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2016-03-16何华征
何华征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何华征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基点。地方高等院校从教学服务型向技术研发与应用型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地方高校在创新发展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在创新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整体谋划中把创新方法和创新理念结合起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院校;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简称《说明》)中指出,新的发展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显著的变化,以新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要有新的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重大工程,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明显短板。[1]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指示,是我国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战略部署,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迎接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的顶层回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中提到:“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建议》不但将“创新发展”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同时也将其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和工作策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大力推进现代化、构建发展新体制、促进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发展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和制度设计,是谋划“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发展规划的内在驱动力。地方高等院校是为更好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服务机构,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重使命。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应该结合行业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创新机制的升级。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牢固把握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谋划和部署科学的创新机制和相关工作。
一、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地方高等院校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转型发展,从应试教育、学术教育向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发展,是当前形势下的重要抉择。走由教学服务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路子,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一)必要性
习近平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形势的发展变化。所谓形,就是事物存在的状态;所谓势,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形势是动态的,蕴含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是事物的前进方向。……,科学判断形势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3]2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跃发展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经济增长潜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地方高等院校分布在全国各地,是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的重要智力资源和创新力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创新发展的动能,而创新发展的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地方高等院校和地方性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攻关能力。
(二)重要性
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事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共同富裕的进度,必须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4]16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发展对于解决区域性短板和特殊困难具有独特的攻坚克难的能力,在加快地方经济融入信息社会、发展特色经济、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紧迫性
21世纪,“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科学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获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5]119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短板,地方高等院校在结合地方实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在精准扶贫、精准减贫、精准发展方面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较少主观臆测,较少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找准问题症结、有的放矢地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而区域性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地方高等院校处于被动办学的状态,未能争取创新创造的主动权,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理念,办学方向脱离实际,办学水平保守落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其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有功能。信息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地方高等院校若错过发展机遇,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正当性。
二、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路径
(一)基本原则
首先,要树立两种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理念,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的哲学思维方式立意,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的角度着手,从创新环境建设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相结合的角度布局,从实现国家宏伟目标和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角度谋划,对国家创新发展的掣肘和短板要有忧患意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要有责任意识。
其次,要明确三个主体。学校转型发展的主体是教师。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要依靠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要依靠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勇气的高素质教师人才。创新发展氛围构建的主体是行政服务部门,学校行政层要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克服官僚气息、怠慢作风、孤傲情绪,切实做好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发展谋篇布局的制度设计,切实做好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服务激励工作。创新发展的服务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素质建设。创新发展不是人的思维领域中发生的变革,而是要变革阻碍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稳定的机制体制,而一旦离开具体的行业、企业、社会人群,创新的真正主体的缺席就会导致创新理念流于形式。
(二)基本路径
1.创新环境。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需要有创新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使创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就需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社会氛围的营造。
首先是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强调“守拙”,并对其赋予高度的哲学关照和人本意蕴。在网络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打破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空间布局,“守拙”意味着丧失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趣味,意味着在国际竞争风云变幻的今天宣布退出竞争,也意味着自甘堕落和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我们确立新的价值观念:创新光荣、守旧可耻。
其次是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新时期我们要创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创新体系。社会氛围建立在价值观之上。创新是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动力,创新人才理所当然应分享创新劳动成果。让创新人才能够过体面的生活,让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的人能够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认识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变革社会的现实力量。创新发展理念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成为突破社会发展瓶颈、克服社会发展短板的实践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挖掘民间智慧,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欲望与创造能力。地方高等院校需要社会、家长、学生、教职员工等的全面参与配合才能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2.创新制度。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大学,需要国家财政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激励机制、服务机制、监管机制是创新发展制度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1)激励机制。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需要一定的因素将其激活。地方高等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制定相应激励制度。坚持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是完全必要的,有精神激励而无物质激励是唯心主义的做法,有物质激励而无精神激励是庸俗唯物主义的做法,两者均不可取。辩证唯物主义既要强调人的精神境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重视人的生活资料和物质基础,两者不可偏废。“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41具体激励机制的确立还应结合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
(2)服务机制。院校行政部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部门,地方高等院校行政部门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滋生官僚主义作风,将服务部门变成为“衙门”,这也是高校“去行政化”所指向的弊病。国家弘扬创新发展理念,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人才与知识储备的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服务创新人才工作生活需要,为技术创新和科学发展做好后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将创新能力培育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新动能。地方高等院校要将此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而不能“搞运动”、流于形式。邓小平同志甚至说,“科研工作能不能搞起来,归根到底是领导班子问题,不把领导班子弄好,谁来执行政策?……,不能叫科研人员去搞后勤,整天东跑西跑。”[6]33
(3)监管机制。地方高等院校在意识形态上需要与党和国家保持完全一致,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上需要与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保持高度融洽,因此,适当的监管机制在创新发展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邓小平同志说,“有群众监督比没有群众监督要好一些,会谨慎一些。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提出很多好的意见”。[7]271它确保创新发展的目的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确保创新发展的成果体现时代需要、国家需要和区域发展需要。
3.创新方法。创新发展的微观方法受到行业领域和专业特色的制约,地方高等院校的决策部门切不可外行指导内行,不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指导学校转型发展中的具体进程。《建议》指出,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不强”,地方高等院校的创新发展尤其存在诸多不足。从宏观上看,创新方法主要有协同创新、引领创新、反刍式创新。
(1)协同创新。《建议》指出,创新发展要做到释放新需要、创造性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此,要打破行业壁垒、地域保护的陈旧见解,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5]123集成各方优势,发展高精尖技术和地方特色科技产品。地方高等院校可以依据地方项目需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创新工程。
(2)引领创新。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121《建议》指出:“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但核心技术和高端科技的原始创新层次较低,创新关注面狭窄。引领创新是要使创新从跟踪创新转向先发创新,以便在品牌、标准等方面获得决胜优势。地方高等院校尤其应在特色科技产品供给上起到引领作用,以获得先发优势。
(3)反刍式创新。“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5]403科技发展和制度文明进步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加强对外合作,有利于节约资源与成本,为跨越式发展争取时间。但是,在跨国合作中应主要体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理念。照搬照抄和低水平引进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和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尤其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生产流程、制造工艺、管理方法等,促进反刍式创新能力发展。
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认识上的误区
地方高校在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追求“大型化、综合性、高水平”等不切实际的冒进做法,体现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和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因势利导促进创新发展。为此,要防止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的滋生。其一是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建设。大而全的低水平规模扩张是当前地方高校发展的主要误识。一些地方高校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内涵建设,在研发能力建设上长期滞后,却在综合性大学建设上煞费苦心,走上畸形发展的斜路。其二是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顾此失彼。地方高等院校一般而言不具有广泛而长期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实力,但基础研究对于任何院校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应用研究固然是地方高校结合地方事务的重要着力点,但完全忽视基础研究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会使高等教育沦陷为纯粹的职业培训,完全背离全面教育的宏旨。其三是在教书育人和创新驱动的关系中患得患失。地方高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是高校主动承担历史使命的表现。在人格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方面不可偏废。高等院校既要教书育人,又要从事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都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其四是难以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地方高校走应用型发展道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高校实际,是完全可取的。但是,在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倘若这个关系处理不好,要么使地方高校丧失创新活力和动力,要么使其变成庸俗低级竞争的竞技场,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习近平曾经借用马克思的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4]235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要防范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着力于研究教育发展规律、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社会发发展规律,精准改革,获取时代发展红利,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取得先入优势。
四、结语
《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习近平同志在《说明》中亦指出,我们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夯实发展基础”,打破重大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窘境,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建设在国际上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地方高等院校要“在认清形势中统一思想,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切实增强时不再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3]26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动承担建设地方经济和发展地方特色科技产业的重任,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贵州日报,2015-11-4(1).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贵州日报,2015-11-4(1).
[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m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He Huazheng
(Zunyi Normal College School of Marxism,ZunyiGuizhou,563002)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critical concept and found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It is the epochal choic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ave their orientation shifted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to application development.Correct valu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nnovative atmosphere created,and innovative methods and concept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system designing and comprehensive plann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development strate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G649.21
A
1008-780X(2016)02-0049-05
2015-12-08
何华征(1977-),湖南新化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