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医“治未病”思想探析Δ

2017-01-14吴晓晶赵红波胡旭珍马巧玲马治国夏力萍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治未病回族保健

吴晓晶 赵红波 胡旭珍 马巧玲 马治国 夏力萍

(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医苑琐谈

回医“治未病”思想探析Δ

吴晓晶 赵红波 胡旭珍 马巧玲 马治国 夏力萍

(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目的:挖掘和整理回医“治未病”知识和经验,探析回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方法:基于回医“真一、元气、阴(静)阳(动)、四元、三子”理论体系,从回医未病先治学说的理论基础、病因病机、疾病防治方法以及回医养生保健文化等方面挖掘和整理回医“治未病”知识和经验,进而整理形成回医“治未病”思想理论。结果:回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未病方法和经验,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回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结论:回医“治未病”理念渗透到疾病发生、发展、防治的各个环节,探析回医“治未病”思想,对丰富祖国传统民族医学内涵, 促进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深远的意义。

回医;治未病;传统医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体系,回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回族其风俗习惯具有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础的大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为氛围的特点,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回医与中医一样重视预防疾病,其“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源远流长,且知识经验丰富。

回医“治未病”不但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中医的治未病的知识。对回医药的记载主要现存于《回回药方》残存的4卷,另外散见于地方志、博物志和中医文献,更多是以口耳相传、师徒授受的方式,在民间世代流传,因此回医“治未病”的思想没有专篇论述。但这并不能否定回医“治未病”思想行为的客观存在,回医“治未病”思想贯穿回医药从萌芽、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治未病”的理念渗透到疾病发生、发展、防治的各个环节,甚至在生活习俗方面。现就挖掘和整理回医“治未病”知识和经验,以弘扬回医“治未病”思想,让老百姓了解回医药、认知回医药、感受回医药,发挥回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拓展回医生存空间。本文本课题基于回医“真一、元气、阴(静)阳(动)、四元、三子”理论体系,从回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以及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的角度探析回医“治未病”思想文化。

1 回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基础

回族医学的本质是自然生态医学,回医理论是以“真一、元气、阴(静)阳(动)、四元三子、四气、有形与无形、存在于现象”论述“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宇宙间一切万物皆系真一所派生以及演化而来。人被视为真一流溢创造的宇宙万物中最完美的生灵,把人作为天地自然(大宇宙),先天理象性智的被造物。以人之心身(小宇宙)来考察、揭示人与自然(大宇宙)、人与社会和人体心身形色性智形式的统一协调规律,把对生命的认识深入到更高的层次。动静平衡理论重视人体内外稳态和顺的生态环境,动静平衡是“天、地、人”同步健康的基础[1]。以“真一七行,动静平衡”为哲学基础,人、自然、社会与心身统一的自然生态观是回医未病先治学说理论基础的概括。

2 禀性衰败、病理根源说的病因病机论

回族医学在辩证论治中,特别注重人的禀性及其病理根源,常将禀性衰败与病因病机联系在一起讨论。回族医学中真一、元气、阴(静)阳(动)、四元、三子、四性、四液的气质体液理论,是构成禀性衰败、病理根源说的病理基础。禀性衰败,是生命体为响应内外环境干扰与刺激,改变禀性气质体液机能应变能力的一种态势。体质禀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体质禀赋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可变性、可调性。疾病的产生固然是禀性衰败即体内各种生理关系动态平衡的紊乱所致[2],但这种变化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先天的污染”,即隐潜的致病因素(可能存在)。有构成人体的要素,如四性、四液及其质与量的比例;人的出生地及故乡的生态环境等。二是“后天的污染”,即现实的致病因素(现实存在),包括个人成长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饮食习惯以及情志等。所以,只有做到顺应四时, 饮食有节, 调节精神, 起居有常, 劳逸结合, 注意运动保健等, 才能使有机整体的功能和禀性体液活动趋于平衡,恢复健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3 净心洁体、抑浊扬清、理气调性的防治原则

回医治疗原则遵循病因病机论,调理失衡的体液体质,从而清除治病因素,达到新的平衡。回族视洁体净心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意识,做人的原则。即洗涤其身,洁诚其心,要洁其身而净其心,表里皆洁也,不仅要做到身体与周围环境的清洁,还要做到内心灵魂的清洁,对于放松心情、平衡心态、调神养性、预防心理疾病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起到了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抑浊扬清,即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既要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又要在体液代谢输布过程中,将无用的“浊物”、“废液”降解排出体外;理气调性则强调的是通过改变气力和病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邪去力复,向有利于疾病痊愈的方向转化[3]。重视调动人体的禀性,促进疾病痊愈或防患于未然,体现了防治结合的学术思想。

4 契合“治未病”的回族养生保健文化

回族养生保健文化包括心理、身体、民俗等养生要素,提倡乐观的生活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心理和生理双重健康的理念,回族养生保健文化是回族特殊的生活习俗中形成的穆斯林式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养生观念。伊斯兰教五大功课,其中“念”为五功之首,念时要驱除杂念,一心一意,呼吸运气均有定数,与中华传统气功功效十分相似,“礼拜”的要素是“净、静、动”三者的互相结合,又与中医的“静则养性,动则养形”同出一里[4]。回族的饮食中有很多含有补养功效的食物,有益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这也都符合中华传统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回医香药疗法是利用回药中芳香性动植物药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养生保健方法,主要有闻香疗法、薰香疗法、药袋疗法等。回医香药疗法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未病先防”思想的特色外治疗法。

回医“治未病”经验和知识,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对维护人们健康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挖掘和整理回医“治未病”经验和知识,进而整理形成回医 “治未病”思想 理论,对丰富和完善祖国传统民族医学内涵,提高回医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人类的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1]单于德. 回族医药学简史[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单于德. 回族医学奥义[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宋岘.《回回药方》考释[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4]牛阳.《回回药方》研究[M]. 银川: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阳光出版社,2010.

2016年8月29日收稿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NZ15243)

吴晓晶(1983-),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与研究、回族医药研究与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R291.3

B

1006-6810(2017)04-0061-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回族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