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高增民间竹篓设计研究

2017-01-13谢啊凤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设计研究

谢啊凤

摘要:文章从案例概括、总体形态、使用功能、人机关系、视觉设计各方面介绍了贵州一种民间竹篓。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访谈纪实法和个案研究法。该竹篓形似筒靴、体态较小、质量较轻。用具属性为生产类劳动工具,可用于盛放镰刀和鱼虾等。竹篓外形贴合人体结构,视觉审美方面有规律。经调研发现该竹篓具有很多潜在发展空间,可进行了设计研究。

关键词:民间竹篓;视觉审美;设计研究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141-03

伴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实行工厂设备量产化,包括竹编在内的许多传统手工艺正从生活中逐渐消失,人和物的感情体验也慢慢消失。由于人们每天面对冰冷的工业产品,近年对手工艺产品回归的渴望很强烈。笔者于2015年4月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实地考察期间,或因地区偏远而导致的经济相对于滞后、物资较匮乏,也或因年长的人热衷传统、坚持手作,发现当地有很多款式不一的竹器,选材多为当地因气候适宜盛产的竹材。由此引发笔者对手作艺术的兴趣,将此次调研目标定为当地一种形似筒靴的竹篓(图1),对其深入调研与探索,分析其造型、功能、人机关系等设计特点与美学价值。

一、竹篓形态综述

竹篓外形似筒靴,篓口宽大接近正圆,篓底有一圈厚且坚实的底座,能使竹篓稳定直立。

(一)竹篓外部形态尺寸

图2整体高度约为31厘米,最大宽度约为28厘米,篓口接近正圆周长,直径约为47.5厘米和14厘米,呈开口状以供物品放入及取出。篓颈直径比篓口窄9.7厘米,周长约为30厘米,这样的设计能够使物品易进不易出。在篓身处体积逐渐有所增加,纵向最大周长约为42厘米,横向最大周长约为61厘米,向篓底处收缩至篓尾,使其完全封闭。篓底由高为3厘米,长约为10厘米,宽约为8厘米的环状底座组成。竹篓由宽约为0.8厘米、长约为32厘米的14根经向竹篾和大量宽约为2-3毫米或5毫米的纬向竹篾为主要构件编织组成。竹篓大体使用简单的平结方式编织,篓口和篓底由精致收口构建组成。绳带是宽为1.5厘米,长约为15厘米的普通棉布长条。

(二)竹篓局部细节研究

该竹篓编织手法较为简单,整体采用经篾与纬篾一挑一编织方法(也称十字编织法)。先将经材排列好,纬材以一挑一编织法,经纬相间,一条竹篾在上,一条竹篾在下的交织。图3所示为绳带固定安装示意。在篓口收口处采用将经篾向编织着手的右下方向竹篓内侧弯曲插入篓体,然后将多余篾条剪掉的收口编法。器具在细篾丝、粗篾片的使用上也有不同,采用“篾丝精编”和“篾片粗编”的手法。图3所示采用了粗篾片编织。篓底与篓体交接固定时做出10个采用将细篾丝做180°弯曲弧形的形式的弧环,用挑压编织法完成图3所示。图3所示⑧⑨采用了细篾丝、粗篾片混合编织的手法,⑧为由两支粗篾片为骨架支撑,数根篾丝向两侧缠绕呈包裹状固定、成形。⑨为数根相距为2-3mm的纬向粗篾片向两边下方呈包裹状编织,数根细篾丝经过尖角缠绕固定、成型。

二、竹篓的功能研究

该竹篓的使用方式不一,笔者在此以存取镰刀及盛放鱼虾等食物为例。

(一)存取镰刀使用

在存取镰刀使用时笔者所访谈的民间劳动者单手使用时大多为右手操作,所以在分析该项使用方式上以右手操作为例。由于该竹篓外形特殊,尾部有一个朝上倾斜的尖角部件,劳动者在使用时,常将竹篓放在背后篓尾朝向右方使用。在使用时劳动者上半身朝左微侧用右手从背后取出镰刀。(图4)

镰刀刀刃呈月牙状,因此镰刀必须是刀柄向左、刀刃向右呈刀柄于上,刀刃于下状放入该器具(此时方位定为为作业者)。作业者将右手伸向器具,将靠向器具左壁的刀柄向右拨动至右壁,变换手势,拇指向上,其余手指向下握住刀柄,将镰刀从器口取出。(图5)

图6镰刀在竹篓内部时,手提竹篓或前或后的绳带,受向上的提力,器具保持平衡,内置物不脱落。由此可看出绳带的位置安放给使用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竹篓系在劳动者腰间时也能保持平衡,便捷使用。(F1:绳带向上提力)

(二)盛放水生食物使用

由于竹篓整体形态呈宽口窄颈大肚状,满足了对盛放鱼虾等食物的功能诉求。在盛放水生食物的功能方面,多以蹲姿和站姿方式使用。

图7中劳动者蹲姿于池塘岸边用捞取水生食物的簸箕捞取,将捞取物控水后一只手扶住系在腰间的竹篓,另一只手将捞取物倒入篓中。站姿使用时,劳动者手拿簸箕弯腰伸向池塘,捞取食物,控水后将食物倒入篓中,方式与蹲姿相似。

图8左,在盛放水生食物时,会有一些水分进入竹篓中,但由于竹篓为竹材编织呈镂空状态,水分可直接排除。由于竹篓的空气流通性较强,在盛放鱼虾等食物时,不会过于封密食物以至腐坏。(图8右)

三、人机关系分析

(一)竹篓与人体臀部及腰部的人机关系

该竹篓多为放在背后和侧身一旁携带使用,放在背后多为拿取镰刀时使用(图9-1),篓尾倾向身体一侧,篓口紧挨人体后背腰间,篓颈的凹状与人体臀部达成相对吻合。篓尾朝前放入身旁一侧的方式多为在盛放水生食物时使用(图9-2),此时由于篓口与篓尾的连接呈圆弧形状,与人体腰臀曲线相吻合。篓尾曲面处理较为圆滑,不会太尖锐伤到劳动者。劳作时,人体腰部与臀部曲线与竹篓曲线呈吻合状。(图9-3)

(二)竹篓与人体手部及胳膊的人机关系

该竹篓体积较小、易取用,把持、拿握、扶握方式较多。多为单、双手把持、拿握,单臂及手扶握使用。

单手持起竹篓,手掌握住篓颈,拇指于竹篓一侧,其余四指同对立侧施力于篓身,拿起竹篓(图10-1)。前文提到篓口的直径与周长尺寸,其尺寸适合劳动者单手抓握篓口使用器具(图10-2)。双手拿握竹篓时,由于篓颈周长较短且呈圆弧状,符合人体手部结构的使用功能,双手可以轻松向竹篓施力(图10-3)。篓尾部位的窄小性使作业者也可以单手攥握其部位进行移动,食指钩住篓底,拇指钩住篓尾一侧,其余手指握紧拇指对立侧,达到稳定的效果(图10-4)。对于手掌相对较大的劳动者,也可以使用单手抓握竹篓背部的方式。抓握时,劳动者单手朝下伸向竹篓背部,由于篓颈相对与于其下部分较细窄,作业者习惯于手掌落于篓颈处,手指向周围用力抓握,拇指伸向一侧,食指伸向底部,其余三指伸向拇指的对立侧。人体手掌抓握时所呈现的内凹弧度可以随着器具背部的曲线弧度灵活变化,使用体现人性化(图10-5)。在利用单只手臂扶握时,手臂曲线与竹篓曲线呈吻合状,劳动者将竹篓靠向手臂并贴合,能够达到稳定的效果。(图10-6)

四、竹篓的审美特征

民间的手工艺者通过一条条弹性强可弯曲的竹篾编织出一个富有曲面形式较为圆滑饱满的器皿,不经意间创造出了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在研究该民间编织竹篓中发现一些在比例关系、曲直关系等方面的美学特点。图11-1、2,竹篓总高由两个b长度组成,而两b中间部位即是竹篓上下的平衡点。同理对于竹篓总宽,由两个a组成,两a之间的点亦是竹篓左右的平衡点。图11-3,竹篓的中心点几乎与竹篓内部所呈现的虚拟圆弧中心点重合,且该圆弧与篓口外壁圆弧大小相同,即俯视下篓身纵向最大长度与篓口直径相同。图11-4,仰视篓底部位,呈现出倒圆角矩形状,由四个圆弧和四根直线所构成的篓底的形象。绳带在平衡竹篓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图11-5,绳带在竹篓表面上占据了竹篓整体的中间部位,大致将竹篓等分为三个部分。

五、结语

拥有娴熟技法的民间劳动者将竹材进行加工,精细的篾条拥有灵活易弯曲等特点,采用重复累加的方式“由线及面”,塑造出光滑的曲面,结合对宽篾片的运用形成稳固的器具。此次调研的多用途手作编织竹篓的编织技法最为基础、简单,但这种方式编织的竹篓结构稳定、寿命较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竹篓体积虽小,但在整个竹篓大体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形态精巧、变化丰富,不仅给竹篓增加了装饰美感,在使用方面也带来很大的便利性;使用方式不单一,利用效率高,功能性较强;其质量较轻,便于使用及携带。劳动者在制作工具时并不见得要考虑其审美或人机关系,只是从其使用功能和生活习惯考虑,采用当地盛产的竹材通过最简单的方法编织出适宜的用具。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用具是由工厂器械批量生产的,虽然提升了生产速度,但部分产品在使用上却给人带来了很多不便。在笔者看来很多民间手艺很值得我们去深究、挖掘以及借鉴,笔者记录此文供予相关学者参考及考证。

猜你喜欢

设计研究
基于电信运营商及物联网运营平台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设计研究与创新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
办公大楼环境景观设计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校园中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
机电产品计算机辅助一体化技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