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良治疗面瘫经验介绍
2017-01-14储高峰魏福良
储高峰,魏福良
(1.安徽省岳西县中医院,安徽 岳西 246600;2.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魏福良治疗面瘫经验介绍
储高峰1,魏福良2
(1.安徽省岳西县中医院,安徽 岳西 246600;2.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介绍魏福良教授以针灸为主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与治疗特色。魏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注重辨证,明辨病因,分清虚实,并以正邪消长确定分期,并以相应方法分期治疗,明确补泻针法,重用灸法,针药并用,并以风池、大椎穴联用,注重针灸手法的规范合理,从而提高了面瘫治疗的临床疗效。
面瘫;名医经验;针灸治疗;魏福良
魏福良,男,汉族,1943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原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针灸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生导师、教授。魏老是安徽最早开展冬病夏治的针灸专家,改进发展了穴位敷贴疗法,并提出冬病冬养理论。2003年、2008年先后被聘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导师。2012年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担任负责人。先后发表论文、论著十余篇,由其领衔制作的《中国特种针灸法教学软件》获2005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笔者有幸成为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于魏老,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获益匪浅。临床常见魏老治疗面瘫,新病数次取效,久病、重病一二十次都能获效,让笔者深深折服,现就魏老治疗面瘫经验总结如下。
1 重辨证、分虚实
面瘫,俗称“歪嘴风”,西医谓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寒冷刺激、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本病的发病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中医古籍早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故使口僻。”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指出临证时,应首重虚实,明辨病因,《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魏老辨证重视脉诊,认为脉象能反映人体气血阴阳的基本变化,是辨证的重要基础,不可不通。
魏老认为,本病实证多见于新病,多因风邪外袭,致面部气机阻滞,经筋失养而萎弱不用所致,脉象多浮或弦紧,亦有症轻见脉象平和者。而久病多由气血不足,脉络空虚,经筋失养,虚证居多,脉象多见细、弱或沉;或外邪久留,而夹瘀血留滞络脉,亦有郁而化风,致面部抽搐,成虚实夹杂之证。魏老强调,亦要参合四诊综合判断,不可单以病程长短区分虚实。
面瘫虽为轻症,大部分可自愈,但治疗时仍要重视辨证,魏老反对随手下针,漫不经意,以免贻误病情。
2 分缓急,明补泻
魏老认为,面瘫一症,应注重分期施治。参合四诊,急性期多有受风寒病史,后项或耳后疼痛,面部麻木板滞不适,脉象多浮,舌淡或红,苔薄白。此期属外邪胜,经络阻滞。治疗以辨证选穴为主,合谷、风池提插泻法以祛风邪,面部少针浅刺、少行针,耳后痛区不刺,以免损伤局部经络,引外邪深入,致使疾病迁延难愈。魏老总结,此期多为5 d~10 d,以四诊为依据,综合判断,此观点符合一些学者对面瘫病程的研究[2]。
待急性期后,脉象多转平和,耳后疼痛消失,此时外邪散尽或仅余一二,经络气血渐复,经筋仍萎弱失用。魏老认为,此期为康复关键时期,多以辨证与局部结合、远近结合的取穴原则,局部以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为主,配穴太阳、牵正、翳风等,多用透刺,如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髎等,轻提插、缓捻转,取“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意,以复气血。辨证及远端选穴,魏老习用足三里调气、三阴交和血,均以提插法,平补平泻,气血同治,又能调补脾胃后天,而达到治本的目的。此期多为发病2个月内,少数者可有3个月之久,亦是参合四诊判断。
对于后遗症期患者,魏老认为,多属失治或误治,或素体亏虚、年老体弱者,致经络空虚,经筋萎弱失养,脉多见细弱无力,舌多淡白或胖;亦有夹瘀、夹风成虚实夹杂之症,此时仍宗辨证论治,虚证局部以透刺加捻转补法为主,用电针连续波,低频率、小电流刺激,以加强疗效,辨证选穴仍宗调畅气血、疏经通络为主;若伴面部痉挛抽搐,面部穴位宜浅刺,平补平泻,加补脾经原穴太白,以健脾养血息风[3];若夹瘀血,三阴交以提插泻法,加膈俞拔罐法。此期病邪已深,取效较慢,可以间日施针一次,若识证精当,选穴合理,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针灸同施、针药并用
魏老师承上海陆氏针灸陆瘦燕、朱汝功,继承陆氏倡导的温针疗法,在面瘫一症,急性期取下关、三里加用温针,以温阳祛风;急性期后,以翳风、牵正二穴易下关,以温通面部经络。临床应用时,患者仰卧,以30号50 mm毫针常规刺入翳风、牵正10 mm~15 mm,捻转行针得气后,以5cm方形厚纸片剪一长2.5 cm切口,从切口处夹于针身近体一侧,针柄下方置一厚木板,将长约1.5 cm艾条点燃近针身一端,穿于针柄尾部,艾条距皮肤约4 cm,灸二壮,以针下微温舒适为度,取其温热循针身透入穴位,不可使局部灼热不适。魏老认为,温阳既是补正,亦可散邪,无须用泻而自泻矣。针灸结合,取毫针疏经通络、艾叶温通经络散邪之协同效用[4],能显著提高针灸疗效。
《针灸大成》云:“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魏老服膺“汤药治其内,金石攻其外,则病无所逃遁也”。要求针灸医生必须是合格的中医师,宜针则针,宜药则药,皆宜者针药并用。在面瘫一症,中药调节整体气血阴阳,散风通络,使“阴平阳秘”,针灸局部通络活血,二者合用,可加强疗效。魏老临证习用牵正散,取白附子祛风散结,僵蚕息风,全虫通络[5],外风较重者,加菊花、防风等散风解表,疼痛较剧者,加桂枝、芍药以活血和营,气血虚者,以圣愈汤加减,随证变法。
4 用效穴、重细节
魏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用心体悟,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扩大应用,创新使用大椎、风池二穴联合应用于头面诸疾。在面瘫一症,不论新发久病,均宜使用。风池有散风、调畅少阳枢机之效,研究显示:具有显著的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作用[6]。大椎为督脉腧穴,三阳经与督脉会于大椎,故取大椎可以通调人体阳气[7]。临床施治时,患者先以坐位,用30号40 mm毫针,风池穴刺向鼻尖直刺20 mm~25 mm,大椎穴向下斜刺15 mm~20 mm,捻转得气后,患者仰卧,避免触压针尾,再针其他穴位。风池、大椎合用,共奏散外邪、通督调神之效,对头面诸疾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用之临床,多有意想不到之效果,为魏老几十年经验总结之精华,值得临床推广。
魏老认为,针灸临床辨证是根本,而针刺操作是取效的关键,针刺之法首重调神,《素问》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而“治神”要求医者要心神贯注于针刺过程,进针透皮求快,消除痛感,然后稍慢捻转进针;行针求和缓,提插捻转不可忽慢忽快,节律应均匀一致,针身不可左右摇摆,才能快速取得针下沉紧的得气感,提高临床疗效。受术者亦要心神内敛,细细体会针下反应;平素应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不可因病而愁绪满怀,必致气结难解,疾病难愈。
魏老主张,面瘫以中医治疗,可不予西药,特别强调应用激素应审慎,因激素虽能快速消除神经水肿,但临床上多见损伤正气,久服者可有浮肿、面色白、食纳差等变症。
5 典型病例
王×,男,44岁,2016年8月11日初诊。主诉:口眼歪斜10个月。病史:患者10个月前受风寒后出现左侧面部板滞不适,口角歪斜,左侧眼睑闭合不全,于当地西医院予以口服泼尼松、肌注维生素B1、B12治疗1个月余,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查体:左侧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左下,左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不全。舌淡,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面瘫(气血亏虚型)。治则:补气养血通络。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风池、大椎、翳风、牵正、地仓透颊车、阳白、头维。操作:大椎、风池、合谷、翳风、牵正平补平泻,其余穴位捻转补法,阳白与头维、地仓与牵正接两组电针,低频率连续波,以局部轻微跳动为度。1周针刺2次~3次,10次后患者额纹渐显,口角歪斜减轻;共针刺30余次,仅余口角轻微歪斜,余症皆除。
魏老从事中医针灸临床近50 a,勤学精思,常以寻常穴位取不寻常之效,自己总结为“辨证”二字,认为不可视针灸为小道,头痛医头,阿是穴滥用无度;针灸隶属中医体系,应遵循辨证、立法、组方的基本法则,就面瘫一症的治疗,充分体现魏老针灸思想。笔者不才,以上为魏老治疗面瘫经验简单总结,因才疏学浅,有不当之处,望祈见谅。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9-340.
[2] 冯 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3] 万裕萍,杜念念.补脾针刺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11):64-65.
[4] 杨 怡,张 伟,朱俊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不同针灸方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6):452-454.
[5] 杨 青,胡志强.胡志强运用牵正散加减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9):23-24.
[6] 赵 军,兰慧羽.针刺太阳、风池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热休克蛋白70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1122-1125.
[7] 曹 奕,李佩芳,陈幸生.张道宗教授通督调神学术思想浅析[J].中国针灸,2006,26(10):741-743.
修回日期:2017-03-11
本文编辑:张慧芳
R745.1+2
D
1006-978X(2017)02-0063-02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