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镇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2017-01-13田刚薛洪霞石钰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清镇文化产业文化

田刚薛洪霞石钰

(中共清镇市委党校,贵州清镇551400)

清镇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田刚薛洪霞石钰

(中共清镇市委党校,贵州清镇551400)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清镇市作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途径之一。清镇市在民族特色、饮食、艺术等领域有一定优势和基础,但还存在系统规划、产业结构、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规划布局、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发展;清镇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的目标要求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走向历史的前台,而且还越来越进入国家政策的中心,文化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

清镇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活力不强,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挑战与机遇,亟需趁势而上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升级,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打造清镇发展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一、清镇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清镇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单位共541家(其中个体户488个),主要涉及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从目前发展现状看:一是文化产业行业初具雏型。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出版物销售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行业。二是民营资本不断进入文化产业。全市文化产业基本上以民营文化企业及个体经营为主,初具规模企业印刷厂1家,其他印刷业7家;初具规模歌舞娱乐5家,其他22家;初具规模电子游艺3家,其他38家;网吧连锁企业1家,直营17家,单体9家。三是新兴文化产业初现。全市新兴文化产业依托数字化电视改造,完成了数字电视改造达20000多户,并向乡镇扩展。四是新建数字电影院金枫影城和星空时光影城各1家,拥有数字电影屏6张。五是市新华书店图书销售产值突破2000万元。

从统计数据上看,清镇市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种类较多,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率。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好的民族、美食、艺术等文化无法形成产业和产品推向市场,严重制约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方面。清镇民族文化、民族活动、民族风情种类多,精彩纷呈,形式独特。但对民族文化挖掘、打造没有形成规模,打造品牌非常困难。比如,苗绣等手工制品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进行销售,更没形成产业。

饮食文化产业方面。清镇市特色名吃、小吃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卫城八大碗、卫城辣子鸡、热汤丝娃娃、刘姨妈黄粑,卫城辣子鸡获贵阳市特色旅游商品称号,刘姨妈黄粑为清镇市地理标志性产品。清镇市的饮食文化有一定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只能满足中低消费群众需求。饮食服务地点不集中,零星分散。基础环境较差,条件堪忧。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水平还无法满足高端消费群体需求。

艺术文化产业方面。清镇市艺术文化产业包含主要项目有:文学、诗歌、戏剧小品、摄影、书画、音乐、根雕、盆景、奇石、瓜灯制作、碑刻制作。从目前情况看,有的有阵地、有市场,但未形成规模,如艺术家们开办的书法、美术,音乐培训班;有的能够形成产业,但是没有场地,如清镇市奇石博物馆,收藏奇石、古生物化石、玉雕、玉器、瓷器、书画、珠宝、翡翠等2.8万余件,价值10多亿元,并于2013年在深圳文博会上进行了项目建设签约,但拖延至今仍未开工建设。又如,清镇市新华书店配送中心,时长五六年了,到目前也未得以落实。

二、清镇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文化产业发展的系统规划

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应从战略的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清镇市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工作比较滞后,文化产业发展没有指导性政策文件,缺乏中长期发展系统规划,导致发展缺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

(二)文化产业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总量偏小(见表1)。从横向看,在贵阳市10个县(市、区)中,2013年清镇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排名倒数第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名倒数第一,收入排名倒数第二。但从业的单位数、个体户数特别是个体户数在10个县(市、区)中并不少。因此,可以看出,清镇市的文化产业单位产出值较低,形不成集群优势,导致总量偏低。从纵向看,按照同步小康的考核指标,文化产业所占GDP的百分比为4%,根据2012年文化产业统计监测,清镇市文化产业约6000多万,仅占GDP的0.46%,离目标值4%还差3.54个百分点。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31亿,占GTP比值为1.32%,占比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要完成4%的考核目标,形式严峻,不容乐观。二是行业结构不合理。清镇市广电、出版(印刷、销售)等核心产业所占市场份额偏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品牌没有形成。清镇市目前虽有文化经营单位541家,但国有文化企业寥寥无几,多是经营性文化个体单位。各类印刷企业有8家,但年销售收入上1000万的仅1家;歌舞娱乐行业经营下滑,多是歌舞厅、小型游戏机室、家电(指电视机、影音等文化类)、文具零售等,因此经济总量不大。没有文化主题公园的支撑,文化类大型项目难以落实。

表1 2013年贵阳市各县(市、区)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三)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财政对文化经费投入太低。文化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目标值为2.5%,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对文化的投入仅0.5%,尚欠2个百分点。支出金额应为3750万元,目前仅为750万元。市里原来安排的每年100万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但实际没有用好、用足。二是社会资金的投入渠道不畅。主要是国家政策规定的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且这一规定没有得到落实。

(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消费水平偏低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清镇市无体育馆、文化广场、少年宫等文艺人才培养基地,由于文化阵地的不建全,无法提供居民应有的消费空间。组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难于选择场地,要么租用红枫湖度假村、旅游学校体育馆场地,要么在政府门前的广场,活动开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对政府作息时间有影响。目前9个乡镇中有四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中心是独立使用的,五个乡镇未独立使用,村级也约有50%的村无文化场所,设施大部分乡村都是以图书为主。二是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从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来看,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及服务消费增长缓慢。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目标值为8.3%,完成了目标值8%。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清镇市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居民消费比值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一是高精专人才缺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二是文化、文艺体育等专业人才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行政工作事务中,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长处。三是由于全市众多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引进高端人才较为困难,难以实现关键性的突破,未来长远发展受限。四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企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稀缺。

(六)宣传力度弱,品牌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清镇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的被边缘化,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起贵阳市内及省内其它地区,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也存在一些区域品牌,但因包装不力、宣传不足,未能进一步建立和推广出清镇品牌形象。

三、加快推进清镇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集群式发展

文化产业要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做好规划布局是前提和关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3]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所谓文化产业集群,是指由众多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创意人才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4]文化产业由于其所依托的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地理空间发展上日益呈现出集聚特征,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因此,结合清镇实际,以生态文明为统领,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一核两带三群”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1.打造文化产业核心区

以“绿谷”为中心,依托时光贵州、清明上河图、龙凤古镇建设,以老城区、职教城、金清线沿线打造文化产业核心区,功能布局为全市旅游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地产、高档酒店、文化产品展示、销售服务。

2.打造两条旅游文化产业带(如图1所示)

以东风湖为中心,暗流镇—新店镇—流长乡为一线,打造喀斯特山水文化产业带,依托峡谷风光、东风湖、索风湖、温泉、溶洞等,打造贵州重要的北上水上旅游线——千里乌江第一湾,开发从东风湖经八仙洞、化屋基苗寨等景区到织金洞的水上旅游线路。人文历史文化产业带,以卫城古镇、犁倭玉冠山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和佛道文化产业带,探索开通卫城古镇至犁倭的水上旅游线路。形成犁倭至流长和卫城至新店旅游线路,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线路和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即各有特色又相互交溶的旅游格局,增加旅游文化的厚重感,使游客流连忘返深醉其中。

图1 旅游文化产业带

3.打造三个文化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麦格—王庄—流长—犁倭民族文化产业集群,以民族服饰、饰品,民族乐器,民族歌舞,民族祭祀,民族节庆为重点,挖掘民族特色,传承和壮大民族文化产业。

二是以城区为中心为打造“一点三线”饮食集群。一点,即以清镇市中心为一个点,主要服务于市中心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三线”,主要以从贵阳进入清镇一线,清镇市东大门,依托黔城天街打造清镇美食城。出清镇往毕节、经开区、新店一线,打造美丽乡村农家店,主推卫城家常菜、八大碗、卫城辣子鸡、老瓦羊肉、什锦火锅等餐桌菜肴。出清镇往观山湖区一线布局美食商品一条街,展销刘姨妈黄粑、卫城辣子鸡、沙鹅豆腐、养心酸菜、打鼓天锅酒、卫城八大碗旅游商品等。充分发挥交通廊道效应,分级设置餐饮设施;餐饮业要向多样化、体系化、品牌化发展。

三是在“两馆”、职教城、清镇市一中国际学校一带布局艺术文化产业集群,打造艺术长廊,将出版、印刷、音响制品、书法、绘画、乐器、古玩、花卉根雕等集聚艺术品交易市场,并拓展开办相应培训班,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

(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结构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是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将刺绣等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出来,提升和拓展其独特价值和市场化能力。二是调控清镇市经济发展方向,注重新兴文化产业类项目发展。以“时光贵州”为载体,培育、推介“高原明珠·滨湖新城”品牌为重点,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性、融合性和支撑性,吸纳贵州知名的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元素,突出重点推进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产品、演艺产品、专题展会、高端论坛等为主要载体,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多元发展和总体提升。以相关龙头企业、核心基地为载体,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以推进。发展壮大传统型歌舞娱乐、游艺动漫、互联网经营等文化产业载体。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品牌创新。三是创新生态文化品牌,范围广、内容多、投入大,不能急功近利、四处开花,要选择已初具规模或具有潜力的企业、基地、场所、产品,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全力打造。第一类是着力完善提升“十个生态文化品牌”:“府上良品”有机蔬菜、山韵有机农庄、时光贵州古镇、虎山彝寨美丽乡村、诚信清镇文化建设、全国生态乡镇红枫湖镇、朱家河湿地公园等,花舞红枫园区、职教园区生态文化校园、东山巢凤寺。第二类是创建创新“十个生态文化品牌”:琊珑精致生态文化农业园区、温氏生态产业创业园区、三联乳品文化园区、水上运动基地、东门河沿岸生态景观、暗流河生态风景、索风湖大峡谷生态区、中山公园生态文化展示区(青龙山)、百花生态新城生态文化社区、清镇一中生态文化校园。第三类是以乡镇、社区、管委会为单位力推打造1—3个生态文化品牌,努力打造极具清镇特色的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公共生态文化、生态艺术文化等品牌。通过生态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提升清镇的文化竞争力和生态城市品位。四是与科技、新媒体结合起来实现科技、媒体与文化产业的有机对接,做到满足需求、有的放矢务求实效,通过科技创新使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5]五是搭建完整系统的文化资源资本评估、交易租赁等平台,促进文化产业成果运用。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民众更加方便、快捷地消费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了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体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引导民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有效增加,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文化产业要在创新中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文化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规模小、难评估的特点,单个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难以承担评估投资对象的高昂成本,使得资本难以投向最有价值的企业或项目。[6]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要提供充足并可持续的金融支持。[7]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以优惠的配套政策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外资投入文化产业,继续完善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银行信贷、民营资本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一是在政策制定方面,适时制定关于促进清镇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资金扶持政策,立足实际,根据财政增长比例适时调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协同科技、旅游、会展等专项资金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保持增长,用于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建立财政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投资担保公司可凭借其专业化优势,降低文化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投融资成本。四是鼓励和支持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或风险投资,广开投资渠道。另外,金融市场是连接投资者与筹资者的主要渠道。[8]要创新金融市场,确保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平台、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平台实现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大突破,规划并逐步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并大力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性产业,人才的竞争和储备显得尤为重要。[9]在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制度机制。一是积极营造人尽其用环境,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并扶持文化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文化产业专家人才队伍。做好文化产业人才长远与近期培训规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一批既熟悉文化自身特点又了解市场,懂得管理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选拔、聘用、激励机制。建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和文化人才网络化管理,建立健全人才评估和激励机制。三是加大引进特殊人才的力度,特别是领军人才和海外人才,采取具体项目、具体人才灵活的引进方式,以有利于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四是要以“四个一批”人才培养为抓手,对内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总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五)加大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获得政府、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支持和联动推进,因此,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各方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至关重要。一是做好前期的宣传引导,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分配。二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政务网站,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范围,及时发布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和信息。加强与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省市电视台等媒体的沟通与协调,突出抓好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题材的策划宣传,找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中的亮点和重点,加强策划,及时组织宣传报道。三是利用特殊时间节点开展文化产业发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26”知识产权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各种宣传日,采取多种形式,向市民广泛宣传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四是举办文化赛事和文化活动,并长久化。如举办“清镇之夏艺术节”“清镇市瓜灯艺术节”等,并采用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使之长办长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2]范玉刚.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4-01-08(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4]程霞珍.文化产业集群的两种发展模式及其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67-68.

[5]杨翊恺,程萍.科技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11-01-10(7).

[6]侯英.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3):81.

[7]贾旭东.文化产业金融政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1.

[8]梁少群.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104.

[9]陈宪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6):52.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Qingzhen

Tian Gang Xue Hongxia Shi Yu
(Party School of Qingzhen Committee of the CPC,Qingzhen Guizhou,551400)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considered as a“sunrise industry”and“gold industry”,is emphasized at all levels.Qingzhen,a city located in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area,should develop such indust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in-win situation both to economy growth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Certain advantages and foundations exist concerning ethnic elements,food and art,but there are still issues in such fields as systematic planning,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unding.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the improvement of planning,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etc.

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Qingzhen

G127

A

1008-780X(2016)02-0021-06

2016-04-05

本文系2014—2015年度贵阳市党校系统社科课题“贵阳市文化产业模块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田刚(1977-),男,行政学研究生,中共清镇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行政法学、生态建设。薛洪霞(1983-),女,哲学硕士研究生,中共清镇市委党校科研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石钰(1986-),女,哲学硕士研究生,中共清镇市委党校信息科负责人,讲师。研究方向:文化。

猜你喜欢

清镇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丁俞钶??《田园乐》
钱子忆??《包》
孔恩宇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