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伏气理论谈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

2017-01-14王香存杨健坤

中医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伏邪医家乙肝病毒

王香存,杨健坤

(商丘市中医院肝胆脾胃科,河南 商丘476000)

·学术探讨·

基于伏气理论谈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

王香存1,杨健坤2

(商丘市中医院肝胆脾胃科,河南 商丘476000)

探析伏气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中的广泛运用,并简要总结了当代医家基于此理论所提出的慢性乙型肝炎补肾、清透、活血等治法,最后提出了伏气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预防方面的一些指导思路。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简称乙肝,是全世界尤其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20亿人曾经感染过HBV,其中2.4亿转变为慢性感染[1]。据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2-3]。由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提升,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此数值有所下降。但全世界每年还有大约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CC)[4-6]。中医药辨证治疗HBV及其后期并发症方面具有特色优势,特别是近代一些医家运用伏气理论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很大进展。伏气又称伏邪,是潜伏在人体之内,伺机而动的邪气。伏气学说源自《黄帝内经》,肇端于王叔和,定型于汪机,鼎盛于明清[7]。现代医家对其有进一步发展,在慢性病、白血病、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有益探索。下面笔者对伏气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中的广泛运用做一简要阐释。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基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以及晚清柳宝诒等提出“邪伏少阴”的观点。上海王灵台、陈建杰,广州周大桥等医家认识到:肾精亏虚为伏气温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吴又可在其《瘟疫论》中提出:“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伏为膜原,发为瘟疫。”从而在病因上认为“疠气”也是伏气温病发病原因之一。现代医家大多承认乙肝病毒是疠气的一种,乙肝发病并用“肝瘟”称之。王孟英认为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精辟地阐述了伏气病证的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对乙肝经血液传播然后发病的病理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建国以来诸家结合现代医学有关对乙肝疾病的认识,基本统一认为“湿热疫毒内伏”是乙肝发病的主因,伏邪日久伤人正气及阴血,最终造成“邪恋正虚”的基本病机。

2 常用治法及方药

伏气温病理论源远流长,现代医家运用伏气理论治疗乙肝的论述也常见报道,因此乙肝治法方药繁多,但执其要者不离补肾、清透、活血3法。笔者根据当代诸医家的有关论述总结如下。

2.1 从肾论治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柳宝诒认为:“伏气发温之病,惟冬伤于寒故病温,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断无伏于肌肤之理。”上海中医药大学以王灵台[8]教授为首的诸医家从20世纪70年代即提出了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观点,并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其具体治法为以补肾为主,清化为辅,常用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等补肾阳,枸杞子、生地榆等补肾阴。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医院童光东等[9]一批医家针对乙肝“肾虚湿热毒邪内伏肝血”的基本病机,总结出清、透、活、补为一体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菟丝子、淫羊藿、女贞子、旱莲草补肾,四逆散疏肝透邪,印度叶下珠、虎杖清热解毒,桃仁活血。

2.2 清透伏邪

乙肝病机多为湿热疫毒内伏于血分,伺机而发,故凉血解毒、透营转气为临床上常用治法。陈三才等[10]认为:慢性活动型肝炎常可见黄疸、烦燥失眠、衄血、齿血、舌边红绛、苔黄燥湿热内伏营血的症候,因此宜凉血解毒。但乙肝病毒性质阴凝黏腻,因而又不可过用寒凉、黏滞、阴柔之药,而应选用牡丹皮、丹参、赤芍、大黄、连翘等兼具凉血解毒和活血通络双重作用的药物。其中丹参、赤芍尤宜重用。同时加入鳖甲直入厥阴血分,入络搜邪,并配合升麻、柴胡升阳透毒,使其由深出浅,由营透气。张赤志[11]教授亦认为:慢性乙肝病机属“疫毒内伏”。乙肝病毒侵袭人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如伏而未发,可无任何症状,此时主张“清”“透”两法联用,善用升麻葛根汤加玄参组方治疗,且取得了满意疗效。

2.3 活血调肝

湿邪犯脾,脾困而更生湿浊,湿聚为痰,痰阻肝络,血行不畅而成瘀;火热之邪侵入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生风动血,亦可致瘀。李德珍等[12]认为:HBV是嗜肝DNA病毒科中正类嗜肝DNA病毒科的一员,其嗜肝性与伏邪深潜内脏、营血的特性是相似的,因此认为调肝活血当贯穿乙肝治疗始终。活血养肝既可捣其巢穴,截断扭转,又可防生他变,杜其后患。王京奇等[13]认为:活血化瘀药物有增强肝脏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软化纤维组织、改善微循环、抑制和消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因此其临床中常用莪术、鸡内金活血化瘀,同时配合延胡索、木香、五灵脂等疏理肝气,达到气行血行的目的。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汪承柏教授创制的赤丹退黄颗粒使用大剂量凉血活血的赤芍、丹参治疗淤疸型肝炎亦与此法暗合。

2.4 其他治法

张忠雪等[14]采用宣发膜原法自拟抗乙达原饮治疗乙肝,效果较满意,其主要采用著名方剂达原饮加味而成。盛国光等[15]抓住乙肝毒、痰、瘀、虚的病机特点,确立了解毒、化痰、消瘀、补虚的治法,经临床验证,该方对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对肝功能、肝纤维化及降低HBV载量方面亦有明显的疗效。袁学山等[16]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乃疫毒之邪蕴结于肝,深伏血分,因此祛除血分疫毒当为治疗大法,他以清肝败毒散加减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收到较好疗效。匡萃璋[17]认为:六经辨证最能深入揭示乙肝伏气“伏、溃、发、传”的内在机制,因此根据每一经证提出相应治法方药。

3 预 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但是当前一些医家深受慢性乙型肝炎“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特点的影响,大多只是运用伏邪理论进行说理和针对乙肝发作期进行治疗,忽略了祛除伏邪于未发之时。鉴于此,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亦很重要。首先,运用伏气温病理念探索乙肝患者体质及易感因素。运用伏气理论对乙肝病毒携带人群进行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体质分类,从而发现伏邪易感人群的体质类型,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可大大降低人群的发病率。其次,在伏邪未发之时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如许多乙肝患者多由急性发病迁延而来,发病之初并无特别严重表现,只有乏力、体力不支、易疲劳等表现,有时甚至只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此时如能及早诊断、早期治疗,往往可使患者痊愈。其三,对于乙肝患者要注意扶正祛邪,谨防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黄帝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要略》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先圣后圣,皆重视调理脾胃在肝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近人王灵台等从伏气温病理论出发认为乙肝免疫耐受期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此期应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功能,同时运用清透之药促使伏邪外出,即所谓“引蛇出洞”,如此来打破免疫耐受,促进病邪清除,其扶正爱用益气健脾补肾之法,透邪常用升降散或四逆散,用药喜用升麻,既能透邪外出,又能清热解毒[18]。

4 小 结

综上所述,伏气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中有重要指导意义。运用伏气学说指导乙肝的防治,能够打破历来中医面对慢性乙型肝炎“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困局,结合现代检验技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制订出补肾、清透、活血等基本治则,攻逐伏邪,驱除宿根,可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减轻发作中的凶险证候,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OTT JJ,STEVENS GA,GROEGER J,et al.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J].Vaccine,2012,30(12):2212-2219.

[2]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Vaccine,2013,27(47):6550-6557.

[3]LIANG X,BI S,YANG W,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 in China[J].J Infect Dis ,2009,200(1):39-47.

[4]LOZANO R,NAGHAVI M,FOREMAN K,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2,380(9859):2095-2128.

[5]GOLDSTEIN ST,ZHOU F,HADLER SC,et al.A mathematical model to estimate global hepatitis B disease burden and vaccination impact[J].Int J Epidemiol,2005,34(6):1329-1339.

[6]WANG FS,FAN JG,ZHANG Z,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liver disease:the major impact of China[J].Hepatology,2014,60(6):2099-2108.

[7]杨钦河,彭胜全.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32-134.

[8]聂红明,董慧琳,高月求,等.从“伏邪学说”论述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理论渊源[J].中医杂志,2012,53(7):541-543.

[9]童光东,彭胜权.从“肾虚伏气”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J].中医杂志,2004,45(10):726-728.

[10]陈三才.从伏邪论治慢性乙肝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55-57.

[11]杨瑞华,张赤志. 张赤志教授用升麻葛根汤治疗慢性肝炎思路探微[J].国医论坛,2012,27(5):12.

[12]李德珍.从伏邪论治慢性乙型肝炎[J].中医研究,2012,25(12):5-7.

[13]张静.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34-1535.

[14]张忠雪,刘怀杰,田谧.宣发膜原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9):28-29.

[15]盛国光,黄育华,李晓东,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规律探讨[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6):382.

[16]袁学山,宋建伟,陈明华,等.清肝败毒散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25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5):206-207.

[17]匡萃璋.慢性肝炎辨证治疗中的伏气问题[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2):46-47.

[18]张丹丹,王灵台.王灵台教授肝病用药经验[J].河南中医,2009,29(6):545-546.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7)02-0010-03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2.05

2016-11-16;

2016-12-21

R512.6+2

A

猜你喜欢

伏邪医家乙肝病毒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