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说服与舆论引导探究
2017-01-13黄玮毛汉霖
黄玮+毛汉霖
摘 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全速推动着当代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深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并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职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内容。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媒体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多元文化冲击对当代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已不容忽视,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当代青年群体,大学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至深,已经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行为习惯抑或是思维方式,都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开始了快速转型。因此,如何挖掘新媒体的优势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成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以此为出发点,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与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12-0073-03
在当代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开启了新的传播形态,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凭借着诸多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媒体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纵观近十年来,新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至深,至今已经扮演了具有着控制人类思想与行为力量的主动角色。在新媒体所覆盖的人群当中,大学生作为直接的使用者,受众规模日益庞大,同时,新媒体更是凭借众多优势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自我表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被还原,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从新媒体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海量信息的即时性传播,其中不乏诸多未经筛滤的信息,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并不具有完全成熟的思想认知,因此极其容易受此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偏离之势,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乃至于人格的健全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新媒体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开始面临越发严峻的挑战。对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切实正视新媒体背景对大学生的多元化影响,通过对舆论阵地的攻占融合新媒体力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最大程度确保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权威信息发布者主体地位已经不再,所有人均能够借此平台满足自我表达需求。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的群体,受此影响已然成为了无可避免的事实。这样一来,也就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心理健康方面
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他们正好处于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进步、社会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新闻事件快速传播的重要时期。所以,当代大学生属于现代化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同时也是新媒体技术应用推广的重要受益人。大部分人认为当代90后大学生属于“温室”环境下生长的一代,没有经历过磨难和困苦,大部分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所以大部分的当代90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较差。同时,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比较自私,不懂得宽容和分享,我行我素,但也肩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通过分析当代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发现,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较差,情感成熟较晚,个性张扬但是缺乏深度,容易情绪化。在认知上,90后大学生大多数智商较高,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意识[1]。
2思想认识方面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进步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整体的思想观念都与过去的传统社会观念产生了明显差异。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个人成功,同时也将成功定义为为了个人社会财富积累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所以当代大学生开始提前关注个人成功,关注如何丰富物质与精神生活,这一时期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始大量传播功利信息,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出现明显的功利心,进而导致个人情感意识淡薄。在社会新闻信息网络化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型新闻信息传播媒体以及传播平台不断增加,碎片化信息阅读和收集时代的到来,各类型平等性较低、合理性较低的信息内容充斥着整个网络媒体空间,继而严重造成了现实社会校园环境与虚拟网络媒体环境之间的明显结构紧张,大学生网络媒体的语言暴力与道德迷失问题突出。从该角度分析,新媒体的传播发展特性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存在浮躁的心理。
3价值取向方面
在现代新媒体技术应用推广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也开始呈现多元趋势,进一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出现矛盾和冲突问题。正是因为媒体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矛盾化,同时个人网络信息发布也不受限制,导致大学生的网络新闻信息发送行为的理性欠缺,价值观取向开始出现偏颇,在一个信息内涵复杂与信息传递界限模糊的虚拟网络时代,所有的阴暗心理都拥有了合理便捷的信息传递途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递自由成为了暴力和恶意抨击的滋生土壤[2]。信息传递的负面化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导向出现错误,影响了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当代大学生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中,个人责任意识和自我规范意识的缺乏,导致很多人越来越自私自利,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也都间接导致了新媒体矛盾问题的激化。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的机遇
新媒体作为媒体发展的最新形态,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并非均为负面的,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加之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1在大学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搭建了平等的沟通平台
新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开放式交互平台,凭借着互联网的优势特性承载着海量的信息,作为一个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了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具有着信息工具的优势性特征,从功能上看更是一个实时交互的信息化平台。基于此,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能够实现点对点及点对面交流,亦能够借各种应用软件进行多方式的交流。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方式能够直接突破传统交流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主体间的深入互动。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效性有限。新媒体的覆盖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易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青年一代,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之所以新媒体能够广受大学生喜爱,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首先,对于文字、图片和影音的整合更新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效果,使信息量更大、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更为生动;其次,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使用成本更低,信息获取的渠道却更广;第三,新媒体平台当中的信息传播具有着更强的时效性,且囊括的信息范围更广,大学生在校园之内便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的所有信息。据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搜集并发布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有利于还原大学生主体地位进而有效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新媒体平台能够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更多形式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而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并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进而达成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最高目标,即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说服与舆论引导原则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形式,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决定了各教育要素之间地位的平等,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贯彻创新精神,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高度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互动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属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均为教育主体,并不存在主动和被动关系,而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当切实遵循教育双方的平等互动原则,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推动。与此同时,教师对待学生的差异性的态度应当是加大包容力度。社会发展至当前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亦在诸多载体的共同支撑下有了大范围的拓展,包括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等均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提出了平等的要求,唯有保证大学生能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保证教育的实效性[3]。
2共同进步原则
无论是教育者抑或是被教育者,两方主体但凡有一方的主动性缺失,则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遵循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原则,打破传统“主客二分”教学理念框架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共同进步原则的实践融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大学生的现有意识形态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的精神支柱。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应当不断对大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借感情基础的确立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3学生主体原则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就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而对于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衡量并不应当局限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而是应当将其纵贯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流程当中。从实践层面看,唯有充分拓展大学生的参与度,才是对大学生主体地位予以还原的切实体现。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拥有着主体性权利,直接决定着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科学合理性,也只有大学生对此予以认同,才能有助于教师更顺利地达成教育目标。因此,教师有必要抛弃原有的绝对权威理念,同大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去合理验证教育方式的合理性。
四、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说服与舆论引导策略
1切实还原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贯彻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力。唯有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关系并创设良好的共同进步空间,才是对大学生主体地位还原的切实体现,更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与引导实效性的重要基础。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放低自身的姿态,视学生为朋友,同学生一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为相互之间思维观念的交互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对自身的看法或意见进行表达,以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助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更应该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尊重,将教育活动限定在紧密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当中。毕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确保大学生的“三观”能够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致力于深化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2致力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途径,对于理论知识来说,亦需要借实践活动去检验其正确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然而教育也是从生活实践当中而来的,有必要引导其回归到生活当中。由此可见,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必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价值教育的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与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将点点滴滴的生活实际搬到课堂当中,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可以学生的兴趣为方向,基于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做出客观的判断与理性的引导[4]。以此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整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将直接作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3善用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代力量,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超过其他群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共同发展作用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诸多相关研究统计显示,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者数量的增幅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可见互联网覆盖的大学生群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高校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基于新媒体拓展教育空间也就成为了保证价值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首先,互联网的虚拟性为教育主体平等地位的构建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学生身处自主学习环境当中,将最大限度弱化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与负面情绪,教育者的姿态将显得更为亲和;其次,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拓展视野,将教学空间与互联网融合,将直接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教师可利用互联网的隐性特点充分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应以渗透为主、理论教育为辅,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说服和舆论引导,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与网络沟通方式的多元化也引导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但是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说服与舆论引导工作开展也必然受到来自新媒体网络双刃剑的影响,面临着重要机遇与挑战。所以,高校应该制定合理对策,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网络和数学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积极影响力。通过研究和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说服与舆论引导,有利于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引导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基于角色引导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6):181—185.
[2]郭峰,付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路径探索——从思政教育接受主体角度展开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3,(2):134—135.
[3]毛薇.运用新媒体传递正能量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好声音”——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5):60—62.
[4]徐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