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空间意象解析
2017-01-13杨俊
杨俊
摘要:文章基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主要研究范围,从五个方面对南京城市意象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对南京市城市总体意象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对南京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南京城市文脉的延续有所启示。
关键词: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南京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081-03
意象是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所谓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对所处城市环境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所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通过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分析观察者主观心理环境与城市意象空间营造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更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感知,研究城市形态的“可意向性”,优化城市设计并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从而形成高辨识性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南京城市空间意象的塑造和南京城市地域特色的提升有所启示。
一、南京城市空间意象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南京城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于金陵构筑长干城起始,距今已2500多年。南京历经风雨,饱经沧桑,被盛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城市作为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都城,历经了几次大的城市建设,每次建设都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自东吴开始,建都建业,构筑石头城,南京城从此有了“虎踞龙盘”的美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建城活动,对南京城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建设,南京城为完整的四重城垣结构,城东为皇宫区域,城北为军事驻防区域,城南为商贸生活区域,城西为商旅交通区域,形成了以前朝御街和明都新御街为中心的两条南北轴线,城内交错着十几条宽阔的街道,基本奠定了南京城的大的格局。20世纪初中华民国选择了南京作为首都,再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建城活动,并专门制定了《首都计划》用于指导城市建设,后由于多种原因,使得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实施,但从其中的相关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曾经准备付诸实施的建城活动规模之大。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为了迎接其灵柩归葬紫金山,民国政府特意为此修建了西起下关码头,东出中山门的贯穿整个南京城的“中山路”,成为南京城市以新街口为中心,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主要道路交通网格框架。
21世纪,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将南京城市中众多的自然与文化景观遗产进行有效的整合,既保护这些重要遗产,又使它们能够在新的城市建设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提高南京城市的整体形象,突显南京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南京具有鲜明的、高度辨识性的城市意象,是进行南京城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2000年开始,南京市政府对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提出“要保持和发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和著名古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南京是国务院于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都格局清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城中有山有水,长江、紫金山、玄武湖、明城墙构成了整个城市大的“山水城林”景观框架。秦淮河两岸的老城南地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_,孕育了深厚的“秦淮文化”。明孝陵、夫子庙、中山陵、新街口等都是南京城市中具有高度识别性的意象空间。南京市域范围较广,包括主城区、雨花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和高淳区等,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南京主城区。(图1)
二、南京城市空间意象构成要素分析
凯文-林奇认为影响城市空间意象的要素有五个方面: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这五种要素互相重叠穿插,统—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意象。依此理论,可以将南京城市空间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
道路是形成城市意象的主导要素。南京主城区的道路是以鼓楼一新街口为城市轴心,南北向干道三条,东西向干道八条构成市区“经三纬八。的主要干道网,并以此构筑了多横多纵的城市道路系统骨架(图2)。南北向贯穿全城的主干道有虎踞北路-虎踞路-虎踞南路、龙蟠路-龙蟠中路-龙蟠南路、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进香河路-洪武北路-洪武路-中华路。东西向贯穿全城的主干道有模范西路-模范马路-玄武湖隧道、北京西路-北京东路、中山东路-汉中路、集庆路-长乐路、应天大街。在这些道路中对南京城市空间意象产生影响的主要有虎踞路和龙蟠路,即为广大市民俗称的城西干道和城东干道。此外还有为了孙中山先生归葬所修的中山大道,全长十多公里的道路两侧种植了一万多株法国梧桐,成为南京城市独特的道路景观。南京城中有民国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规划栽植的几十条“梧桐大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道路两旁栽植的法国梧桐树枝桠交错在一起,遮天蔽日,构成了一条条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为行走在其间的市民带来了清凉,成为南京市民抹不去的记忆,也为到访南京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边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明代的南京城具有明显的边界,四重城垣使南京城结构清晰,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都有城墙围合,城墙成为每个区域划分的显著边界。明代的南京城墙遗留至今,只有第三重城垣——京城城墙保留相对完整,遗存总长度约为35公里,目前仍为南京城市区分核心区域的边界。此外,南京自古以长江为天堑,这一段长江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下,成为南京城的天然屏障,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长江自然成了南京主城的边界。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1994年南京规划修建了绕城公路江南段(S001),囊括了南京主城东南区域,成为联系南京主城南北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这也成为南京城的一条无形的边界。(图3)
(三)区域
区域是城市内具有一些显著特征,能够被观察者进入或者识别的一些范围。区域是城市意象的基本要素之一。南京城市有山有水,紫金山位于城市的东北区域,形似一条盘曲蜿蜒的巨龙,因此也有“钟阜龙蟠”之称。紫金山区域面积近30平方公里,地形起伏多变,水系较为发达,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景区内人文历史景观众多,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景观遗产'如孙权墓、灵谷寺、明孝陵、天堡城、地堡城、中山陵、美龄宫、音乐台等等。紫金山是南京市民休闲游玩和外地游客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是南京重要的风景资源和城市名片,紫金山脚下的玄武湖区域,六朝时期为皇家园林,明代辟为黄册库,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皇家园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极佳,是南京城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名片。夫子庙区域也是极具特色的南京城市意象空间之一,该区域位于南京城的南部,一条东起东水关,西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内秦淮河穿城而过,沿河两岸的地区自东晋起始,便是望族巨贾聚居之地。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江南地区的文教中心,达到繁华的鼎盛,文庙贡院与酒楼妓馆共存于一处,这一世间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象促使极具特色的“秦淮文化”名扬海内外。伴随着中国特有的科举文化,十里秦淮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成为文人骚客凭吊怀古的必游之地,更为南京的城市文化景观增添了一丝伤感忧郁的气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农历除夕至元宵节期间,夫子庙区域都会举行灯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成为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图4)
(四)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它可以是道路的连接点,也可以是主题集中的焦点。按照这样的定义,新街口和鼓楼无疑成为南京城市意象重要的节点要素。新街口是南京城市的经济中心,拥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多条城市主干道交汇于此,中心环岛矗立的孙中山先生雕像成为整个新街口区域的标志,四周商贸密集,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如果说新街口是南京的经济中心,那么鼓楼就可以成为南京的文教中心,五条城市主干道在此交汇,形成环岛交通枢纽,江苏省广电集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文化教育单位遍布四周,鼓楼公园、大钟亭、金陵大学古建筑群、北极阁古观象台遗址等文化景观遗产星罗密布。(图5)
(五)标志物
标志物是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特征的意象元素,是人们辨别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物。标志物与节点十分相似,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节点是人们可以进入其中的行为场所,而标志物则是人们从外部看城市的参考点”。标志物一般包括具有明显特征的建筑物、构筑物、城市景观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在南京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许多都已成为南京典型的标志物,南朝时期的帝王陵墓石刻神兽——石辟邪,南京市的市微图案就是以辟邪为主要构成元素(图6)。中华门城堡作为明代南京城墙集大成的代表,是世界现存最为完整、结构最为复杂巧妙的古城堡垒。南京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国民政府修建了一系列重要的近代建筑,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为国民政府总统府,现存较为完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之_。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贯通津浦、沪宁两条铁道线,同时也为了解决南京长江两岸的交通问题,国务院批准修建了南京长江大桥,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独立自主设计施工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现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金陵饭店位于南京的新街口地区,是改革开放以后修建的一家大型现代化酒店,曾经是中国第一高楼,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紫峰大厦坐落于鼓楼广场附近,2005年开工建设,历时4年,2009年交付使用,总楼层共89层,总高度达450米,为江苏第一、中国第六、世界第十的摩天大楼,现已成为南京的地标性建筑。
三、南京城市空间意象特点
(一)城市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紧密相连,山水相依
南京城市依山傍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一座城市主城区中有山有水,这样的城市十分稀少,自三国诸葛亮赞叹“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起,南京城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就是虎踞龙盘的城市山水形胜。南京古都的选址建设恰恰充分结合和利用了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既遵循中国传统都城建设的礼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整体形态呈不规则状,内部布局却又井然有序,独一无二,开中国都城建设之先河。
(二)城市文脉延续的脉络结构清晰。层次丰富
南京城市文脉传承结构清晰,南京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经历了东吴、南朝,南唐时期,明代、民国等几次大规模的建设,城市发展脉络清晰,文化传承有序,至今仍然保留了三条清晰的轴线:一条是中华路南唐轴线,一条是御道街明代轴线,还有一条是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民国轴线。在这三条轴线周边散布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保存较好的城南地区以明清历史遗存为主,城北地区以民国历史遗存为主,形成了以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为主的丰富文化层次,“凝聚了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精华,展现了南京古城近两千年来的六朝余韵、唐宋留影、明清遗风和近代欧美文化的东渐育化”。
(三)城市空间意象要素呈片段化、碎片化
城市意象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南京城市的空间意象要素却呈现出片段化和碎片化的特点,要素之间缺少一定的结构性和关联性。南京城市空间意象要素众多,像一串散落的珍珠,缺少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线。如明代的南京帝王陵墓布局与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与详细的规划,钟山之阳(紫金山南麓)为皇家陵园,钟山之阴(紫金山北麓)为开国功臣的陵墓区域,此外南郊的聚宝山区域也是明初功臣的重要墓葬区域,这些对于研究明初墓葬制度乃至明文化有着重要的实证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带来的蚕食与破坏,使原本联系紧密、布局完整的意象要素被划分成一个一个呈碎片状的孤立元素。
四、结语
南京城历史悠久,古都空间结构保存完整,城市意象特征显著,南京的城市意象是城市文脉的积淀与延续,是城市特有的“文化身份、文化生命与文化认同”,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集体记忆。一座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座城市的文脉,而城市文脉的重要物质载体则是蕴含在这座城市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失去,那么必然会逐渐淹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现代化城市的急剧扩展和老城区更新改造的大规模进行保持南京古都的传统风貌,维护城市意象特征的连续性,充分保护与挖掘自身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具有高辨识性的特色城市,是南京城市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