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017-01-13冯碧华
冯碧华
(作者单位:广元广播电视大学)
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冯碧华
审美是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形式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从我国文学的传承层面来看,古代、现代和当代各有不同的文学体裁,而不同时代的作家也有其独立的作品审美特征。鉴于此,本文选择古诗、散文、长篇小说等文学体裁,讨论了它们不同的独立审美特征。
文学作品 审美特征 古诗 长篇小说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审美特征不仅代表了作品的艺术成就,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有些文学作品的意境审美充满了苍劲与悲怆,从语句中能够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之中,感受刀光剑影的无情;而又有些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情景错综复杂的交织,给人以幽怨缠绵的忧伤之情。这些,恰恰是很多优秀文学作品集人、景、情融于一体的和谐统一。因此,将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体裁作品审美的综合分析,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找到作家寄情于文的情怀,对推动关于文学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选择古诗、散文、长篇小说等文学体裁,讨论了它们不同的独立审美特征。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立审美特征
诗歌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随着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它对后世很多文学体裁的形成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词牌、骈文、八股文等等。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极具抽象化,但类别较为单一,不外乎写人、写景和写事。但古代诗歌中也有审美特征较为突出的类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边塞诗。边塞诗起源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至唐代进入鼎盛时期,不仅创作了大量作品,更涌现了很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骆宾王、杨炯、陆游以及高适和岑参等等。以高适的边塞诗为例,它的独立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了三个层面。
(一)雄浑悲壮的审美特征
以《燕歌行》为例。这首诗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共28句,主要描写了战争的过程,其雄浑悲壮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了场面的宏大、战场的惨烈以及悲剧性的结局等层面。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在诗的表现手法上,不管是反映客观世界或抒发主观感受,他不大用隐晦曲折的,而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燕歌行》直抒胸臆,但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而是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的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和雄浑悲壮的气势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在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量。在这首诗中,高适不大注重对景物或场景,作客观具体的描绘,而接触的景物或场景染上作者某种主观感情的色彩很浓。这种意境,王国维曾称之为“有我之境”。这在高适抒写他壮志难酬的作品中,表现得很突出。他往往捕捉住一些最能放映这种情感的景物或场景,注情于物,大肆渲染。例如,“男儿本自重横行”,突出了“雄浑”的气魄,而“战士军前半死生”则突表现了悲壮的氛围。这种着笔手法不仅使自己沉痛的心情强烈地显现出来,更使诗的意境深远,让读者荡气回肠。
(二)豁达雄迈的审美特征
在高适的边塞诗中,《营州歌》是较为特殊的一首。这首诗从特有的视角对胡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审视,诗句刚健有力,诗风豁达雄迈,赞扬了边塞少年勇武豪放的个性,整首诗充满了豁达雄迈的审美特征。这首诗体现了高适的一种立场,他不像其他诗人那样一味排斥所谓的“胡人”,将他们视作低等民族,而是褒扬了他们的豪气,既表现了高适的边塞情怀,又体现了他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思想。这首诗在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采用白描,笔墨粗放。从诗中可见,高适由于找不到施展自己抱负和才能的时机和场所,心中十分悲伤,所以,在他眼里,营州少年纵马狂奔的呼啸使气氛愈加澎湃,而这正是高适内心的写照:面对困境,他将自己的抱负和才能与诗融合在一起,这与他开阔的胸襟和豪壮的性格相适应。他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练的勾画出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而这正是他豁达个性的体现。
(三)壮丽宏阔的审美特征
高适的边塞诗中不乏壮丽宏阔的作品,并且这一类的诗作往往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塞下曲》是高适最后一次出塞时期的作品,这首诗对荒凉边境、严重边患进行了写实性的描写,同时也分析了造成当局困境的原因,对因统治阶段昏匮无能导致的奸邪得志,贤者沉沦的现状进行了抨击。全诗从写景到议事,从抒情到议论,语言精警深睿,却又质朴平淡,却同样折射出诗人让人为之折服的现实主义情怀。在从军河西的三年里,他看到了残酷的战争,也感受到了边塞的天地之威,而他的所见所闻,都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呈现了壮丽宏阔的艺术风格。“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诗的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这首诗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而壮丽的气势跃然纸上。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其威力可想而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皇帝灭敌的怒威和发布的征讨命令。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正气凛然,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和立功的热望。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以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封赏。因此,他怎不为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所鼓舞?怎不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由此,诗的宏阔意境即显现出来。
二、中国近现代散文的独立审美特征
(一)散文风格的审美特征
近现代是我国文风鼎盛的一个时期,涌现了很多著名作家,如鲁迅、老舍、冰心、梁实秋等等。散文是近现代文学体裁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形式,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近现代散文都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首先,从修辞方法层面来看,近现代散文所用的表现方法中包含了修辞、表达和说明等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会折射出散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价值观,如下表所示。
表1 近现代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
表格可以一直往下延伸,而研究的目的是要清楚分辨出这些词语的归类,这对了解近现代散文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意义。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章中有一句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这样的表述方法在当代散文作品中是很难见到的。
其次,从蕴意层面来看,蕴意是文本的灵魂,更是作者情感与寄托的融合。很多近现代散文所表露出的蕴意通常都代表了作者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这篇叙事散文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文章结合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锋利的笔端揭示了数千年传统观念桎梏下劳动妇女朴实、迷信的思想。从文章中主角“长妈妈”所处的年代来看,1926年时值五四运动后的第7年,以这样的视角探析作为“纯文学”作品中的阿Q形象,我们不得不将其与“社会影射”联系起来。一个世纪以来,:“长妈妈”的形象如同“阿Q”,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体现在散文中由文本所构建的艺术性内涵,更体现在了散文的抒情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
(二) 散文价值观的审美特征
综合来说,“立人”是很多近现代早期散文的核心价值观。如鲁迅散文中表露出来的价值观,与他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鲁迅投身文学事业的动因,是在东京求学时在幻灯片中看到愚昧的中国人被屠戮,感到国人“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愤而弃医从文。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明确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的主张,在早期的散文创作中,“立”更多表现为“破”,即表现为强烈的批判意识,对国民性顽劣的“根”进行了深度地发掘,对“病灶”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和针砭,而这些也都在其他作家的散文作品中反映出来。
笔者认为,散文的“立”是正面建树。很多近现代作家致力于重塑国民新的思想文化人格,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特个性的新一代。用文字来主张为了未来的中国儿童能健全地发展,要敢于“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希望未来的国民能“发其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声,而大其国于天下”、“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要正视现实,敢说、敢作、敢当,有现代的知识和世界的眼光,有美的感情和思想,有健全的心智与体魄。而这正是近现代散文中表现的理想的人性,同时也是近现代散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三、当代长篇小说的独立审美特征
近年来,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现代语言风格的风行,文学形式的多样化,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新文学作品,展现了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独立审美特征,同时也成就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在我国传统文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了全新的语言风格,为作品注入了全新的现代因子,展示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以韩寒的长篇小说为例,其独立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了三个层面。
(一) 小说语言的独立审美特征
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对于社会现状,在韩寒的长篇小说中虽有尖锐的讽刺,也有对社会丑恶现象无情的抨击,但在叙事手法上,他的表达方式却不是盲目的狂躁。他没有愤青式的尖酸刻薄,而往往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口语,简练的语句勾勒出他想要表达的意愿。他的小说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堆砌,而是使用超出常规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来表现,在简单干练的氛围中创造一种幽默感,又在幽默诙谐的氛围中体现深刻的道理。对于事件的叙述,韩寒采用了更多的现代语言,甚至网络语言,通过与传统文学语言鲜明的对比,营造一种浪花叠涌的艺术氛围,其‘陌生化’的修辞表现方式,往往给读者一种清新脱俗的阅读体验。在他的长篇小说里,更是大量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传统的比喻、拟人、夸张、仿词等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现代元素,使其作品新颖化,其叙述多样化,有着紧锣密鼓般的紧凑,又有行云流水般的畅快,由此可见,韩寒小说的审美特征可见一斑。
(二) 小说修辞的独立审美特征
在韩寒的长篇小说中,应用了大量如‘拟人’‘形似’等比喻手法,一段普通的文字,通常在他的笔下会展现的更加生动形象,在对比喻的运用上,韩寒充分发挥了他超常的想象力,以天马行空的手法,完美展现了他所要表达事物的特点,这种修辞风格与很多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喻修辞格贯穿了韩寒小说所有的作品,这种以虚实交替、又宾主分明的创作方法是当代长篇小说中的精髓部分,读者稍微体会,即能理解他文本之外所要表达的含义,而这种超常却又有些天马行空的叙述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又是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立的审美特征,以及表现出了特殊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
四、结语
从我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不同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层面来看,古代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倾向于浪漫主义,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倾向于现实主义,而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则更倾向于抽象主义。而文本作为表现审美特征的主要媒介,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文本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古人善于用字、词来渲染气氛;而当代作家更注重用文本衬托段落,进而用段落衬托整篇作品,由此,则使文本不需要精雕细琢,而更注重其在整篇文学作品中发挥的作用。总而言之,只有从“细”处入手,重视“对比法”对文学作品审美研究的影响,才能真正揭示文学作品的本质,发掘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更多艺术价值。
[1]李新华.感受文学音韵之美——论文学作品的语音审美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
[2]吕逸新.情感与形式熔铸成的经典——《背影》文本形式的审美解读[J].现代语文旬刊,2006(6):80~81.
[3]马大康.审美形式、文学虚构与人的存在[J].文学评论,2012(1):33?41.
[4]张悦.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对学生审美品质的陶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3):42?43.
[5]常海霞.论文学作品的审美思想和励志精神[J].语文建设,2015(36).
(作者单位:广元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