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2017-01-13李娟
李娟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李娟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 - 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20 mg/m2,qd,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次用药时间必须超过1 h,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地西他滨治疗后,完全缓解5例(27.78%),部分缓解5例(27.78%),无缓解8例(44.44%),治疗总有效率为55.56%。其中共有16例患者发生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89%;有7例患者发生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38.89%;无1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结论: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可能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应做好不良反应支持治疗。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地西他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会导致患者出现骨痛,发热,消化性溃疡,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1]。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 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8例,探讨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 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8例,全部患者的病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3.6±4.5)岁。
1.2 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地西他滨(吉林美伦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25863)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20 mg/m2,qd,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次用药时间必须超过1 h,1个治疗周期为5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研究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采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以完全缓解率加部分缓解率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判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急性或亚急性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采用地西他滨治疗后,本研究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27.78%),部分缓解5例(27.78%),无缓解8例(44.44%),治疗总有效率为55.56%。
2.2 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中共有16例患者发生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89%;同时有7例患者发生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38.89%;无1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
3 讨论
DNA甲基化属于真核细胞正常的修饰方式,其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属于表观遗传修饰,其参与到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对肿瘤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DNA异常甲基化分为两类,一类为高甲基化,另一类为低甲基化,高甲基化表示在人体内的正常细胞中,DNA不会出现甲基化的位点发生了甲基化[3];而低甲基化是指在正常组织细胞中应发生甲基化的位点去甲基化,不论是高甲基化,还是低甲基化,均参与了肿瘤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对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低甲基化可使机体内的基因组自身的不稳定性得以增强[5]。大量学者通过对人类机体出现的肿瘤进行研究发现,机体内出现的肿瘤细胞,其基因组基本都发生了低甲基化[6]。当低甲基化在机体内普遍存在时,将可能导致机体内的染色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降低机体内染色质的凝聚程度,使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得以增加,从而促使肿瘤形成[7]。机体内的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通常情况下,其所表现出的状态为非甲基化,但是当甲基化发生时,将会使得基因转录沉寂得以发生,从而抑制某些重要基因的表达,比如抑癌基因,DNA修复基因等,进而引发机体正常细胞的生长受到影响,使正常细胞的分化调控失去平衡,导致DNA受到的损伤无法进行快速修复,引发肿瘤疾病的出现[8]。在很多的肿瘤中,通常是全广泛低甲基化基础上局部区域的高甲基化。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细胞遗传异常引发信号转导通路改变而丧失细胞正常新陈代谢的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10]。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由最初的形态学了解,不断发展为如今的细胞遗传学认知,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研究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1]。同时有资料显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复杂异常变化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高,但却未能对其出现的机制进行了解和掌握[12]。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复杂异常变化的出现由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导致,但却不能解释是何种原因增加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13]。但通过不断开展的研究,大量学者发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确实存在抑癌基因CpG岛的高甲基化改变。因此,对机体内的高甲基水平进行纠正,可能是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进行有效治疗的措施。因此有学者开展研究地西他滨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地西他滨具有有效的去甲基化作用,其发挥去甲基化作用的机制在于能够对机体内的DNA甲基转移酶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使机体内基因组中的局部高甲基化CpG岛实现去甲基化,对抑癌基因起到有效的活化作用,同时地西他滨所引发的去甲基化作用,不会对机体内低甲基化状态的其他基因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不会对基因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14]。有学者通过开展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在有地西他滨介导的DNA去甲基化激活基因的过程中,还涉及到染色体的重塑[15]。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滨进行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5.56%,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共有16例患者发生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89%;同时有7例患者发生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38.89%;无1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提示地西他滨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却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做好不良反应支持治疗工作。同时也需要继续对地西他滨的用法用量等开展研究,从而确定最佳的用药方式和剂量,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可能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应做好不良反应支持治疗。
[1] 朱轶男,杨雪飞,汪德珍,等.HAG/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比较[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3):698-701.
[2] 薄利魁.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151-155.
[3] 高硕,徐学静,张葵,等.染色质重塑因子BRG1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3):930-933.
[4] 牟冠男,徐雯.调节性T细胞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3,36(2):106-111.
[5] 马亮,姜永玮,王少婷,等.高通量测序在FLT3-ITD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2):381-387.
[6] 高然,张蕊,于锦香,等.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老年性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6):515-517.
[7] 吴海艳,张彦,刘丽,等.去甲氧柔红霉素与预激方案联合治疗首发性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7148-7149.
[8] 沈树红.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3):165-171.
[9] 陆英,刘相富,刘玲玲,等.塞来昔布减低HL-60和HL-60A细胞活力、诱导凋亡及抑制自噬[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7,33(1):18-25.
[10] 赵松颖,柳嘉,刘键,等.CD87检测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6067-6068.
[11] 张灵秀,王治香,阴常欣,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EZH2表达及其与髓外浸润关系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0):1598-1601.
[12] 杨杨,任建新,卢振霞,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LT3-ITD融合基因突变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2):2144-2146.
[13] 章梁君,蒋能刚,周娟,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DNMT3A突变的免疫表型特征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4,32(8):572-575.
[14] 王颖超,朱桂英,刘满菊,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表达及其预后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5):304-307.
[15] 李亚茹,任翠爱,侯丽雪,等.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8):1132-1134.
本文编辑:鲁守琴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Decitabine in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Li Juan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Anyang city, Henan Anyang 455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decit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ethods:18 cases of patients which diagnosed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ere chosen from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January 2016.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ecitabine, 20 mg/m2, qd, the time of intravenous drip was not less than 1 hou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patient was observed. 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the decitabine, 5 cases of patient were complete remission (27.78%) , 5 cases of patient were partial remission (27.78%), 8 cases of patient were no relief (44.44%) , the total effciency of treatment was 55.56%. 16 cases of patient occurred Ⅳ hematologic adverse reaction, the incidence rate was 88.89%, 7 cases of patient occurred Ⅲ~Ⅳ infection, the incidence rate was 38.89%. There was no patient with liver function damage. Conclusion:For the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signifcant with the treatment of decitabine, but may cause many adverse reactions, so the support treat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made in the clinical applieatio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Decitabine; Clinical Effcacy; Adverse Reactions
R733.7
A
10.3969/j.issn.2096-3327.2017.07.017
2017 - 04 - 26
李娟,女,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血液病。Email:26441646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