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蒙西医对耳石症的病因、机理研究

2017-01-14包青林特木其乐阿茹娜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眼震规管耳石

包青林 特木其乐 阿茹娜 玉 山*

(1.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2.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浅谈蒙西医对耳石症的病因、机理研究

包青林1特木其乐1阿茹娜2玉 山1*

(1.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5;2.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又称耳石性眩晕症,是一种在头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本文将BPPV的病因及分类复位手法等进行阐述,从现有的进行统计并从蒙医方面将其病因机制进行分析,为将对蒙医临床上对耳石性眩晕症治疗加复位病例进行统计,为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蒙医;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1], 又称耳石性眩晕症 , 是一种在头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 BPPV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当头部位于某一特殊位置时突然发生的短暂性眩晕及眼震,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60s,可反复发作,多数不伴有听力障碍,眩晕和眼震发生前有短暂的潜伏期。由于大多数患者不经任何治疗,症状也可自行缓解[2],故称之为“良性眩晕”(Benign vertigo),也有少数患者症状持续3个月不愈,表现为“顽固性眩晕”(Intractable vertigo)。在临床上出现蒙医治疗效果明显,受到广泛关注,先将简单阐述BPPV的病因、临床表现、复位方法及蒙医治疗原理、机制。

1 BPPV的病因及分类

依据发病原因不同,将BPPV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BPPV。

1.1 原发性BPPV病因:原发性BPPV患者占多数,约为所有BPPV患者的50%~70%[3]。原发性BPPV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嵴顶结石症(Cupulolithiasis)及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有关。嵴顶结石症学说于1969年由Schuknecht[4]提出,Schuknecht通过颞骨病理切片检查,发现沉积在后半规管壶腹嵴上的颗粒状物质为移位的耳石。这些耳石增加了嵴顶的重量,改变了嵴顶与内淋巴液间的比重,从而增加了嵴顶对重力变化的敏感性,在头位变化时产生眩晕和眼震。但该学说不能解释BPPV患者眩晕和眼震的疲劳现象。 1979年Hall[5]提出了管结石症学说,认为耳石飘浮在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当耳石受重力作用移动时牵引内淋巴液流动,使嵴顶移位产生症状。内淋巴液的流动需克服嵴顶的弹性及其自身的惯性,是产生潜伏期的原因。反复活动头部使之处于激发部位,能使耳石颗粒分散,从而减少对内耳淋巴液流动的影响,使眩晕和眼震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即产生疲劳现象。

1.2 继发性BPPV病因:继发性BPPV的常见原因包括[6]头部外伤(占7%~ 17%)、病毒性迷路炎(15%)、梅尼埃氏病(5%)、偏头痛(< 5%)、内耳手术(< 1%)等。上述各种原因通过改变内耳压力或减少血液供应使椭圆囊斑老化,耳石脱落、移位,沉积在壶腹嵴上或飘浮在半规管内淋巴液中,产生的刺激超过刺激激阈时产生眩晕和眼震。耳石可以沉积在内耳迷路的任一半规管内,但由于后半规管在迷路结构中位置最低,最易受力作用的影响,结石容易进入,所以,后半规管性BP-PV(posteriorsemicircularcanalBPPV, PSC-BPPV)成为BPPV的最常见类型,约占所有BPPV患者的85%~ 95%,其次是水平半规管性BPPV(horizontalsemicircular canal BPPV,HSC-BPPV),占5% ~15%。[7,8],前半规管性BPPV(anteriorsemicircularca-nalBPPV, ASC-BPPV)最少见,约占1. 6%[9]。此外,临床尚可见到双侧耳石症及二个或二个以上半规管同时受累的患者。

2 蒙医认为BPPV病因原理及临床表现

2.1 蒙医理论认为病因:赫依,原理耳石性眩晕症是由于脑过度,工作繁重,情绪激动等因素导致赫依过多,上冲致脑;环境过热使血、希拉偏盛,或肝脏受累、热盛致头,或房事过多,年龄过高,长期患病而体质下降,等导致赫依亢盛,三根平衡失调,血、希拉偏盛,肝肾受累,气血运行不畅,上冲致脑,使司命赫依和普行赫依的功能下降,有关器官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导致头晕症的形成和发作而诱发此病。按起因分为赫依性、希拉性、巴达干性等3种。按病位分为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白脉性等4种。

2.2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目眩、恶心、呕吐、肢体或头面部麻木、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等症状,任其发展很可能导致后循环脑梗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蒙医药治疗后耳石性眩晕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耳石性眩晕症主要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颈性眩晕、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蒙医学认为引起眩晕症的内因主要是赫依与琪苏,外因由恼怒、强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10]。病位重点在白脉与心、肝、肾。下面简单讲解蒙医对临床上常见眩晕症的发病机制。下面简单讲解蒙医对临床上常见眩晕症的发病机制[11]。

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于蒙医学“巴达干赫依性头晕”范畴。蒙医理论认为巴达干黏液偏盛则赫依循环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而导致头晕、视物晃动或旋转感、站立不稳、恶心、头痛等症状”。梅尼埃病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蒙医学“头部巴达干赫依病”的范畴。蒙医学认为头部供应巴达干和上行赫依相搏,干扰头、胃、心、肾等器官例。颈性眩晕蒙医医学属于“头颈部赫依胡应额布庆”范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赫依、血”运行衰弱,人体“七要素”减少,则人体退变。“赫依”主筋骨不利,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颈部筋骨也有此演变规律。风寒湿也易于在颈部聚袭,痹阻“赫依、血”运行,引起头晕、恶心、酸痛麻木等症[12]。

3 现代医学BPPV诊疗系统及其诊断和复位方法

3.1 BPPV诊疗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具有三维旋转功能的转椅,其加速度最大达180°/s,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体位运动的速度;二是无线视频眼动显示系统,通过无线视频眼罩将眼球的视频信号从屏幕上显示出来,可以清楚的观察眼球运动状态;三是计算机工作站,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将系列的诱发试验和复位治疗程序编入其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应用。记录视频眼动信号并进行存储,分析和回放。该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定位、定量和定速,实现了精确化的诊断与复位。下面简要介绍诊断和复位方法。水平半规管诱发试验:患者平卧头抬高30°,1s时间完成左转身90°,眩晕和眼震消失后恢复平卧;头抬高30°,1s时间完成右转身90°,眩晕和眼震消失后恢复原位。后半规管诱发试验:患者端坐,左转45°,1s时间完成后侧仰120°,进行左后半规管刺激,观察眩晕和眼震消失后,缓慢恢复坐位。右转45°,1s时间完成后侧仰120°,进行右后半规管刺激,观察眩晕和眼震消失后恢复原位。上半规管诱发试验:患者端坐,左转45°,1s时间完成侧俯卧120°,进行右前半规管刺激,观察眩晕和眼震消失后恢复坐位。右转45°,1s时间完成侧俯卧120°,进行左前半规管刺激,观察眩晕和眼震消失后,恢复坐位。

3.2 BPPV诊疗系统的复位方法有两种模式:一是将传统有效的手法复位进行定量定速和定位,如水平半规管的复位以Lempert复位法为基本动作,以每秒90°的速度变换一个体位,每个体位之间停留15s,最后缓慢恢复坐位并头低30°。垂直半规管的复位以Epley复位法为基本动作,以每秒90°的速度变换一个体位,每个体位之间间隔15s,完成后缓慢恢复坐位并头低30°。二是多数采用360°复位法,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便可采用该方法,实现了更合理复位。如左后半规管复位:患者端坐,头身左转45°角,以每秒90°速度迅速左侧后仰120°,眩晕和眼震消失后继续快速旋转至250°,15s后,继续旋转至360°,停留后恢复坐位。前半规管的复位是向前侧俯卧,使前半规管实现合理复位。各种复位的体位、速度和方法可以根据临床经验的积累而进行重新设定,为今后的研究搭建平台。眩晕症的治疗。

4 今后的任务

BPPV从开始逐步被认识到目前被广泛接受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尽管有重大突破,但是仍有很多需要再认识再研究的问题,以期待更加有效的治疗。蒙医将蒙医学认为耳石症属于“赫依病”范畴,“赫依”偏盛影响头部导致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的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蒙医临床上主要以清瘟热,镇赫依为主治原则,口服给药蒙药阿嘎日-35味,病情有所好转。目前临床观察来看,手法复位基础上加蒙药阿嘎日-35味后治愈率明显提升[13]。本文对其在病因及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将对蒙医临床上对耳石性眩晕症治疗加复位病例进行统计,为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蒙医范畴对其治疗手法进行探究。需要加强各学科的合作,进一步提高眩晕性疾病的诊断水平[14]。

[1]Parnes LS, Agrawal SK, Atlas J.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CMAJ, 2003, 169(7):681-693.

[2][3] Bhattacharyya N, Baugh RF, Orvidas L, et al.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tolaryngol HeadNeck Surg, 2008, 139 (5 Suppl 4): S41-S81.

[4]Epley JM. 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2, 107(3):399-404.

[5][14]von Brevern M, Radtke A, Lezius F, et a1. 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7, 78(7): 710-715.

[6][7] 张素珍.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 2 版 .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153-155.

[8]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 (3):163-164.

[9][10]蒙医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卷[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12]策苏荣扎布,其格其图.蒙医内科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3]乌兰,等.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玉山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五疗脑病科

项目“阿嘎日-35味散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

R291.2

B

1006-6810(2017)06-0063-02

2016年9月27日收稿

猜你喜欢

眼震规管耳石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12例复位过程中转换为前半规管BPPV的后半规管BPPV病例分析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①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半规管眼底平面和眶耳平面比较分析
耳石不是“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