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平面设计的分层原理

2017-01-13吕威飞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平面设计变革互联网+

吕威飞

摘要:文章密切结合互联网大潮设计前沿的最新动向,将互联网产业升级背景下平面设计的分层原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协调与大众观念的改变结合进行探讨。随着互联网潮流的向前推进。平面设计中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的逐渐渗透,这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节奏一起,潜移默化地对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平面设计也悄悄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国设计;变革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036-03

平面设计并非简单的二维信息传递工具,在其鲜明的视觉化信息传播功能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功能在于文化传播。随着互联网潮流的向前推进,平面设计中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的逐渐渗透,会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节奏一起,潜移默化地对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造成巨大的影响。每一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阅读信息、网页浏览以及逛街随处可见的海报招贴,现实生活中平面设计无所不在。也正是因为它是所有设计都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互联网大潮来临之际,必须要让平面设计的行业者心态摆正,把握平面设计的分层原理,掌握并且调整好各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冲突,那么,在任何新媒体的冲击之下,都无所畏惧。平面设计的分层原理包括如下几个层次,需要处理好摄影、字体、图形与图层之间的搭配关系。

一、处理分层关系

所有二维图像都需要一个最基本的背景,而背景图中以摄影素材最为普遍,互联网潮流席卷而来,所有的网页设计界面随着计算机显示器不断的升级以及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摄影图片的画质以及创意及后期处理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教育与实践者们要不断地夯实自身的摄影及后期处理功底。设计教育不可缺少的是对设计师的敏感性的培养,好的摄影就需要设计师发挥处处留心,处处用心,永远有时刻能发现美的警惕性,要敏于捕捉和提炼,可以从书籍、影视中泛猎,汲取营养,并结合实践进行创作的特点。为设计注入生命,以王羲之《兰亭修禊诗》中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心态为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如何在这场历史潮流中改变自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应对时代和新技术的挑战之时,务必不可丢弃设计师最为宝贵的热情、对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美丑的自我感悟。

在网页与APP等设计界面中,字体是在摄影背景图片之外的一大重要元素,针对这一元素,我们需要不断地开发更加富有特色以及艺术感和高效率的字体以及创意,并且要对字体的男女性别差异性进行考量,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用户人群年龄特色的拿捏。比如目标群体是男性的时候,字体以及画面布局更应当考虑对男性角色特点如“刚毅”“强健”等的突出和表现。并且要不断地听取各个合作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前端、开发、测试、市场等等。

平面设计还不可缺少的是图形创作,它直观、形象、生活感强,视觉冲击力强烈,可以直观地传达信息。图形也是平面,可以说是任何设计的核心元素,可以通过绘画、构成、创意、模型等多种途径进行表达。一切艺术,诸如小说、戏剧与绘画和音乐等等,最为吸引人的一点就在于“冲突”二字,如果艺术如同白水一样寡淡,又何以勾起人们审美的兴趣以及拥有的欲望?正是因为冲突与矛盾的设计,凸显了一种“错位感”,才会产生吸引人的紧张感。对于图形设计而言,充分利用吸引人眼球的设计技巧,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将受众的目光聚集起来,如利用人眼较文字而言更易被数字所吸引,此外,充分使用对比夸张的设计,再者就需要人为制造画面冲突以及矛盾,对人性加以合理利用。以作品的美观和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为第一要务。

网络形态下各种设计元素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的处理,比如包括:色彩、结构、组合方式等。阿历克斯·伍·怀特在《平面设计原理》中的核心观点阐明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其次才是装饰美化,因此,设计的基本原则务必要做到在简洁和清晰的基础上追求美。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通过对平面设计中的各种元素的把握,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对比来追求协调统一的效果,既要突出重点信息,又不能以丧失美感为代价。这种在以往的设计实践中通常可以由版式设计的经验来处理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但是,互联网带来的新的问题是,交互关系的加入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的平面设计是一个静态的页面,即便是有三维视觉效果的二维也依然是二维层面,与受众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多少交互关系,而互联网的即时反馈的高效性对平面设计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在二维的视觉界面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互联网的交互便捷性,给受众以更好的观感和使用,怎样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所以说处理好背景、图形,文字以及新的各种媒体,包括影像、声乐以及更高难度与层次的模拟体验的设计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二、“互联网+”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一)分层元素设计上的突破

“互联网+”的提倡和兴起带来了摄影、字体、图形与图层之间的进一步突破,图形变得更加有张力,形式上更加丰富,并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搭配和几何关系上。字体和画面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灵活,图形的质感和肌理也不断提高。比如摄影技术,1957年产生第一张数码照片,拉塞尔·基尔施开发研制了利用数据线将相机与电脑相连上传照片的技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是第一张数码照片。1988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对缎带进行了3次拍摄,在拍摄的同时在镜头上使用了三次不同的滤色器,在得到三次图像后进行冲洗,用三个投影机把三个图像对齐,从而使其出现彩色照片,这造成了第一张彩色照片的诞生。而今天摄影技术甚至能够借助无人机,无人机可以打破传统正摄影只能垂直角度获取影像的局限性,因为无人机可以作为航空摄影测量载体通过同—飞行平台搭载多台传感器,这样又使得摄影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字体设计的突破更是依托字体设计公司,国外丰富的字体设计经验加上高校人才的联动不断得以丰富,以方正字库为例,他们会联合日本、本土、韩国等国内外著名的字体设计师,不但对字体进行创新甚至也会不断摹古,将许多碑林遗留的书法宝藏进行数字化编辑。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张,资源的取得也变得容易,这为各元素上的素材积累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二)形式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互联网+”的典型代表可以从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动态标志设计说起。因为这套标志的媒介不止有海报还有网站等多种新媒体,从而使得标志从静态走向动态,动态标志使得标志更加灵活、多变。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奎恩工作室设计的这套标志契合了主办方的定位。标志根据场合和布局可以改变结构和色彩,时刻展现节奏感,设计师MichaelGals说道,标志想要突出的就是保持运动、勇于创新、灵活思维,像世博会一样用智慧推动世界前进。

这样标志的动态化与传统的静态印刷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甚至能够看到标志的呼吸感。展示出空间观念的延伸和流动,这样的无固定模式的体型更加强调出了内部结构的韵律和动态平衡感觉。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扩充,越来越多的形态会出现,不断丰富和灵活平面设计行业。(图1-3)

(三)更加便捷的信息发布渠道

平面设计以前的发布渠道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广告等传统媒体进行发布。而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传统行业纷纷转型,以杂志为例,杂志由原来纸质印刷主体变成了杂志+“两微一端”:即纸质杂志为主体;微博、微信为即时发布信息的渠道,而客户端则是依托手机开发的APP,APP是更为个性化更加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杂志的周期不断缩短,信息的发布与更新越来越迅速。而发表的平面设计作品也比之前有了更多的选择,发布的渠道也更加便捷。

(四)人性化的突显

设计本身就是人文的创作,而随着动态、UI、声音等有了适合的传播媒介,平面设计更加丰富,而新的媒介也会更快的收集信息,比如网站可以通过点击量、信息反馈等给设计师带来便捷的信息回馈,甚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段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互联网+”与平面设计结合应用更能调动一切有利元素,使设计更加立体,表达人性化的更多诉求。

三、顺应“互联网+”形式的设计原则

(一)审美原则

平面设计为了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就在不断发展,以正午工作室为“The Primal Kitchen”设计的产品包装为例。一套完整的平面设计产品不仅包含可以印刷的包装,还包含视觉网站和手机APP的视觉设计。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中还把传统的以印刷为媒介的平面设计和以机器交互为主的ul设计细分为两个领域,但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以产品公司为单位的“甲方”常常会要求设计师一起完成这两项设计。

正午工作室由Claudio Vevvhio和Will Gladden一起成立于2012年,他们2014年的作品The Primal Kitchen的标识,包装上印有史前草食动物,这些动物是每一样产品里的营养成分,而且故意只使用两种颜色来创造更原始的插画风格,最终的设计看起来很诱人很美味。这套作品的亮点除了视觉上的美感,还有符合用户信息显示的逻辑顺序的美感。总之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做出调整,如网站界面的信息显示的逻辑性,合理安排屏幕布局等,另外界面色彩的合理处理也是设计的点睛之处,The Primal Kitchen的APP和网站颜色除了基础的黑白之外只用了一两种颜色,这样在色调上很容易保持一致,而在字体大小上却颇费心思,这样一来屏幕的布局显示特别美观、清楚合理,能有效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图4)

(二)创新原则

1989年3月12日,世界上第一款网页浏览器产生,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1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都成为“数字居民”,这也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甚至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数字产品和“互联网+”包围着。这也要求平面设计要不断适应媒介的改变,从传统的印刷行业不断延伸到互联网中。人机交互是“互联网+”带给平面设计绕不过的一个新课题。而易用性又是评价这一课题的标准之一,易用性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能够通过设计更加便捷地进行操作。所以在“呈现”和“交互”上做文章是创新的突破口。比如更多的收集用户及其环境信息后,对其用户特征进行分析。一本纸质杂志转型后做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的排版和纸质的排版考虑的角度就有所不同,数字出版更多考虑人机交互的舒适性,在纸质出版的基础上会根据媒介不同添加不同的应用环境,如音频、动图、甚至是完整的背景调研(文章创作过程的花絮)。也就是说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的特点,让读者更加直观灵活的进行阅读。

以传统纸媒和电子书的目录为例,图5中的《艺术与设计》的目录以典型的框架式为主要版式,而图6中的《中国国家地理》的电子刊则是以板块为目录,读者可以直接按进去进行阅读。这就是根据媒介不同做出的版式调整,使交互过程直观灵活、人性化。

归根结底,设计是与美相关、与时代相捆绑的行业,平面设计是创造美好事物的事业。平面设计需要处理的图像在沟通心灵方面的效用越弱,就越要强化整体的传媒效应。总的来说,图像中传递的内容越少,就越需要传播。无论在美学上还是政治上,象征性越减退,个人化则越突出。在互联网时代大潮到来之际,设计师一定要保持并提高自身对美好的敏感度,要不断地坚持对经典案例的分析,根据当下的时代中文化和科技的变数来调整和重新评估我们自身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或许在创新之初,互联网技术中的平面设计应用与以往的平面设计确有不同,材质、颜料以及纹理都不再是首要因素,对于这些缺失的感官元素,需要新的平面技术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让人发自肺腑的满足。不论互联网产业升级对平面设计会带来怎样的挑战,追求友好用户界面的产品都不仅仅要具有外观上的美感,同时还要有抽象意义上的美,与复杂的界面相比,友好的界面更能够吸引和取悦用户,而这些则都是平面设计的内容。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著诗《天真的预言》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正如此诗所云,我们的世界均由各种微小的粒子以及各种小细节所构成。一张海报、一页网页、一张唱片封面,一本书,种种现实生活中的平凡点滴,在设计师的手下幻化出各种的新形式与功能。平面设计亦如此,平面设计的所有门类,宏观上来谈都是一个二维层面的表现,其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是从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入手,而两者的关系从设计史的发展上来看,永远在孰轻孰重的讨论中不断变异,怎样处理各种微小的细节,是所有好的设计逃脱不了的终极发问。而我们如今要抛却争议,把目光更多地投掷到平面设计本身。以往的平面设计与现在的互联网平面设计实质上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形式和技术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如何超越欧美的高附加值的审美与设计,以此来应对互联网产业升级这一大方向的发展,还需要回到平面设计的根本元素与流程上来。

猜你喜欢

平面设计变革互联网+
卷首语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