度黄染,胸脘痞闷,纳呆呕吐,精神疲乏。病情增剧,由急诊入院。患儿神志昏迷,狂躁不安,体检:体温38.8℃,皮肤明显黄染,两侧瞳孔放大,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均消失,有肝臭味。化验检查:血清麝浊试验:8 U;硫酸锌浊度试验:6U;脑磷脂(+);胆红素:4umol/L;黄疸指数:45 mg/dl;谷草转氨酶>200 U/L;谷丙转氨酶>400 U/L;非蛋白氮:28.5 mmol/L;尿三胆试验均为阳性。诊断:传染性肝炎;肝性昏迷;急性肝坏死(?)。经西医用麸氨酸钠、激素、抗菌素等抢救2天,效果不显,病情急剧发展,患儿昏迷不醒。

第3天,请董师会诊,辨证认为:患儿乃因湿热炽盛,发为黄疸。病变发展迅捷,湿热化火生毒,4天来热毒迅速传里,腹满便闭已有5天,已呈热结阳明,灵窍被蒙,神志昏迷,睛不了了,肤目均黄,狂躁肢搐,小便短赤,脉象数实,舌质红绛苔黄腻,显系阳明腑实重证,非釜底抽薪,急下存津,怎能挽其危殆?急投大剂白虎合大承气汤直折泻火,通腑救危;再加紫雪丹泻火辟瘟解毒,息风开窍醒脑。

知母9g,生石膏30g(先煎),炙甘草3g,粳米50g(包)。生大黄6g(后下),厚朴9g,炒枳实9g,元明粉5g(冲服),另喂服紫雪丹1粒,2剂。

复诊:服上方2剂后,便下深黯色宿粪大半盂,热势即退,神志顿清,目睛明了,已知饥而索食。续进清利湿热之剂茵陈蒿汤加味,黄疸渐消而愈。

按:本例患儿由于湿热炽盛于内,出现高热、抽搐、便秘、黄疸肝炎之外证。湿热转化为火毒是内因,由此引发高热黄疸、神昏谵语等外症。病自内起,急用泻实清里,釜底抽薪以清除内部热毒。药后积5天的宿粪一下而清,壮热自退;加辟瘟解毒、熄风开窍之紫雪丹开窍醒脑,得神清目明则其病转危为安。此正是“从内之外者调其内”的治则。对照《伤寒论》阳明篇236条:“阳明病,发热……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所述之治,虽同为湿热黄疸,但本例患儿病变迅速恶化,病情危急,茵陈蒿汤泻火清里力薄,难以力挽狂澜,必须白虎合承气大剂峻下救危。两者同治湿热黄疸,处方却轻重迥异,然施治(根据病因)仍未逾越阳明篇条文之理法也。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本条是说外因影响内部发生病变,则外因是病之源,内部变化是病之果。只须治疗外因,内部的病变将会自然向愈。

案2:翁某某,女,2岁2个月。患儿咳嗽10天,发热6天。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听诊:两肺有湿罗音。诊断:支气管肺炎。应用抗菌素治疗后,出现口腔溃烂及厌食,故停服西药,改请中医诊治。刻下,患儿高热不退已有1周,舌红苔黄,口舌碎痛,汗出不彻,咳呛不畅气急,大便闭结,小便短赤,脉数带浮。董师辨证:乃风热犯肺,法当辛凉解肌。方用梔子豉汤加味:淡豆豉9g,黑山梔9g,桑叶6g,连翘9g,牛蒡子9g,生黄芩5g,杏仁6g,瓜蒌仁9g,薄荷3g(后下),活芦根30g,2剂。

复诊:药后得汗出则热清,咳嗽亦爽,舌红苔薄,便通溲长。肺热渐解,仍须泻肺化痰止咳。桑叶6g,枇杷叶9g(包煎),牛蒡子9g,连翘9g,杏仁6g,竹茹6g,活芦根30g,橘皮3g,前胡5g,生甘草3g,3剂。服上方2剂后热平咳减,口糜亦平。再以清热化痰和胃,方选桑杏汤加枇杷叶、冬瓜子、芦根等,3剂而安。

按:本例患儿外受风热犯肺,发热咳嗽不断,引发支气管肺炎。病因邪从外袭,外邪不解,腑气不通则大便闭结、高热难清。故宗吴鞠通辛凉轻剂解肌发汗,外因去除,得汗出则热清便通,咳减,口炎亦和,正符合《內经》经文“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之旨,也即吴氏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也。

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此条言病由内起,发展到外部,恰遇外邪入侵,成为内外合邪的局面。从症状上看似乎外病较重,其实,内因乃病之本,外因是病之标。看似标病较重,但仍需从内因治本着手,然后再治外因的标病。

案3:徐某某,女,14个月。患儿因高热咳嗽多日不愈而住院。诊断为支气管炎、佝偻病。曾用青、链、红霉素等抗生素,治疗1周,高热虽降,低热缠绵不清,转请中医会诊。

董师辨证:患儿食欲不振,形瘦骨立,毛发枯黄,腹部膨满,显示患疳积已久;继因外感而发热、咳嗽迁延不愈,舌苔厚腻,便泄酸臭。病因内有疳积为主,又新感外邪,宜消补兼施。方选六君子汤加消疳化积之品:炒党参6g,焦白术6g,茯苓9g,甘草3g,陈皮3g,姜半夏9g,五谷虫6g,青皮6g,神曲9g,佛手6g,胡黄连3g,3剂。

复诊:服上药3剂,热净腹软,腻苔化薄,胃纳亦馨,咳爽、神安。然形体仍瘦,便下稀薄,再拟扶脾化痰以固其本,续服3剂。药后低热已清,胃口亦开,咳嗽转和。再拟异功散加味滋养脾胃以善后。

按:本例患儿的发热咳嗽,虽由外邪引发,但里因患疳证已久,则脾虚肺弱,无力御邪致发病。表象上看似乎外症较重,实质上内因是病之本,外症是病之标。西医用抗菌素后高热虽降,但低热不清,舌苔厚腻,腹部膨满,大便臭浊,是里积疳证未化,故仍需治疗内因疳积为要,积消疳化后,方能解决外部继发的标病。又因久病里虚夹积,故用扶正逐邪的法则,选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化痰,培土生金以止咳,加消疳化积之品,低热清,胃口开,病自愈,也即符合经旨第三条之意也。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此即由外因影响内部病变者,虽然内部病情较重,仍须先除外因再调治其内病。

案4:乔某某,女,3个月。患儿出生后持续泄泻,迄今不愈。最多时,日泄10余次,大便如蛋花汤,有时色青夹奶块,但无脱水征,小溲亦通,舌苔薄润,形神较软,中西药治无效。因此推理思考到可能泻在儿身,根在母乳,故检查乳母的蹲踞、踝膝反射等,反射异常则试验为阳性,获知乳母有隐性脚气病存在,患儿为典型的脚气型泄泻。遂令暂停母乳,改饮米汤。但久泄伤脾,尚需温扶中土。方用理中汤加味温补脾胃。党参6g,焦白术6g,清甘草3g,炮姜2g,陈皮3g,广木香3g,焦山楂9g,炒麦芽9g,3剂。3剂后大便即成形,每日1~2次,泻愈后,改为人工喂养。

按:此例患儿病从外因母乳不合而起,影响到内部,大便散,泄次多,则外因母乳致泻是病之本,内症泄泻是病之标,去除外因,再予调理中土则泄止病愈。如此处理正符合经文第4条。

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这是说单纯只有里症或表症,且发病后表症未影响到内部,或里症未影响到外部。此类“中外不相及”的病症,只需针对目前主症进行治疗即可,这里毋须举例详释。

另外,在儿科领域中,发病因素一般以外感六淫之邪,与内伤饮食之积两者最为常见。小儿脏气娇嫩,若先天不足,本元虚弱,更易引起外感或伤食。而在发病过程中,又每多虚实互见,或实多虚少,或虚多实少,不可不明辨而细察之。故尔外感发热属体弱元虚者,则须用参苏饮之类,既祛其邪,又扶其正;若内伤饮食或嗜食冷饮者,其脾胃先伤,运化无权,容易导致积滞,则实者先消之,病久而呈现内虚者,当须消补兼施,益气健脾,消积化滞。这里所说的外感与内伤,仅是举其概要而已。

上述5条经文说明,任何疾病在治疗的主次先后上,有一定规律可循,临床上可据理分析。无论其病因属内属外,症情变化错综复杂,关键是要探求发病的本源,掌握其标本先后,以定治疗步骤,这就是中医“治病求因”的要旨。但必须在辨证求因的基础上才能明确真正的病因,以及内外、标本、缓急的关系,所以学习《内经》必须掌握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决不可断章取义,浅尝辄止,未解经旨,导致错判误治,殆害患儿,千万慎之矣!

R221.09

A

1006-4737(2017)01-0035-03

2016-08-15)

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董氏儿科中医流派学术经验传承”(编号:ZY3-CCCX-1-1005)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内经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