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妇科疾病论治的影响※

2017-01-14陈秋霞罗宝珍

中医药通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论治妇科疾病黄帝内经

● 陈秋霞 罗宝珍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妇科疾病论治的影响※

● 陈秋霞 罗宝珍▲

《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最为久远的医学典籍,与《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共同被称为传统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典籍中的治未病思想对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妇科疾病的论治产生重要作用。本文综合阐述《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探讨了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妇科疾病论治的影响。

黄帝内经 治未病 魏晋南北朝时期 妇科疾病 影响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古籍,后人称其为“医之始祖”[1],于战国、秦汉时期成书,主要为综合性医术[2],传承黄老道学说而提出“养生”“经络”“病症”“病机”“阴阳五行”等中医学说[3],讲究整体、全面地探究医学理论,广泛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范畴,通过综合古人在自然与生命方面的研究而扩展了中医理念与思路[4]。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是一种养生方面的策略[5],简而言之,治疗“未病”,是一种倡导健康为主的生活方式。有专家指出[6],正确辨别体质是治未病的重点内容。在疾病的预防性治疗上,应结合收治者自身情况,利用食疗、针灸、按摩或中药等调节的方式,令机体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进而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水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在妇产科学中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以外治疗法甚为突出,并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相关疾病预防上积累了大量经验,《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理念对该时期妇科疾病治疗产生一定影响,且奠定了后期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的理论基础。

1 《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提出

“治未病”始源于《道德经》与《易经》,是古代文化在人类健康领域中的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其中“治”主要表示管理、治理等范畴,意在通过积极有效措施避免疾病发生,是传统中医中“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的最早期体现。治未病思想是《黄帝内经》中养生谋略主导思想的最佳体现,符合完善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命时间的基本养生内涵。而该种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中也广受关注,近年来,医疗预防已成为全球医疗事业的主导思想,提倡人们不仅要重视疾病治疗,也要加强对“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的认识程度,认为只有秉承该思想才能更好地改善人类健康问题。

1.1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具体体现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分成了多个章节全方位对治未病进行了阐述。《素问》中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第一,古代医者主张“治未病”;第二,利用“不治已乱治未乱”,全面阐述了在机体没有发生失衡现象时候,维护平衡性,这是“治未病”的精髓和基础;第三,全面否定了“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的方式,重点突出“治未病”的精髓,可谓开创历史先河。自创立伊始,后续医者以此为目的,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成为了中医治疗的日月之辉[7]。

1.2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内涵传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遵循“传变”规律,“传”泛指疾病病位变化,“变”泛指病情程度改变。《黄帝内经》对治未病的表述较为丰富,根据其病情变化差异划分为气血、经络、脏腑、表里等传变类型。《素问·皮部论》对表里传变的论述为:“百病之始生也,必生于皮毛……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典籍对传变过程也有深入认识,指出传变多为“轻至重、重到危”的变化过程,认为疾病发生与发展均有不同的阶段与过程,早期建立防范措施对预防疾病有直接作用,而尽早明确疾病程度也能避免病情加重。《素问·生气通天论》之“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均是对传变与治未病的具体表述。

2 南北朝时期妇科疾病的相关论治及“治未病”思想的影响

妇产科疾病研究的相关进展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中可谓举足轻重。名医张仲景在著作《金匮要略》中就对该种类疾病的治疗进行过阐述。到了南北朝,关于妇科疾病的诊治研究达到了巅峰,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一些精辟理论沿用至今,为当前妇产科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8]。

2.1外治妇科疾病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妇疾外治的方法,该方式完全符合女性病理及心理特点,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治疗特点。南北朝的医者在《金匮要略》基础上,创造了诸多治疗方式,比如纳法、涂法等等。这些药物在治疗上有着良好效果,而治未病理念对其影响较为深远。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传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黄帝内经》将传变分为脏腑、气血、经络和表里四个类型。疾病的发展历程是从轻到重,由重转危的过程。正确知晓疾病发展的相关阶段,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通常情况下,疾病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南北朝时期,在妇科病的治疗方面,医者发明了内外治的方式,是对《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良好阐述。《素问》云:“见微得过,周之不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诊治患者脉象,掌握其身体真实情况,以及疾病的发生概率。通过治欲病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诊疗,是《黄帝内经》中关于治未病的一项重要内容[9]。

诊疗方式的发展为后续妇科疾病的诊治奠定了重要基础。晋代医者王叔和创作了关于脉象诊断的首部著作《脉经》,对女性临产、怀孕初期和产后的常规与异常脉象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肾名胞门、子户,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脉浮沉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该观点为妊娠脉象的最早记载,是以后中医诊断妊娠的金标准[10]。对于即将临盆者,王叔和在脉象上提出如下看法:“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从当时的条件来看,王叔和提出的上述定论,对于医者制定与预防妇科疾病的相关原则非常有帮助[11]。

医者葛洪在《肘后方》“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中记载了对乳房肿胀等相关疾病使用按摩治疗的详细方式。在陈氏《小品方》中,对乳痈的按摩治疗也有记载:“苦酒磨升麻,若青木香若檀香,以摩上并良。”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由此能够看出,早在南北朝时期,对妇人产后乳房的护理和治疗方面,已经走到世界前端。而在《范汪方》中,对阴疮的治疗有了详细阐述:使用甘草,地榆水煮,待至常温后清洗患病部位,可以取得治疗效果。上述理论叙述详细,操作起来方便易行,是当今妇科外治的基础[12]。《集验方》中提出“治横产及侧或手足先出,持粗针刺儿手足……自当回顺”,对难产与胎位不正等有明确治疗指导,此阶段各医家在中止妊娠方面也有了一定认识,《小品方》中“治赢人欲去胎方”,这也是传统中医有关终止妊娠的早期记载。

2.2妇科癥瘕疾病论治魏晋初期战乱问题对医学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与此同时妇科疾病论治也进展缓慢,此阶段妇科研究相对较少,而南北朝时期妇科研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根据该时期古籍文献可以发现妇女癥瘕疾病已得到一定重视,而治未病思想在妇科癥瘕疾病中也有所体现。徐文伯著《疗妇人瘕·集验方》中“妇女脐下结坚,大如杯升,月经不通,寒热往来,下痢赢瘦,此为癥气,不可疗”,对妇科肿瘤疾病进行阐述,并指出其病情程度的进展对治疗形成严重影响,已传变为不可疗阶段。

《黄帝内经》中《灵枢·水胀》记载“可导而下”是妇科癥瘕的主要治疗方式,认为通过疏导、消导等措施可改善气血凝滞而引发的妇女癥瘕,体现了治未病中已变防渐的思想,对后世妇科癥瘕中医治疗均起到指导作用。西晋医学专著《脉经》对妇女癥瘕的诊断提出了明确标准,并指出尽早给予诊断对控制病情进展有重要作用,《杂汤丸散酒煎薄贴膏汤妇人少小方》中指出妇科癥瘕的主要治疗方向,对其治疗也遵循了抑制轻至重、重到危的治未病基本原则。

2.3养胎保健方式《黄帝内经》中治疗欲病、预防疾病的理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妇科疾病诊治中得以全面发挥。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是从发病至病成的综合过程,当人们发病时,仅气息受到变化,机体还没有获得实质性损害,因此,发病早期是治疗疾病的黄金时段,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以“萌芽”和“微”来形容。在公元前2世纪《胎产书》中就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过独到见解,这一点正符合了内经中的养胎学说。但最早关于此篇论述是北齐年间,医者徐之才将逐月养胎一文中关于胎儿发育详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即:胎生一月为胚,二月为膏,三月方为胎……十月诸神皆备,日满生产[13]。从变化的方面详细对胚胎的发育过程加以描绘。这种描述从当时来讲是非常可贵的,证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胎儿发育情况进行了全面观察,虽说这种情况推测的成分较大,但总的来讲还是总结了胎儿各个时期发育的特征,可见当时中国医学之先进。除此之外,徐之才提出了妊娠诸经逐月养胎的说法,与此同时他还依照孕妇在胎儿各个月份常见疾病,制定出安胎和养胎的用药准则与日常生活应注意的问题,上述内容在根本上反映出我国对于妇科产科疾病治疗时间已久,为后来的《千金药方》、《诸病源候论》等医学著作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魏晋时期很多医者提出晚婚晚育,产后调养的相关策略[14]。在古代中国,女人一般14岁就出嫁。针对这种现象,当时医者以人体生理情况为基础点,提出肾气的重要性,例如南北朝时期《小品方》中,古时妇人病易治者,嫁晚,肾气立,少病,不甚有伤故也。今时嫁早,肾根未立而产,伤肾故也”这一点在南齐时期褚澄所著《褚氏遗书》提出的晚婚晚育也有所体现,上述古籍以男女生理发育特征为出发点,多方面阐述了节制欲望和晚婚晚育对于预防妇科病的必要性。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医生能够拥有这种看法,十分难得。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女性产后调养工作,在南北朝就有学者结合产妇自身生理特征,在生活、饮食、和节制欲望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在根本上体现出古代医者对女性产后调养的重视程度,陈氏在《小品方》中有论述,女性在生产之后,精气血会受到很大折损,此时身体较为虚弱,在饮食方面适合食用补血食物,例如猪肝等[15]。从生活起居方面来看,即便是满月产妇,因为“身经污秽,血露未净”因此不能出外从事任何活动,即便是祭祀也是不可以的。另外,在产后性生活方面,陈氏认为,当产后满百日时,看上去好像和产前无太大差异,但如果此时行房事,则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即便到了现在,这些观点仍在延续。

3 小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于南北朝妇科疾病诊治理论影响较为深远,当时妇科疾病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理论被南北朝医者们发挥淋漓尽致,这不但全面扩充了中医在诊治妇科疾病的内涵,同时也为今后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1]姜瑞雪,马作峰,王 平,等.《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辨析[J].中医杂志,2015,56(6):455-457.

[2]姜瑞雪,马作峰,王 平,等.《黄帝内经》寿夭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16,57(4):281-283.

[3]潘怡宏,丁 莉,王 平.《黄帝内经》的形神兼养观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14,55(5):361-364.

[4]武峻艳,张俊龙,王 杰,等.《黄帝内经》之“气”与中医学“元整体观”[J].中医杂志,2015,56(2):91-94.

[5]张海生,罗根海.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医疗和健康产业中应用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509-511.

[6](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8.

[7]尤昭玲,袁家麟主编.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

[8]邹 勇.中医临床思辨模式[J].光明中医,2015,30(6):1159-1162.

[9]吕云华,张建梅,等.脉诊初探[J].光明中医,2015,30(6):1165-1166.

[10]马春玲,阮永队,等.从古中医学论治2型糖尿病[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5):55-56.

[11]柯颖娟.《黄帝内经》时令养生要求及启示[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20(4):196-196.

[12]刘建民,李海棠.《黄帝针灸甲乙经》论治妇科疾病浅释被[J].国医论坛,2005,20(4):14-16.

[13]陆启滨.“亢害承制”理论在妇科的临床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3):26-27.

[14]陈光霞.产后护理对孕妇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13):2923-2923.

[15]胡毅娜,赵 琰,丁 涛,等.补肾健膜汤改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患者容受性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5,50(6):508-5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No.16YJA770008);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No.FJ2015B127);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No.JAS150274)

罗宝珍,女,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文献语言及中医药文化研究。E-mail:lzyongmail@163.com。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350122)

猜你喜欢

论治妇科疾病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女青少年对常见妇科疾病的认知及防控能力调查分析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远离妇科疾病这么做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