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药物注射引起的并发症4例临床分析
2017-01-13沙立家雷爱军杨占泉
韩 驰,沙立家,雷爱军,杨占泉
(长春市长庚耳鼻喉医院,吉林 长春130051)
*通讯作者
鼻腔药物注射引起的并发症4例临床分析
韩 驰,沙立家,雷爱军,杨占泉*
(长春市长庚耳鼻喉医院,吉林 长春130051)
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共收治4例由于鼻腔内药物注射引起下鼻甲黏膜坏死萎缩,鼻中隔软骨膜炎,软骨液化、脓肿和穿孔等并发症。为汲取教训,引起广大医务人员警训,特报道如下。
1 病例摘要
例1 刘某、女,29岁,因右侧鼻塞干燥伴前额痛半月,于2015年1月5日来我院以“鼻中隔弯曲、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入院。患者自诉半年前因上述症状曾在农村某卫生院行双侧鼻腔前部药物注射治疗两次,其后1个月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加重。查体:外鼻无畸形,鼻内镜检查:左侧下甲前 1/2黏膜糜烂萎缩,表面少许结痂,后1/2肥大阻塞后鼻孔,右下甲与中隔骨嵴粘连,中隔前中部可见1.0 cm×0.6 cm椭圆形穿孔。入院次日全麻下行鼻内镜中隔骨嵴凿除,粘连分离,左下甲部分切除,并取切除的下鼻甲黏膜夹层法修补中隔穿孔,创面用止血海绵、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术后10天取出碘仿,穿孔愈合良好,观察3个月,修补成功,双侧鼻腔黏膜和通气恢复正常。
例2 李某,男,65岁,因双侧鼻塞一月余,逐渐加重伴头胀痛和嗅觉减退1周,于2015年3月2日来我院以“鼻中隔脓肿,慢性肥厚性鼻炎”收入院。患者自诉半年前行双侧鼻腔前部药物注射治疗“鼻炎”。查体:鼻樑前下部塌陷,鼻尖部触痛明显,鼻内镜检查:中隔前1/3膨隆,黏膜暗红色,触之软,未见分泌物溢出,双下甲黏膜前中部黏膜糜烂萎缩,后端呈增生样改变。CT示:鼻中隔前段呈椭圆形等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清晰,中隔软骨显示不清。入院次日全麻鼻内镜下取左侧中隔常规切口,黏软骨膜下分离,见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溢出,约3.0 ml。软骨前2/3缺如,后1/3软骨呈灰白色,薄厚不一,呈虫食状,与软骨相对应处的黏膜组织肥厚,部分呈肉芽样改变,将病变的软骨组织切除并送病理(报告为炎性肉芽组织)。鼻腔顶部色泽正常的软骨尽量给予保留,以防鼻樑塌陷畸形。术腔内碘伏、双氧水、盐水、庆大霉素反复冲洗。双下甲后端增生肥厚黏膜予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鼻腔碘仿纱条填塞48小时后取出,其后每周2次换药治愈出院。出院后3个月内镜复查:鼻腔、下甲及中隔恢复良好。
例3 张某,男,28岁,入院前3个月曾在当地个人诊所行鼻腔药物注射治疗“鼻炎”,但治疗后1个月,鼻塞、头痛,鼻腔干燥,嗅觉减退症状加重,于2014年6月20日来我院以“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收住院。检查:外鼻正常,鼻背压痛,鼻内镜下见中隔前1/3膨隆,黏膜肥厚呈暗红色,后端见骨嵴压迫下甲,双下甲黏膜表面少许结痂,后端黏膜增生肥厚阻塞后鼻孔。入院后次日行全麻鼻内镜下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黏软骨膜下分离时有2-3 ml粘脓液流出,软骨前1/2缺如,局部黏膜肥厚,少许肉芽组织增生,考虑局部软骨组织坏死液化所致,将周边色泽不正常的软骨及肉芽组织一并刮除,用碘伏、双氧水、盐水加庆大霉素反复冲洗术腔,将后端嵴突凿除,双侧下甲后端肥厚的黏膜组织采取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鼻腔膨胀止血海绵填塞48小时后取出,经多次换药见中隔黏膜色泽恢复正常。复查,鼻腔通气恢复良好。
例4 宋某,女,42岁,病人4个月前曾在当地个人诊所行鼻腔前部药物注射(具体药物不详)治疗“过敏性鼻炎”。约2个月后出现双鼻塞伴头痛,鼻腔干燥和少许黄涕,于2014年3月4日以“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收入院。查体:鼻樑略向左偏斜,鼻内镜见:中隔前1/2黏膜肥厚,暗红色,触之软,中隔呈“S”形偏曲,双下甲前1/2明显缩小,后1/2黏膜肥厚增生阻塞后鼻孔。入院第2天,全麻下行鼻中隔弯曲矫正术,双下甲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取中隔左侧常规黏软骨膜切口,在黏软骨膜下分离时,有约1.5 ml左右稀薄淡黄色液体流出,充分吸引后见软骨菲薄,部分缺如,不连续,以前中部为著,将不完整的软骨取出,保留上方软骨约0.5 cm,将弯曲部分的软骨及筛骨垂直板取出,术腔用碘伏、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黏膜切口缝合,鼻腔膨胀止血海绵填塞48小时后取出,经术后多次换药内镜检查见:中隔正直,黏膜及鼻腔通气功能恢复正常。
2 讨论
2.1 本文报告4例,由于鼻腔药物注射治疗鼻炎等疾病,引起鼻腔黏膜糜烂、坏死萎缩、鼻中隔软骨炎、软骨液化、脓肿和穿孔病例,均发生在个体诊所,推测施治医生无专业知识和资历,分析其发生原因可能由于经济利益驱动所致。类似现象全国各地基层卫生医院和个体诊所,不仅因缺少专业医生更无监管措施,故一旦发生将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并易引发医疗纠纷。
2.2 本组病例一致反映当治疗出现不良后果后,去当地县、市级多家耳鼻喉科就诊多数医院拒绝治疗,并强调:“谁做的去找谁”,这样不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还会使病情迁延加重最后导致鼻腔生理功能障碍,或鼻面部畸形。据此本文作者倡导各级医生应以病人利益为重,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不做与自己医疗专业无关的治疗,遇到本文报告的类似病人,不要推诿、积极予以治疗,一定会受到社会及病人好评。
2.3 鼻腔注射药物,部位和方法
鼻腔药物注射主要用于治疗小血管瘤和各种鼻炎。常用药物有鱼肝油酸钠,强的松龙,曲安奈德,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偶有一些中药制剂。最常注射部位为下鼻甲,鼻底及前部中隔粘膜下,以小号针头多点注射为宜。如果选择错误药物或注射剂量集中一点过多,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继发感染。选择注射药物部位及深度不准确也易发生软骨膜炎,软骨炎,导致软骨液化、坏死和脓肿形成。最终发生中隔穿孔。药物注射引起的鼻腔粘膜广泛糜烂坏死,不仅严重影响鼻腔生理功能,还可造成医源性空鼻综合征,而引发医疗纠纷。另有文献报告下鼻甲注射大分子混悬液诱发视网膜动脉痉挛、栓塞,导致失明的报告[1]。
2.4 治疗经验
2.4.1 术中清创,将坏死的软骨粘膜结痂及肉芽组织彻底清除,局部用碘伏浸泡3分钟之后,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充分冲洗,中隔顶部的软骨尽量保留>0.5 cm,以防出现鞍鼻。
2.4.2 术后换药至关重要,鼻腔填塞物48h取出后,鼻腔内给予黏膜营养剂,如金因肽、鼻朗、口服维生素C、B等,术后第5天开始换药,之后每隔三日清理一次鼻腔,过勤清理不利于鼻腔黏膜的恢复。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鼻腔雾化吸入每日2次,起到鼻腔局部消炎,减轻黏膜水肿;局部湿化减少结痂形成,利于黏膜纤毛功能恢复。
2.4.3 出院后定期随访,不间断的有效鼻腔换药,使鼻腔黏膜的生理功能早日恢复正常。门诊观察如发现中隔有对称性污秽结痂形成疑有发生穿孔可能,需告知患者到有修补穿孔技术条件的专科医院会诊,可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
[1]卜国铉,主编.耳鼻喉科全书鼻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3-174.
1007-4287(2017)08-1384-02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