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科学报国是最大的荣耀
2017-01-13□文宗
□ 文 宗
施一公:科学报国是最大的荣耀
□ 文 宗
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获得一系列国际奖项,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
2008年2月,他放弃了在国外的高薪与荣誉,全职回到祖国,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与巨大震动。“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科学家理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施一公如是说。2016年12月,施一公出任我国首家民办高等研究院——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致力于基础科研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清华才子在美登峰
1967年5月,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在父亲的影响下,施一公自小对数学和物理兴趣浓厚。1985年,他在全国高中数学和物理竞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因此获得保送资格,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
在清华念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年年年级第一。198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还获得数学系学士学位。在清华园,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牛”。
1990年初,施一公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他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2003年,由于探究“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蛋白SMAC,对破解致癌原因这一生命科学之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
此时,施一公在普林斯顿的执教前景也一片光明:2001年,他获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2003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4年后,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终身讲席教授。为了留住施一公,普林斯顿大学给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实验室面积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40多位正教授中最大的,科研基金也是系里最高的。
终身教授毅然回国
“施一公要回来啦!”从2006年起,清华大学就流传着这样的“爆炸性消息”。
那时的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如日中天:除学校给予他稳定的资金支持外,他申请了11次美国国家基金,10次中标……他在美国的生活也很优越:学校资助他购买了500平方米的独栋花园别墅,同是清华毕业的妻子在国际制药大公司工作,一对龙凤胎儿女享受着快乐的美式幼儿园教育……
2007年4月,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正式开张,他的归来终于“板上钉钉”。2008年,施一公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施一公却谢绝了这份邀请,并于当年2月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全职回到祖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当时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大力报道,称他归国的意义不亚于当年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归。众多国外媒体也不吝笔墨,《纽约时报》甚至用“震惊”一词形容他的回国。
“作出回国的决定,只用了一个晚上。”施一公说。2006年5月,他回国参加4年一次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年会。其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希找到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当晚,施一公在电话里得到了远隔重洋的妻子的支持。第二天,他告诉陈希:“我考虑好了,愿意全职回清华工作。”
“当时很多人认为我疯了,包括一些亲戚和朋友。”施一公回忆说。当时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罗伯特·奥斯汀对他说:“给我一些时间,我去说服我们的校长雪莉·蒂尔曼,我让校长给你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一定要留在普林斯顿。”然而,施一公毅然选择回到了祖国。他说:“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
施一公的归国举动也迅速在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中引起轰动,引发了“施一公效应”——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工作。“施一公这种大师级的人物能够放弃美国优厚的科研环境,回国创业,可谓海外华人的典范。”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这样评价。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回到清华的这些年,施一公的工作状态可以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几乎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如果不这样,对不起回国后注视我的眼睛。”他说。
超常付出,换来喜人成果。几年来,他在细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组装及调控等三个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其研究成果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被美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4年3月,凭借“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施一公荣获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爱明诺夫奖,这是该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第一次颁给中国科学家。2015年9月,他又在《科学》杂志上连发两篇文章,解析了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此前,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其他机制的两次结构解析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此有国际同行表示,施一公的此次成果也达到了“诺奖级”水平。
施一公说:“在结构生物学这个领域,我的课题组已经处在国际前沿。但我更愿意看到国内各个学科全面开花,都尽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毕竟,科技的进步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在主持清华生命科学院工作期间,施一公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他在从全球招揽优秀人才的同时,还把教师的学术评价和国际接轨:考虑到科研工作有周期,5年进行一次学术考评;为了更中立、客观,请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来当评委;考评通不过的教师将被淘汰。更加合理的评价、竞争机制,使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打造顶尖学术队伍
施一公有中科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三个院士头衔,但他最看重的还是“清华大学教授”这个称谓。他曾不止一次说过:“我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在施一公看来,教学与科研两者密不可分,都是围绕人才培养。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研究技能和方法,进而成为未来的科学领袖,把科研的“接力棒”传承下去。从2007年在国内招收第一批研究生起,施一公就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他们做实验。他每天和学生在实验室里泡三四个小时,一起讨论方法、设计方案。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2015年9月,施一公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对此,他表示自己每年在清华大约有100节课,这是雷打不动的,即使做副校长也不会减少一节课。教学和科研都绝对不会丢掉,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2016年12月,施一公出任我国首家民办高等研究院——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这是我国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西湖高等研究院的成立预示着,目前国内首所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支点,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就此正式诞生。
施一公曾说过:“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本。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来说,基础研究相当于地基;如果没有厚实的地基,是盖不出高楼大厦的;即使勉强盖起来了,也一定是海市蜃楼。”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研究则是最好的方式。“从事基础研究需要接触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运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科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最能培养年轻人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此次出任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坦言:“基础科研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需要一代代人携手完成。”
回首回国的这些年,施一公说,每一天都是充实和兴奋交加,每一天都有新的进展,“我希望通过推动对科技和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来带动整个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在中国涌现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产生出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