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农(YN)系列甘蔗育种材料的选育

2017-01-13王继华曹干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中国糖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宿根华南高糖

王继华,曹干(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粤农(YN)系列甘蔗育种材料的选育

王继华,曹干*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甘蔗研究室50多年选育出华南56-12、华南56-21、粤农73-204等重要的甘蔗亲本,以此为亲本先后育出多个甘蔗品种。

甘蔗;育种材料;粤农系列;华南系列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甘蔗研究室在甘蔗选育种上有50多年的历史,选育出“华南”“粤农”系列甘蔗育种材料,以“YN”为本所选育材料的代号。选育的YN系列甘蔗品种适应性好,基于AFLP分子标记分析,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个材料中达到0.3061[1]。上世纪50年代选育出的甘蔗品种华南56-12、华南56-21、粤农73-204至今仍为重要的甘蔗杂交亲本。自“六五”以来,国内多个育种机构以这些材料组配杂交组合,先后育出多个甘蔗品种,其中育成的YN系列甘蔗品种有粤农81-762、粤农81-342、粤农89-759,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多年来该作物研究所甘蔗研究室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甘蔗选育种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七五”期间国家攻关课题“早熟、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选育”、“八五”期间的“甘蔗优质丰产抗逆性强新品种选育”和“甘蔗亲本创新和育种新技术研究”、“九五”期间的“甘蔗优良种质材料的创制”。本文对3个具有代表性的杂交亲本和育成后代进行总结。

1 华南系列

1.1 华南56-12

华南56-12采用台糖108作早熟高糖亲本与台糖134杂交育成,祖代为POJ2725×台糖46和Co290× POJ2878。该品种极为早熟高糖、高产,是为选育高糖早熟的甘蔗杂交亲本,大茎,生长势好,萌芽快,萌芽率高,分蘖性强,根群发达,宿根性较好,易开花,脱叶,抗黑穗病,中期生长快,后期缓慢,植株高大。含糖量比台湾134高15%~20%。但是容易受到蓟马和螟虫危害,枯心率高,易感染赤斑病,容易空心。干旱条件下生长慢,早收尾。在诱导开花方面,通过泡水处理均可较大幅度提高抽穗率,和其它亲本比较,华南56-12抽穗率的提高幅度最小[2]。以此为亲本选育出如下等甘蔗品种。

1.1.1 黔糖三号(果蔗)黔糖三号(果蔗)是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华南56-12×Co419为杂交组合,历时26年选育成功的优良果蔗品种。199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12月获贵州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2月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该品种具有出苗率高,分蘖力强,宿根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适合在贵州海拔800m以下低热河谷区种植。比本地当家果蔗罗汉蔗增产65.51%(44.9t/hm2)[4]。

1.1.2 桂糖7号桂糖7号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于1969年在华南56-12×CP49-50有性杂交组合中选育出来,在百色蔗区通过连续6年的种植,该品种表现高产、早熟、高糖,宿根性较好,萌芽好,早生快长,大茎抗倒伏,成茎率高,产量比较稳定,适应性广[5]。

1.1.3 桂糖15号桂糖15号原名桂糖84-332,是广西甘蔗研究所采用华南56-12×内江59-782杂交组合所选育,列为“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6]。属于中茎,中熟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萌芽率较高,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强,适应性较广,抗黑穗病,分蘖中等,糖分在中后期较高,但成熟期略低于桂糖11号。该品种1993年8月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定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广东、云南、江西等省蔗区推广。1996年在广西蔗区的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公顷。主要缺点是在桂南沿海蔗区容易孕穗开花[7]。

1.1.4 粤糖83-271粤糖83-271是广州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以华南56-12为父本,CP72-1210为母本杂交选育。属于中大茎,宿根性好,蔗株生长直立,容易削叶,萌芽好,分蘖较多,全生育期生长旺盛。11月份其亩(667m2)产量7234.8kg,蔗糖分13.38%,亩含糖量为1056.5kg,比粤糖63-237分别增产14.0%,糖分高0.94个百分点,增糖20.5%。在种植中轻度感染嵌纹病和梢腐病,适宜于水田和水肥条件较好的旱坡地种植[8]。

1.2 华南56-21

华南56-21是台糖108与台糖134杂交的后代,继承父本早熟高糖的优良性状,具有中熟,高糖,生势强,萌芽率高、快。耐旱,耐瘦,抗风,宿根性一般的特点。属于中大茎,植株高大,生长势好,易开花,抗黑穗病。分蘖较少,前、中后期生长快,难剥叶,难开花,产量一般,比台湾134减产8%~15%,但蔗糖分高,含糖量高12%~28%。以此为亲本选育出如等下甘蔗品种。

1.2.1 粤糖79-177粤糖79-177是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湛江甘蔗试验站用华南56-21与崖城73-226杂交选育而成的。1990年通过国家鉴定为中早熟高产高糖甘蔗良种,通过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成果鉴定[9]。具有早熟,糖分高,高产稳定,有效茎条数多,生长快,植株高,粗生,抗风力强,有萌芽好,分蘖力强,前、中期生长旺盛,宿根好的优点。产蔗量和含糖量均极显著高于粤糖63-237和桂糖11号,具有对环境普遍适应性和稳定性。有效茎数、茎长与蔗产量关系最大[10]。在广东、广西等蔗区大量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1万hm2)。粤糖79-177是首个含有大茎野生种血缘种质的栽培品种,对我国大陆蔗区开发大茎野生种种质用于杂交育种有重大价值[11]。

1.2.2 粤农75-191粤农75-191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杂交选育的,采用华南56-21与崖城62-40杂交经轮回杂交获得,1987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属中熟偏早品种,高糖,高产稳产,工艺性状好,较耐旱、耐寒,抗风,分蘖率较高,有效茎较多,宿根性好,中大茎种,萌芽率一般,前期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中后期生长较快,适合在霜冻不严重的蔗区,具有中上肥力的田地种植,深受广大蔗农及糖厂欢迎[12]。粤农75-191比台糖134增产16.2%~27.6%,增糖38.4%~46.9%,宿根增产14.1%~46.1%。1983年比粤糖63-237增产7.63%~15.6%,增糖14.09%~22.9%。

2 粤农系列:粤农73-204

粤农73-204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粤糖57-423为母本、CP49-50为父本杂交筛选的优良育种亲本材料。具有大茎,高产,抗逆性强的农艺性状,特别是在海南甘蔗育种场易开花,而且花粉量大,活力强,易于杂交,既可做父本也可做母本使用,是我国大陆甘蔗杂交育种中自主创新的高频应用亲本[13]。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大陆通过审(鉴)定的47个自育品种中,粤农73-204的亲本使用频率达到4次[14]。粤农73-204在杂交利用中作为杂交母本应用较多,表现出很强的遗传传递能力,保持母本的习性70.5%,后代性状表现优异,选育出10多个优良甘蔗品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最早从70年代末开始根据粤农73-204的亲系血缘和性状表现对其加以利用[15]。

2.1 粤糖00-236

粤糖00-236是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以粤农73-204为母本、CP72-1210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蔗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特早熟高糖、高产稳产,属于中大茎,萌芽好,出苗快而齐,出苗率和分蘖率高,不易风折和倒伏,抗黑穗病、高抗嵌纹病,宿根性好。平均蔗茎产量比新台糖10号增产23.1%,10月份甘蔗蔗糖分14.41%~14.80%,12月底蔗糖分为18.27%,10—1月平均蔗糖分16.63%,比新台糖10号高1.77个百分点。2005年12月通过了由湛江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的技术鉴定[16-18]。

2.2 粤糖93-159

粤糖93-159是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以粤农73-204为母本、CP72-1210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甘蔗新品种,于2002年通过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丰产高糖、特早熟、中大茎、分蘖力强、生长快、有效茎数多,蔗茎均匀,宿根性强,抗病性强等优良农艺性状。在蔗区粤糖93-159表现出优良的综合性状,其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19]。由于表现优良,粤糖93-159也作为甘蔗育种的杂交亲本,以其作为父本和粤糖92-1287杂交选育出甘蔗新品种粤糖03-393[20]。

2.3 粤农89-759

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室以粤农73-204和崖城71-374杂交选育而成,在1999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属于中大茎种。在1997和1998年的国家甘蔗品种(特高糖组)区域试验中蔗糖分15.63%,比对照ROC10高0.93个百分点,比当地对照高1.9个百分点;亩含糖量为850.7kg,比对照高7.11%和9.99%,蔗产量与两对照种持平。1998年在广东平均亩蔗产量4848.7kg,比对照增产19.03%,蔗糖分15.81%,比对照高2.46个百分点,亩含糖量766.4kg,比对照增糖38.26%。适应水旱地、坝地、沙地种植,尤其是中等以上有水灌溉的土地,可作为10—11月开榨选用品种[21]。

2.4福农95-1702

系福建农林大学利用CP72-1210为母本,粤农73-204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甘蔗新品种。该品种早熟,在仙游地区2月下种,11月进入工艺成熟期,比闽糖70-611早熟25d左右。中至中大茎,蔗茎均匀,茎粗2.7~3.0cm,幼苗较粗壮,分蘖力较强,成茎率高,亩有效茎5000条左右,耐寒,宿根性好。植株直立,高大,株高2.5~3.5m,中后期生长快。11月蔗糖分平均达13.0%以上,榨期蔗糖分平均15.8%,比对照高1.46个百分点,高峰期达17.0%,经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抗黑穗病和花叶病,抗旱能力强[22]。

2.5 粤糖91-1102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从粤农73-204×粤糖84-3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的糖能两用型甘蔗新品种。具有中熟高糖高产,萌芽快而整齐、萌芽率高,早生快发,宿根性好,抗黑穗病和中抗嵌纹病等特点,适宜广东、广西及福建中等以上肥力的旱坡地或水旱田种植。甘蔗蔗糖分平均14.53%,与新台糖10号相当。抗黑穗病,中抗花叶病,抗旱性好,前期生长较快,老叶较易脱壳[23]。

3 结束语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华南”和“粤农”系列甘蔗育种材料作为杂交亲本选育出众多的甘蔗新品种,并衍生出粤糖93-159等一系列生产上大量种植的甘蔗新品种。粤农73-204已经是我国目前甘蔗育种利用的重要亲本之一[24]。目前对这些材料遗传基础的研究并不多,加强开展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十分必要,可为更好利用这些材料打下基础。

致谢:感谢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黄忠兴副研究员在资料收集方面的大力支持。

[1]劳方业,刘睿,何慧怡,等.广东甘蔗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8,17(1):43-48.

[2]胡后祥,周峰,吴其卫,等.泡水处理对甘蔗抽穗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6838-16839.

[3]雷朝云,周朝久,王代谷,等.黔糖3号(果)甘蔗的选育[J].热带农业科学,2000(4):29-33.

[4]雷朝云,周朝久.黔糖三号的优势与推广应用前景浅析[J].耕作与栽培,2001(5):44-45.

[5]梁冠陵,邓大祥,何月屏.桂糖7号在桂西蔗区栽培的体会[J].广西农业科学,1979(10):19-20.

[6]韦文科.桂糖15号被列为“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J].广西甘蔗,1996(4):16.

[7]韦文科.广西近年自育和引进甘蔗新品种(系)简介[J].农家之友,1998(3):16.

[8]江永.甘蔗新品种粤糖83-271的选育与评价[J].甘蔗糖业,1993(6):3-6.

[9]冯奕玺.粤糖79-177种性及高产高糖栽培技术[J].广西热作科技,1994(3):30-32

[10]刘福业.高产高糖早中熟新品种粤糖79-177种性分析[J].甘蔗糖业,1994(2):1-6.

[11]张允演.大茎野生种后代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J].甘蔗(福建),1996,3(1):14-18.

[12]邓树波,曾洁芳.甘蔗新品种粤农75-191的育成及其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1988(1):15-18.

[13]曹干,黄忠兴,王继华,等.粤农73-204在甘蔗育种上的利用[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9):4-8.

[14]邓海华,张琼.我国大陆近年育成甘蔗品种的亲本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7-10.

[15]陈大钊.甘蔗实生苗宿根再选初探[J].广西蔗糖,1998(4):19-20.

[16]张允演,刘福业,杨俊贤,等.特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粤糖00-236的选育[J].中国糖料,2007,29(1):5-7.

[17]黄秀丽,韦娴宴,黄保慧,等.甘蔗新品种对比试验初报[J].广西农学报,2007,22(5):10-13.

[18]冯奕玺,黎德勉.甘蔗新品种粤糖2000-236生产试验总结[J].广西蔗糖,2007(2):15-17.

[19]甘作伟.7个甘蔗新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5):517-519.

[20]李奇伟,刘福业,陈月桂,等.甘蔗新品种粤糖03-393(粤糖60号)的选育与种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401-407. [21]何红,刘海斌,闭少玲,等.甘蔗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初报[J].中国糖料,2000,22(3):12-17.

[22]潘世明,林一心,李瑞美,等.国家甘蔗品种第四轮区试漳州蔗区2004年新植试验小结[J].福建甘蔗,2005(1):1-6.

[23]沈万宽,邓海华,陈仲华.糖能两用型甘蔗新品种粤糖91-1102的选育[J].作物杂志,2007(4):75-77.

[24]林一心,施纯伙,潘世明.三十年来甘蔗有性杂交的亲本选配回顾[J].福建农业学报,1995(4):5-9.

Breeding of YueNong Series Sugarcane Pre-breeding M aterials

WANG Ji-hua,CAO Gan*
(Institute of Crop Research,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garcane parents,such as HuaNan 56-12,HuaNan 56-21,YueNong 73-204 bred by sugarcane laboratory(Institute of Crop Research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or 50 years,thesematerials as paren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bred some sugarcane varieties.

sugarcane;breedingmaterials;YueNong series;HuaNan series

S566.103

A

1007-2624(2017)04-0040-03

10.13570/j.cnki.scc.2017.04.015

2017-03-29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20210097);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2014J220007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出国人才项目(201601)。

王继华(1979-),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蔗遗传育种,电话:020-87541262,E-mail:wang994326@163.com

曹干(1959-),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蔗遗传育种,电话:020-87541262,E-mail:caogan@tom.com

猜你喜欢

宿根华南高糖
KIF11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调控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丹酚酸B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自噬及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
探析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管理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甘蔗宿根性研究进展
宿根花卉在城市道路上的营造与维护
华南风采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