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政治效能感实证研究
——基于CGSS2010数据分析①
2017-01-13杨荣军
杨荣军
(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51)
女性政治效能感实证研究
——基于CGSS2010数据分析①
杨荣军
(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51)
对全国样本的研究发现,女性内在及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显著低于男性,年龄与政治效能感成反比,收入和文化程度与政治效能感成正比,党员和团员政治效能感高于群众,社会上层的政治效能感高于社会底层,时事政治关注、基层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应采取提升女性综合素质、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和政治回应等措施,提升女性政治效能感。
女性;政治效能感;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政治效能感(politicalefficacy)是指一个人认为自身的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它是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强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通常把政治效能感分为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拥有影响政治体系的资源和能力的认知;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是个体对于政治体系对自身的政治诉求给予回应的认知。目前,国内关于政治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刚起步,主要从总体上研究政治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但细分群体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侧重于大学生和农民两个群体,还没有专门研究女性政治效能感的文献。研究女性政治效能感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思路,将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尝试。
范柏乃、徐巍(2014)的研究发现,男性内在政治效能感高于女性,男女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差异不显著。大陆和海外的研究发现,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背景因素和政党认同、政治信任、政治认知等主观政治心理会对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数据库,其调查采取多阶分层抽样,共抽取100个县级单位加5大都市,480个村/居委会,12000名个人,样本量11783个。其中女性6106人,男性5677人,范围覆盖大陆各个省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本文涉及的6106名女性样本基本情况如下:平均年龄46.78岁,其中,30岁以下1018人、占16.7%,30—40岁1253人、占20.5%,40—50岁1441人、占23.6%,50-60岁1161人、占19%,60岁以上1233人、占20.2%;从政治面貌来看,党员409人、占6.7%,团员304人、占5%,群众5381人、占88.3%。从教育程度来看,没有受过教育人数1144人、占比18.7%,小学1404人、占比23%,初中1681人、占比27.5%,高中1041人、占比17.1%,大专以上831人、占比13.6%。从样本总体来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CGSS2010对政治态度的测量题目较多,本文选取其中的三个子题目构成政治效能感问卷,它与学界公认的美国全国选举研究中心设计的政治效能感问卷几乎完全一致,这组标准化问卷包括3个题目:(1)像我们这样的人,对政府的决定没有任何影响;(2)政府官员不太在乎像我这样的人在想些什么;(3)政府的工作太复杂,像我这样的人很难明白。题目中,(1)、(2)属于外在政治效能感,(3)是内在政治效能感。答案选项分“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值按5、4、3、2、1赋值。由于采用的5点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选项之间具有顺序性、等距性,可以将其视作连续变量,(1)、(2)加总可以得到外在政治效能感分数,三个选项加总,得到的总分即为一个人的政治效能感,分数越高,表明政治效能感越高。数据处理,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
三、女性政治效能感的基本特征
从内在政治效能感来分析,对于“政府的工作太复杂,像我这样的人很难明白”这一问题,选择“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67.3%,选择“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的仅占20.2%,表明多数女性对自身政治参与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参与政治,内在政治效能感较低。(见表1)
表1 政府的工作太复杂,像我这样的人很难明白
从外在政治效能感来看,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对政府的决定没有任何影响”这一问题,选择“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61.9%,“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的仅占19.6%,表明多数女性认为自己难以接近和影响政府决策,外在政治效能感较低。(见表2)
表2 像我们这样的人,对政府的决定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政府官员不太在乎像我这样的人在想些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61.3%,“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的仅占18.9%,表明多数女性认为政府决策听取意见建议不够、不关心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外在政治效能感较低。(见表3)
通过对政治效能感的赋值和加总,分别得到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和效能感(总分)分值。对其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组间差异的程度和大小。以男性为参照,对男女政治效能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性无论在在政治效能感总分、还是外在政治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方面,均低于男性,这种差距在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三者t检验的P值均为0.000)。这一结果与既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符合现实政治生活中女性参与政治的愿望和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现状。(见表4)
表4 男女政治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四、女性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分析方法
根据既有的研究文献,背景因素和政治社会因素都可能会对女性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年龄、收入、政治面貌、文化程度4个背景因素分析其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选取政治关注、基层政治参与、社会分层3个变量,分析其是否对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
分析影响因素一般采取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线性回归要求因变量必须为连续变量;自变量应为连续变量,如果是分类变量则必须进行虚拟化处理才能纳入回归,但分类变量在回归分析中会产生较大的信息损失,而且如果组间样本差距较大(如党员、团员在社会中占的比例都比较小),分类变量在回归分析中的显著性会受到很大影响。考虑到本文选取的自变量以分类变量居多,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
(二)女性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年龄。将年龄分为30岁以下、31~40、41~50、51~60、61岁以上四个组,考察各年龄组之间的政治效能感差异。结果显示,总体上年龄与女性政治效能感成反比关系,年龄越大,政治效能感越低;但外在政治效能感方面,61岁以上组均值高于41~50、51~60岁两个组,但是这种差距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运用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发现,30岁以下是政治效能感的峰值,该组在内在、外在和效能感总值上均高于其他年龄段;40岁以下政治效能感也较高,在内在政治效能感和效能感总分上均高于51~60岁、61岁以上两个组。这种差距可能与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政治知识和能力较强有关。(见表5)
表5 不同年龄政治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2.文化程度。为集中比较,我们将文化程度划分为小学(含小学在内)以下、初中(含技校)、高中(含中专、职高)、大专以上四个群体。分析发现,文化程度与政治效能感成正比,呈现文化程度越高、政治效能感越强的趋势。从内在政治效能感、政治效能感总分来看,初中大于小学,高中大于初中,大专以上大于高中组;从外在政治效能感来看,大专大于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大于小学,初中与小学、高中与初中的差异不显著。较高的文化程度能提升个体对政治体系的理解,提升与政府机构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在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方面的差距都比较明显。(见表6)
表6 不同文化程度政治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3.收入水平。选取“去年总收入”这一指标来衡量女性收入水平,并将收入划分为1万元以下、1~2万元、2~3万元、3万元以上四组。分析发现,女性收入与内在政治效能感、政治效能感总分大体上正相关。内在政治效能感方面,3万元以上组大于其他3组,1~2万元组和2~3万元组均大于1万元以下组;政治效能感总分上,3万元以上组大于1万元以下和1~2万元组,1~2万元组和2~3万元组均大于1万元以下组。收入对外在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大,只有3万元以上组大于1万元以下组,其他组差距不显著。女性收入越高,内在政治效能感越强,可能与较高收入群体综合能力较强、与政府打交道的经验比较丰富,对自身了解和参与政治的能力比较自信;收入对外在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大,说明并非经济地位越高,获得政治体系的回应就越多。(见表7)
表7 不同收入水平政治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4.政治面貌。政治面貌对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组间差距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运用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党员和团员在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效能感三方面均高于群众,但党员和团员之间差距不显著。党员、团员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群众,这可能是因为党员、团员参与政治活动较多,这些经历既能培养内部能力自信,也有更多渠道和几率获得政治体系的回应。党员和团员之间差距不明显,可能主要与年龄有关,年龄与效能感成反比,团员年龄总体低于党员,因此年龄因素抵消了二者在政治效能上的差距。女性党员外在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效能感总分低于团员,说明党员在先进性发挥、思想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见表8)
5.社会分层。孟天广(2008)研究认为,各阶层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有明显的区别,本文考察主观社会分层是否对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选取“您认为自己目前在哪个等级上”作为社会分层标准,“10”分代表受访者认为自己处于最顶层,“1”分代表自己处于最底层。为集中数据,将阶层合并为上层(包含分层中的10、9、8层,下同),中间层(7、6、5、4)、下层(3、2)、最底层(1)四个阶层。分析发现,社会阶层之间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差异。在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总体效能感上,社会上层、中间层均高于最底层、下层,但是下层和最底层、上层和中间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社会下层和底层由于经济和社会资源占有上的劣势,会转化成政治心理和政治能力上的消极、怀疑态度;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人们的政治效能感会升高。社会上层在政治效能感方面与中间层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说明在当前的政治体制下,国家自主性较强,注重平衡各阶层的政治诉求,社会上层获得的经济和社会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见表9)
表8 不同政治面貌政治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表9 不同阶层政治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6.时事政治关注。选取两个问题来衡量时事政治关注度,分别是“近一年来阅读有关时事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的频率如何”,“近一年来与他人议论有关时事的话题的频率如何”,按“从不”到“总是”分5个等级分别赋值1—5分,两项加总即为时事政治关注得分,并将得分划分为低关注(2—4分)、一般关注(5—7分)、高关注(8—10分)三组。分析发现,时事关注对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二者成正相关,在政治效能感三个指标上,越关注时事政治的人政治效能感越高,“一般关注”组的效能感大于“低度关注”组、“高度关注”组效能感大于“一般关注”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关心时事政治是政治参与的前奏和准备,经常关注时事的人对自身的政治能力充满自信,也相信政治体系会对自身的政治诉求做出回应。(见表10)
表10 不同时事政治关注水平政治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7.基层政治参与。在当前体制下,参与社区事务是最重要的政治参与之一,本文选取“在过去一年中,您是否向所在村委会、居委会、业委会提建议或意见”这一问题来衡量基层政治参与情况,选项分“是”和“否”两项。分析发现,基层政治参与经历是影响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参与基层政治的群组,其政治效能感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没有参与的群组。说明参与基层政治和社区事务,尤其是志愿型、主动型政治参与,能显著提高女性的政治效能。(见表11)
表11 基层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五、提高女性政治效能感的思路和建议
政治效能感由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构成,应全面提高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加强其参与政治的能力建设,从而提升其内部效能感;同时,政治体系应加强对女性政治诉求的回应和沟通,以提升其外在政治效能感。
(一)全面提高女性经济社会地位
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分层等与女性政治效能感显著相关,保证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和公平享有资源,是提高女性政治效能感的基本途径。应采用法律、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减少和消除各领域的性别歧视,提升女性在经济、社会、教育层级中的地位。
1.充分保障妇女经济权益。保障女性平等就业和平等获得报酬权利。一是完善性别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审判和执法力度,查处、遏制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鼓励公益组织针对性别歧视开展集体诉讼,确保《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女性权益保护的条款得到落实。二是促进女性就业创业,深化女性创业扶持行动,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扩大女性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面。改善妇女就业结构,建立不排斥女性的升职体系,破除阻碍女性晋升的各种“玻璃门、天花板”,改变女性在职业体系中处于低端的状况,提升女性在高级职位中所占比例。在具备条件的行业和岗位实行男女同龄退休。
2.提升女性社会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定专项政策,为女性普遍享有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提供保障,提高女性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这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女性的政治效能感。二是大力补足短板,以贫困地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女性群体为重点,通过政府部分或全部资助等形式,为其参加社会保险提供社保缴费补贴。加强女性扶贫脱贫工作,大幅减少女性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现象,减少贫困群体的规模。完善困难妇女救助,对符合保障救助条件的妇女应保尽保;落实属地化管理,解决流动妇女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使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加强女性政治能力建设
女性政治能力是影响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应采取提升综合素质、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和心理建设等措施,提升女性政治效能。
1.提升女性自身综合素质。收入和教育水平等与政治效能感正相关,教育水平是理解政治体系的基础,也是提升内在政治效能的主要途径。一是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努力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施倾斜性的女童专项扶助政策,制定偏远、贫困地区女童专项教育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女童学习条件,保障所有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出台专项政策,为流动女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二是通过降低税负、设立女性培训提升专项基金等形式,鼓励各类机构开展针对女性的成人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降低女性参加培训的综合成本,持续提升女性整体素质。三是引导女性树立自信、自强的理念,利用教育培训和职业机会充实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2.丰富女性政治实践和经验。政治效能感是政治参与实践和经历在心理上的反应,应扩大女性政治参与,在实践中提升政治信心、加深对政治体系的了解。一是提升女性参政比例。政治赋权理论认为,弱势和边缘群体会因为该群体有成员担任政治要职并在政府中具有影响力,其政治参与水平和政治效能感会上升。因此,要完善现有的女性参政最低比例制度,在各级人大和政协代表、党委和政府机构、基层村居组织中,要逐年提高女性所占最低比例标准,保证女性在政治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让女性认识到她们有同等的能力参与政治。落实关于女干部培养选拔和配备的要求,逐步提高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比例,通过培养、交流等形式,推动女干部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二是吸纳女性参与基层政治。参与社区选举投票、提出意见建议等政治行为,能显著提高政治效能感,应吸纳女性参与业主委员会、社区理事会、协商会等组织,让更多的女性有机会讨论社区事务、参与社区决策和管理。三是提高女性政治参与的质量。降低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的成本,提高女性政治投票的参与比例,在选举投票日,应通过法定假期等形式,保证女性的参与机会。提升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的质量,在各种选举活动中,招募女性志愿者,除女大学生外,要更多面向驻区单位、社区女性居民、家庭妇女、中老年妇女等招募,丰富女性政治实践和经验,从而提升其政治效能感。四是强化政党认同,政治面貌是影响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要提升女性对执政党的认同,鼓励女性向政治组织靠拢,大力吸纳女性加入共青团和党组织,这既能提升执政党的代表性,也能获得更多政治支持资源。
3.提升女性政治心理能力。主观政治能力是影响女性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一是提升政治认知能力,提高政治类媒体对女性的覆盖面,尤其要根据年轻和高知识女性群体接触媒体渠道的改变,提高移动终端媒体中的政治内容。通过组建时事学习QQ群、微信群等方式,培育女性参政积极分子成为管理员,组织引导女性了解和关心政治,传播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培养权利意识、参政意识。二是优化女性参政舆论环境。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对性别平等的监测,禁止在媒体中显性或隐性出现贬抑、否定女性参政能力的歧视现象。加强女性参政能力和成效的正面宣传,展示女性参政的成就、价值和贡献,引导女性克服“女人应该只负责家务”“女人政治见识短””女性在投票上应该听从男性”等男性中心主义的偏见,树立女性政治上也能顶半边天的信念,提高女性参与政治的自信心。
(三)加强对女性诉求的政治回应
政治系统的积极回应是提升女性外在政治效能感的主要途径。
1.畅通政治回应渠道,发挥人大、政协制度和基层自治组织沟通民意、获取政治支持的功能,候选人通过竞争性的差额选举,向女性宣传其政治主张,回应选民期待,将女性主张诉求纳入政治议程并予以落实执行。
2.发挥妇联等女性社团组织的回应沟通作用,利用好其提供信息、政治输入输出和政治社会化等基本功能。一是发挥社团组织政治输入的枢纽功能,聚合女性参政资源和能量,代表女性参与投票、选举和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性别平等的议案、建议和提案,集中反映女性意见和诉求,在政策议程中体现女性声音和意志。二是发挥向下传达沟通的桥梁纽带功能,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向女性群体传达,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支持率,让女性感受到其诉求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
3.加强政治回应的代表性。当前对女性的政治回应过于个体化,基层政府出于维稳考虑,对大量只涉及较小群体的利益诉求如信访等投入精力较多,对通过正常渠道反映的教育、卫生等普遍性的公共服务诉求回应不够,导致很多女性认为政治体系不关心自己的诉求,从而在政治心理上产生挫折感、无力感,容易导致女性的政治冷漠。今后政治回应要更加注重普遍性和代表性,将政策资源优先用于满足多数人的主要诉求,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提升女性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4.增加政治回应的透明度。一是定期公布女性主要诉求、解决情况和公共资源投入情况,并对项目执行成效进行满意度测评。二是对基层单位、部门的重大决策,启动公共投票决策程序,让更多女性意志在决策中得到体现。三是对基层涉及女性切身利益的具体建议、投诉等,应通过有效机制,督促物业管理单位、社区、街道等及时处理、反馈。四是以政务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等为基础,建设高度集成化的处理系统,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全天候收集诉求,限时办结和回复,最大限度提升政治回应的效率。
[1]李蓉蓉.海外政治效能感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 2010(9):46-52.
[2]范柏乃,徐巍.我国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14(11).
[3]周云.关于都市职业女性政治参与意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上海市职业女性的抽样调查[J].理论与改革, 2007(3):70-74.
[4]何昭红,欧海青,梁玉凤.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108-111.
[5]孟天广.社会分层与政治态度层化——改革以来社会变迁的效应(对1990—2001年的分析)[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8(4).
[6]熊光清.中国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五省市的实地调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 (2):140-145.
[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美).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An Empirical Study on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iency of the Female——an Analysis based on Data of CGSS2010
Yang Rongjun
(Party School of Chenghua District Committee of the CPC,Chengdu Sichuan,610051)
A survey on samples country-wide indicates that the inner and external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iency of female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ale,and that ag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such sense while income and level of education i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sense.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Party members and League members have higher sense than the mass and the upper class have higher sense than the lower.Attention on politics of current event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t basic level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ense.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raise the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iency of female includ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female,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female;sense of political efficiency;empirical study
D669.68
A
1008-780X(2016)02-0027-07
2016-03-08
杨荣军(1979-),男,贵州麻江人,政治学硕士,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党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
论文使用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之“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作者感谢此机构及其人员提供数据协助,本论文内容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