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

2017-01-14李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5期
关键词: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

李凤

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

李凤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 80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可知, 产生不良反应的用药原因占比前三的原因分别为呼吸系统(46.25%)、围术期预防(13.75%)以及泌尿系统(10.00%)用药。产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型前四分别为头孢曲松(31.25%)、头孢哌酮(25.00%)、头孢呋辛(12.50%)和头孢硫脒(6.25%)。从多到少, 产生不良反应的给药方法依次为静脉滴注、口服用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以及皮下注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包括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以及外周神经等。8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后,其症状表现均显著缓解, 部分症状消失, 无死亡患者。结论 临床需要加强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以减少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现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 主要常见药物为头孢菌素以及青霉素, 此类抗生素的杀菌活性较强, 同时适应症较为广泛, 无严重的毒副作用[1-6]。但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用药后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 其中包含腹泻、过敏性休克以及高热等[7-10]。本研究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依据, 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此研究中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2015年4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患者, 男50例, 女30例, 年龄最大74岁, 最小18岁, 平均年龄(58.4±6.2)岁。其中严重不良反应10例;60例患者可明确皮肤以及附属器损伤类型。

1.2 方法 选择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探究, 其中包含给药方法、药品类型、用药原因、累及系统及其表现、患者转归情况。随后对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进行探究, 总结患者在用药期间产生的普遍性问题,对于找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同时了解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病程的影响。

2 结果

2.1 产生不良反应的用药原因 80例患者中, 用药原因包含呼吸系统、围术期预防、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伤口感染、妇科疾病以及骨折用药等。占比例最高的用药原因为呼吸系统用药, 比例经计算后为46.25%(37/80), 所占比例第二以及第三的用药原因为围术期预防以及泌尿系统用药, 比例经计算后分别为13.75%(11/80)、10.00%(8/80)。

2.2 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 经过分析后可知, 产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型前四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和头孢硫脒, 其比例经计算后分别为31.25%(25/80)、25.00%(20/80)、12.50%(10/80)、6.25%(5/80)。

2.3 产生不良反应的给药方法 由多到少,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给药方法依次为静脉滴注、口服用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以及皮下注射。

2.4 产生不良反应后累及系统以及表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时产生的不良反应累及免疫系统主要为变态反应, 主要表现为呼吸出现困难、患者产生过敏性休克、发热、胸闷、引发荨麻疹以及面部出现潮红等。累及消化系统的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受到损伤、患者出现腹痛、呕吐和恶心等症状;累及呼吸系统的主要表现为发绀、患者感受到濒死感、喉头产生堵塞感以及胸闷等。累及中枢神经以及外周神经主要表现为患者意识出现障碍, 随后产生抽搐以及烦躁不安等现象, 同时感觉出现异常, 口唇位置处产生麻木。累及循环系统表现为皮肤出现苍白、四肢较凉、发绀以及心率有所增加。

2.5 不良反应对病程的影响 65例患者不良反应对病程无显著影响, 10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致使病程延长, 5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致使病情加重。

2.6 不良反应治疗情况 8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后, 其症状表现均显著缓解, 部分症状消失, 无死亡患者。

3 讨论

此研究对本院收治的80例因服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 作者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产生不良反的主要因素为无良好的药物不良反应警惕性、患者以传统观念认为药物均具有安全、医务人员未发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既往史以及家族原因[11-13]。8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比例较高的给药方法为静脉给药, 并且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样较高。静脉给药能够使药物渗入至血液循环中, 同时药物吸收速度较快, 此外静脉给药自身具有一定的输液反应, 对患者进行注射后其注射位置会产生刺激反应,与此同时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时未对滴注速度进行相应的控制, 对用药监护情况并未增强, 上述因素均提升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15]。

通过归纳以及分析后可知, 产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型前四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和头孢硫脒, 其比例经计算后分别为31.25%(25/80), 25.00%(20/80), 12.50%(10/80), 6.25%(5/80)。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不完全抗原性药物, 当药物在患者机体中进行代谢的过程中, 通过化学重组效果会产生抗原决定簇, 从而和体中的血清蛋白进行相互结合, 进而形成一种全抗原, 从而使得机体产生变态反应。除此之外,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人群为患儿和老年患者[16], 患儿因为肾功能未充分发育, 同时无良好的排泄能力, 无法将药物进行有效且及时的清除, 因此无较快的药物代谢速度, 而处于作用点的药物会提升其感受性, 进而具有较高的脑内进入率。而老年患者身体的各项技能均有所降低, 并且因为基础性疾病较多, 因为服用的药物种类较多, 因此联合用药会产生不良反应。

经过上述研究可知, 临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实际用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药物自身的抗菌效应, 与此同时需要对药物服用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此同时, 临床医生还应充分了解并掌握药物的适应证, 并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如患者自身为过敏体质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多加小心, 加强静脉用药管理的力度, 并对其予以强化, 科学合理选择药物配伍以及溶媒, 此外还应对用药剂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并且确定患者用药方法。

总之, 想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就需要对药物的科学合理应用进行增强。

[1] 肖勋立.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海峡药学, 2016, 28(11):258-259.

[2] 钱小毛, 赵仲农, 王亚玲.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3):249-251.

[3] 刘长庭.抗生素临床应用、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新药——“β-内酰胺类抗菌素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研讨会纪要.当代医学, 2000(5):6-11.

[4] 杨启文, 徐英春, 王辉, 等.依替米星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7):1010-1013.

[5] 王代荣, 李曦, 祝宏, 等.外膜孔道蛋白38缺失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实验研究.检验医学, 2016, 31(3):224-227.

[6] 孙静娜, 杨继章, 王国欣, 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泵基因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医药导报, 2015, 34(1):40-43.

[7] 王冬, 于旭红, 贡联兵.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8):691-695.

[8] 董凤琦, 安岩, 马娜.我院门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医药, 2015(14):199.

[9] 金知萍, 蔡映云, 陈璋璋.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上海医药, 2016, 37(9):62-64.

[10] 毛孝钢, 周华, 张媛媛, 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6, 33(6):822-824.

[11] 王芮.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2):5430.

[12] 王小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中国医药指南, 2014(33):93-94.

[13] 周全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5, 36(1):12-13.

[14] 黄士兰.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医学信息, 2015(14):353.

[15] 张升平, 牟灵英, 唐红梅, 等.皮试仪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试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14): 29-31, 61.

[16] 翟薇.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3):149-1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63

2017-02-13]

255000 淄博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
药学监护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抗菌药物?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药学研究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