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湿毒病探析与临床研究△
2017-01-14庞宇舟汤倩倩张青槐
庞宇舟 黄 安 汤倩倩 张青槐 徐 晶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2.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
在壮医学术体系中,认为湿不仅仅是“邪”,更是一种“毒”,称为湿毒,是痧、瘴、蛊、毒、风、湿六“毒”之一[1]。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湿毒是南方特别是壮族地区常见的致病因素,广西地方志《武缘县志》(卷一)就有“阴气盛故晨昏多雾,春夏雨淫,一岁之间,蒸湿恒多,衣服皆生白醭,人多中湿,肢体重倦,成脚气等疾,盖阴常盛而然”[2]的论述。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医对湿毒的致病特点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湿毒为患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把这类疾病称之为壮医湿毒病,并就壮医对湿毒病的认识、病因病机、临床特点与治法进行探析,同时将笔者团队近年来对常见壮医湿毒病临床研究情况作介绍,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1 壮医对湿毒病的认识
壮族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极易滋生湿毒。《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唐·魏征等修《隋书》(卷三十一)载:“自岭已(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唐·刘恂撰《岭表录异》载:“岭表山川盘郁,气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肤胀成蛊,俗传有睟百虫为蛊以毒人,盖湿热之地,毒虫生之,非第岭表之家性惨害也。”说明包括广西在内的广大岭南地区多湿多瘴,易致人得病。由于南方地区致病因素的特殊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岭南致病因素是一种“恶气”亦称毒气。因此壮医临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为普遍。如痧毒、瘴毒、湿毒、风毒、蛊毒、寒毒、热毒、无名肿毒等等[3]。可见湿毒病是与壮族地区气候地理特殊性密切相关的一类常见疾病。
2 壮医湿毒病的病因病机
湿毒致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导致湿毒直接侵犯人体;内湿常由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饮食所伤,谷道失运;或劳倦内伤,疮痈肿毒,导致水道失司,水液不能正常输布所致。
外湿引发疾病的机理主要为,人体淋雨涉水、久居潮湿之地或冒受雾露后,湿毒之邪由肌表侵入人体,若人体气血不调,无法抵御、驱除湿毒之邪,则湿毒之邪留滞两路,人体内三气不能同步,则发为湿毒病。
内湿引发疾病的机理主要为,多食油腻、嗜酒、饮冷或劳倦内伤,疮痈肿毒等各种原因导致谷道、水道失司,内生湿毒,直接阻滞人体三道两路,影响人体气机的同步而发病。
3 壮医湿毒病的临床特点
湿毒为患,具有重滞、壅阻、难化和易变的特点,因此湿毒病临床表现往往症状复杂,具有身体重着、病变广泛、缠绵难愈、易寒易热等显著特点。
一是身体重着。重即沉重、困重、重浊之意。湿毒致病症状特点为患者自觉头部沉重、周身困重、四肢如裹、关节活动不便,或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软等。此外,由于湿毒重滞趋下,易见大便溏烂、或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混浊,或妇女带下过多等症状。
二是病变广泛。湿毒为患,无所不至,内伤三道、外阻两路,或直伤脏腑骨肉关节肌肤,故病变部位广泛。湿滞谷道,由则为胴郎(食滞)、胴尹(胃痛)、奔鹿(呕吐)、屙泻(泄泻)、屙意咪(痢疾)、黄标(黄疸)等疾病;湿留水道,则为奔浮(水肿)、幽扭(淋证)等疾病;直伤脏腑,则为经尹(痛经)、病白带(带下病);湿阻关节肌肉,则为发旺(痹病)、旁巴尹(肩周炎);湿留皮肤,则为能唅累(湿疹)、奔冉(疥疮)、黄水疮等。
三是缠绵难愈。由于湿毒粘滞难化,湿毒致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如屙泻(泄泻)、屙意咪(痢疾)、发旺(痹病)、旁巴尹(肩周炎)、能唅累(湿疹)、奔冉(疥疮)、黄水疮等。
四是易寒易热。由于人体体质不同,湿毒侵袭后,其临床表现往往呈现不同特点。其中,体质为阳盛者,湿毒易从热化,成为湿热之毒;体质为阴盛者,湿毒易从寒化,成为寒湿之毒。
4 壮医湿毒病的治疗
壮医治疗湿毒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既积累了大量治疗湿毒病的专方、验方,也形成了众多方法独特、疗效确切的外治技法。
4.1 外治法:根据壮医基础理论,人体内存在着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道路,即龙路、火路。龙路、火路构成网络,在人体体表密布网结,这些网结即是穴位。人体嘘、勒、精、液在谷道气道内化生,通过龙路、火路的输布滋养脏腑骨肉。同时,龙路、火路也是毒邪内侵的主要途径。壮医外治法即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刺激,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龙路、火路的瘀滞,一方面直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嘘勒、脏腑功能,恢复天、地、人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壮医祛湿除毒的外治法主要有:壮医针刺、药线点灸、药物竹罐、敷贴、药熨、药浴等法,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湿毒病选用。如湿毒滞于谷道之屙泻,可用壮医药线点灸脐周四穴、下关元穴、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湿毒痹阻关节之发旺,可选用壮医针刺、药物竹罐等疗法。
4.2 内治法: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历代壮医总结出不少治疗湿毒病的常用药物、经验方。壮医常用于除湿毒的药物有60多种,如土茯苓、马齿苋、三白草、凤尾草、金线草、翻白草、七叶莲、八角枫、九节风、十大功劳、海风藤、九龙藤、路路通、大风艾、溪黄草、田基黄、过江龙、九节木、龙船花、肾茶等。代表方有三风除湿汤(九节风20g,海风藤15g,枫荷桂20g,樟树茎叶15g,桑寄生15g)、藤杜仲散湿汤(藤杜仲15g,丢了棒15g,宽筋藤10g,麻骨风15g,伸筋草15g,鸡血藤10g)、二节清湿散(九节风15g,九节木15g,黄根10g,龙船花10g,鸡血藤10g)、千斤拔强筋汤(千斤拔30g,藤杜仲30g,土牛膝30g,续断15g,淫羊藿10g)、田基黄退黄汤(田基黄30g,虎杖15g,无娘藤15g,十大功劳20g,人字草20g,车前草20g,板蓝根30g,金银花15g)等。
5 壮医湿毒病临床研究
近年来,笔者团队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运用壮医特色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湿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肩周炎等典型壮医湿毒病的临床研究,建立了六种安全、有效的壮医特色技法治疗湿毒病的技术规范,并进行临床示范应用,促进了壮医湿毒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5.1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本疗法是在壮医针刺疗法基础上,借鉴腧穴热敏化技术,结合壮医“寒手热背肿在梅,各疾施灸不离乡”的选穴治疗原则,确定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取穴的一种壮医针刺疗法。本疗法以患者受累关节梅花穴、压痛点、皮下硬节等反应物部位为中心,用自制的壮医药艾探查本病的热敏点,然后再采用毫针对探查出的热敏点进行针刺治疗,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病情。
5.2 壮医梅花针刺配合壮医敷贴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本疗法基于“以痛为腧”、“以灶为穴”、“取梅针梅”的理论原则,采用壮医查灶的腹部触诊方法,诊查患者腹部痛点、包块结节位置,以最明显痛点或者包块结节进行定位,采用梅花针叩刺穴位,然后在脐部与其他穴位贴上自制的壮药敷贴治疗,临床观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5.3 壮医药物熏洗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本疗法采用验方壮药前列腺舒熏洗方加水适量煎煮后将药液置于熏洗器,让患者先坐于熏洗器上,熏蒸会阴和生殖器部位,待水温下降到能耐受后再用药液外洗会阴和生殖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使用疗效确切,深受患者欢迎。
5.4 壮医皮肤针配合壮医药物外洗疗法治疗慢性湿疹:本疗法使用壮医皮肤针消毒后在患处作轻快的雀啄样叩刺,使患部有轻微渗血现象,刺毕用酒精棉球擦净渗血,再用验方壮药祛湿消疹方煎水取温热药液外洗患处。本疗法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最大限度发挥药力,前期临床观察表明效果良好。
5.5 壮医药线点灸配合壮医药物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疗法使用壮医药线点灸脐周四穴、下关元穴、足三里、合谷、三阴交、中脘、曲池、太冲等穴位,配合验方壮药治疡消炎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5.6 壮医点穴配合壮医药物热熨疗法治疗肩周炎:本疗法使用手指在患者肩部体表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施术后配合验方壮药软结舒筋方热熨,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壮医湿毒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壮医对湿毒病不仅有理论上的认识,在治疗上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壮医湿毒病的研究,对丰富壮医理论,提高壮医防治疾病水平,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1]王柏灿. 壮医湿毒理论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05):67-68.
[2]王柏灿. 历代壮族医药史料荟萃[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5.
[3]黄汉儒. 中国壮医学[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