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小儿口腔溃疡※
2017-01-14王付
● 王 付
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小儿口腔溃疡※
● 王 付*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经方 合方 儿科 辨治 口腔溃疡
小儿口腔溃疡又称口疮,是口腔黏膜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口腔病变,也是临床比较难治的病变之一。其病因及致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过食辛辣、局部创伤、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失衡、以及情绪紧张、用药不当等均是口腔溃疡发生或复发的重要诱因。临床中辨治小儿口腔溃疡仅仅用某一个经方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能合方运用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于此试将临床诊治小儿口腔溃疡体会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1 泻心汤与调胃承气汤合方加味辨治心脾积热夹虚口腔溃疡
病案 董某,男,4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3年前至今经常口腔溃疡,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口涎多,不思饮食,烦躁不安,时有腹胀,大便干结,3~4天1次,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沉略弱。辨为心脾积热夹虚证,治当清泻积热,兼以益气,予泻心汤与调胃承气汤合方加味。药用:大黄12g,黄连3g,黄芩3g,芒硝12g,生地黄24g,红参5g,干姜3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40mL,每天分8次服。二诊:口腔溃烂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三诊:口涎止,大便溏泄2次/天,以前方减大黄为6g,芒硝为6g,12剂。四诊:诸证消除,以前方6剂,每2天1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 根据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辨为心脾积热,再根据大便干结、腹胀辨为热结,因脉沉弱辨为虚,以此辨为心脾积热夹虚证。方以泻心汤清泻积热;以调胃承气汤泻下郁热;加生地黄清热生津润燥;红参补益中气;干姜辛散透邪,兼防寒药伤阳。
2 白虎汤、清热泻脾散与增液汤合方辨治湿热迫血口腔溃疡
病案 洪某,女,3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2年来经常口腔溃疡,每次发作必伴发热(39℃以上),近因病证复发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疼痛,口涎多,发热(39.6℃),手心烦热,烦躁不安,大便干结,舌质鲜红,苔薄黄,脉沉数。辨为湿热迫血证,治当清热泻脾,凉血利湿,给予白虎汤、清热泻脾散与增液汤合方。药用:栀子10g,煅石膏15g,姜黄连10g,生地黄25g,黄芩10g,赤茯苓5g,灯心3g,玄参30g,麦冬24g,生石膏45g,知母18g,粳米15g,生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30mL,每天分10次服。二诊:大便通畅,发热减轻,口腔溃烂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三诊:烦躁不安止,身热消退,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消除,以前方巩固治疗3剂。随访1年,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 根据口腔溃烂、身热(39.6℃)辨为热,再根据手心烦热、烦躁不安辨为血热,因大便干结辨为热结,据口涎多辨为湿,以此辨为湿热迫血证。方以清热泻脾散清热泻脾,凉血利湿;以白虎汤清泻郁热;以增液汤清热凉血滋阴。
权衡病变既有湿如口涎多,又有伤津如大便干结,更有血热如舌质鲜红,所以辨治既要考虑湿邪,又要考虑津伤,还要考虑血热,只有全面统筹兼顾,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3 白虎汤与凉膈散合方辨治郁热内结口腔溃疡
病案 马某,男,7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口腔溃疡已3年余且反复不愈,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疮灼痛,口臭,身体烦热,大便干结3~4天1次,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辨为郁热内结证,治当清泻积热,辛散透达,予白虎汤与凉膈散合方。药用:大黄12g,芒硝12g,栀子6g,薄荷6g,黄芩6g,连翘25g,石膏50g,知母20g,粳米15g,炙甘草12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40mL,每天分7次服;。二诊:大便通畅,口腔灼痛止,以前方6剂。三诊:身体烦热消退,大便略溏,以前方减大黄为10g,芒硝为6g,6剂。四诊:大便正常,诸证消除,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10剂,每2天1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体会 根据口疮灼痛、大便干结辨为热结,再根据身体烦热辨为郁热,以此辨为郁热内结证。方以凉膈散清泻积热,辛散透达;以白虎汤清泻郁热。
4 百合滑石汤与泻心导赤散合方辨治湿热证口腔溃疡
病案 曹某,女,2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从7个月大至今即经常口腔溃疡,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疡,舌尖红肿溃烂,口涎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略腻,指纹紫红。辨为湿热证,治当清心泻热,凉血利湿,予百合滑石汤与泻心导赤散合方。药用:生地黄10g,木通10g,黄连10g,生甘草梢10g,百合15g,滑石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0mL,每天服15次。二诊:口涎明显减少,口腔溃疡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三诊:病情稳定,未有明显不适,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消除,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6剂,每2天1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体会 根据口腔溃疡、红肿辨为热,再根据口涎多、苔黄腻辨为湿热,因小便短赤辨为湿郁化热,以此辨为湿热证。方以泻心导赤散清心泻热,凉血利湿;以百合滑石汤滋阴清热,利湿泻热。
5 百合地黄汤与百合滑石汤合方加味辨治血热灼损夹湿口腔溃疡
病案 谢某,男,1岁7个月,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口腔溃疡已3个月,近因口腔溃烂流血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口涎多夹赤色,不能饮食,烦躁不安,大便略干,口唇及舌质鲜红,无苔,指纹紫红。辨为血热灼损夹湿证,治当清热凉血,生津滋阴,兼以利湿,予百合地黄汤与百合滑石汤合方加味。药用:百合15g,生地黄50g,滑石10g,黄连3g,生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0mL,每天分15次服。二诊:口流涎水止,口腔溃疡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口腔溃疡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消除,以前方3剂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 根据口唇及舌质鲜红、无苔、指纹紫红辨为虚火,再根据口流涎水辨为湿,因烦躁不安、大便略干辨为热郁,以此辨为血热灼损夹湿证。方以百合地黄汤清热凉血,生津滋阴;以百合滑石汤滋阴利湿;加黄连清热燥湿;生甘草清热缓急止痛。
6 桃核承气汤与芍药甘草汤合方加味辨治瘀热灼腐口腔溃疡
病案 韩某,女,4岁,河南省洛阳人。其母代诉,口腔溃疡有2年余,近因亲戚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处色泽紫暗,夜间痛甚,不能饮食,烦躁不安,大便干结,舌质暗红夹瘀点,苔薄黄,脉沉涩。辨为瘀热灼腐证,治当泻热逐瘀,缓急止痛,予桃核承气汤与芍药甘草汤合方加味。药用:桃仁10g,大黄12g,桂枝6g,芒硝6g,白芍12g,炙甘草12g,生甘草2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35mL,每天分8次服。二诊:口腔溃疡基本消除,大便通畅,以前方12剂。三诊:大便略溏,减大黄为6g,以前方12剂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口腔溃疡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 根据夜间痛甚、舌质暗红夹瘀点辨为瘀,再根据大便干结、苔黄辨为热结,因口腔溃烂处色泽紫暗辨为瘀热,以此辨为瘀热灼腐证。方以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加生甘草清热缓急止痛。
7 甘草泻心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辨治寒热夹杂气虚口腔溃疡
病案 胡某,女,6岁,河南省新郑人。其母代诉,口腔溃疡已3年余,近因口腔溃疡发作频繁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灼痛,口流涎水,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食凉即大便溏泄,舌质淡,苔黄腻,脉沉弱略数。辨为寒热夹杂气虚证,治当清热散寒,补益中气,给予甘草泻心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药用:黄芩10g,黄连10g,生半夏12g,大枣12枚,干姜10g,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附子5g,炙甘草12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30mL,每天服10次。二诊:口角流涎减少,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角流涎止,大便趋于正常,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基本解除,为了防止病证复发,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 根据食凉即大便溏泄辨为寒,再根据形体消瘦、脉弱辨为气虚,因灼痛、苔黄辨为热,以此辨为寒热夹杂气虚证。方以甘草泻心汤并加大黄连用量清热散寒,益气和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渗利湿浊;加附子温阳散寒。
8 乌梅丸与生脉散合方辨治上热下寒口腔溃疡
病案 梁某,女,5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口腔溃疡已2年余,反复发作不愈,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口流涎水,不思饮食,畏寒,手足不温,疮疡周围淡红,口淡不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略弱。辨为上热下寒证,治当清上温下,兼益气血,给予乌梅丸与生脉散合方。药用:乌梅25g,黄连10g,细辛2g,干姜3g,当归12g,黄柏5g,桂枝2g,红参3g,附子2g,花椒2g,麦冬12g,白术10g,五味子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25mL,每天服10次。二诊:口腔溃疡消除,以前方6剂。三诊:口流涎水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悉除,为了防止病证复发,以前方治疗15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 根据口角流水、口淡不渴辨为寒湿,再根据手足不温、畏寒辨为寒结,因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辨为热结,以此辨为上热下寒证。方以乌梅丸清上温下;以生脉散益气生津;加白术健脾益气和中。
9 茯苓四逆汤与百合滑石汤合方辨治阳虚夹湿口腔溃疡
病案 朱某,男,4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经常口腔溃疡,半年来反复发作不愈,静脉用药即加重,口服中西药可效果不明显,近因口腔溃疡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中心苍白,周围呈淡红,口流涎水,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阳虚夹湿证,治当温阳益气,兼以利湿,予茯苓四逆汤与百合滑石汤合方。药用:茯苓12g。药用:红参3g,生川乌5g,滑石10g,干姜5g,百合15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25mL,每天服10次。二诊:口腔溃疡基本痊愈,以前方6剂。三诊: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为了防止病证复发,以前方3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 根据口腔溃烂中心苍白、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口流涎水辨为寒湿,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阳虚夹湿证。方以茯苓四逆汤温阳益气,兼以利湿;以百合滑石汤利湿,兼防温热药伤阴。
辨治口腔溃疡的病变有寒有热,若是单一的热证,用西药即有明显治疗效果;若是阳虚寒证,用西药则会加重病证,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此口腔溃疡属于阳虚而非热证,所以用西药治疗不如用中药效果明显。
10 温经汤与芍药甘草汤合方辨治虚寒瘀夹杂口腔溃疡
病案 孟某,女,8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1年来经常口腔溃烂,每月至少发作1次,每次持续10天左右,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复发,近因口腔溃疡复发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甚于舌边及口唇,溃疡四周暗红,夜间痛甚,手足不温,面色不荣,舌质较暗淡,苔薄白,脉沉弱涩。辨为虚寒瘀夹杂证,治当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给予温经汤与芍药甘草汤合方。药用:吴茱萸10g,当归6g,川芎6g,白芍18g,红参6g,桂枝6g,阿胶珠6g,生姜6g,牡丹皮6g,生半夏12g,麦冬24g,炙甘草18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50mL,每天服6次。二诊:溃疡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溃疡基本痊愈,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基本消除,欲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6剂,每2天1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 根据口腔溃疡、手足不温辨为寒,再根据舌质较暗淡、脉沉涩辨为瘀,因面色不荣、脉沉弱辨为虚,以此辨为虚寒瘀夹杂证。方以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以芍药甘草汤益气养血,缓急止痛。
11 四逆加人参汤与失笑散合方加味辨治寒瘀夹杂口腔溃疡
病案 周某,女,2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口腔溃烂已年余,近因口腔溃烂复发前来诊治。刻诊:口腔溃烂,涎水多,烦躁,夜间哭闹更甚,舌质略暗淡瘀紫,苔薄白中心略黄,指纹略暗紫。辨为寒瘀夹杂证,治当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给予四逆加人参汤与失笑散合方加味。药用:生川乌5g,干姜5g,红参3g,五灵脂10g,蒲黄10g,生半夏12g,黄连6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0mL,每天服15次。二诊:哭闹减轻,口水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烦躁止,口腔溃疡痊愈,以前方6剂。四诊:一切正常,欲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6剂,每2天1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 根据口腔溃烂、涎水多辨为阳虚水气,再根据唇及舌质略暗淡瘀紫辨为瘀,因苔薄白中心略黄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寒瘀夹杂证。方以四逆加人参汤(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温阳散寒,通阳止痛;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加生半夏燥湿化痰止饮;黄连燥湿兼清里热,若病变无热旨在制约温热药伤阴。
12 小陷胸汤与下瘀血汤合方加味辨治痰热夹瘀口腔溃疡
病案 徐某,女,7岁,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已2年余,近因口腔溃疡发作前来诊治。刻诊:口腔颊部及舌下有多处溃疡,溃烂面中心呈暗红色,口涎黏稠,手足心热,舌质暗红,苔黄略腻,指纹紫绛。辨为痰热夹瘀证,治当清化痰热,通泻瘀热,给予小陷胸汤与下瘀血汤合方加味。药用:黄连10g,生半夏12g,瓜蒌实30g,大黄6g,桃仁4g,虫10g,黄芩12g,生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40mL,每天服8次。二诊:口涎黏稠减少,口腔溃疡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口腔溃疡痊愈,以前方巩固治疗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 根据口涎黏稠、苔黄腻辨为痰热,再根据舌质暗红、指纹紫绛辨为瘀热,因手足心热、舌质红辨为热,以此辨为痰热夹瘀证。方以小陷胸汤清化热痰;以下瘀血汤泻热祛瘀;加黄芩清热燥湿;生甘草清热缓急止痛。
13 小半夏加茯苓汤与生化汤合方辨治寒痰夹瘀口腔溃疡
病案 杨某,女,2岁半,河南省郑州人。其母代诉,从5个月始发口腔溃疡,至今仍反复发作,虽经治疗可疗效不理想,近因口腔溃疡复发前来诊治。刻诊:口唇及舌边有多处溃疡,溃烂中心呈乳白色,周围暗紫,口涎多且黏滞,手足不温,舌质暗淡瘀紫,苔白略腻,指纹暗紫。辨为寒痰夹瘀证,治当温化寒痰,活血化瘀,给予小半夏加茯苓汤与生化汤合方。药用:生半夏24g,生姜24g,茯苓10g,当归24g,川芎10g,桃仁3g,干姜2g,炙甘草3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0mL,每天分15次服。二诊:口涎及口腔溃疡基本痊愈,以前方6剂。三诊: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10剂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 根据口涎多且黏滞辨为痰湿,再根据溃烂面中心呈乳白色、周围暗紫辨为痰瘀,因手足不温辨为寒,以此辨为寒痰夹瘀证。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温化寒痰,兼以利湿;以生化汤活血化瘀。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132102310099;152102310105);河南省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No.112PLJRC360)
王付(又名王福强),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经方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连任河南省中医方剂分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56部,临床诊治多种疑难杂病。
河南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