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多样化设计

2017-01-12董爱民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多样化幼儿园

董爱民

【摘 要】设计与投放数学活动材料是幼儿在数学区角开展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引导幼儿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我们必须设计与投放形式多样的活动材料,以便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操作材料,继而获得数学知识。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设计与投放;多样化

所谓数学区角,就是在幼儿活动室内专门开辟一个小小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提供较丰富的数学材料,以供幼儿做数学操作与数学练习之用。该区角具有自主、自由、开放等特点。幼儿可以在此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内容、活动伙伴与活动方式等,并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去操作材料,探索数学问题。这种活动可以大大弥补幼儿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不足。数学区角材料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而设计的物质载体,其特性与活动方式可以对幼儿获得学习经验起到巨大的作用:设计得好的数学区角活动材料,可以迅速激发幼儿的数学活动欲望,能延长幼儿的数学活动时间,能引导幼儿进行独立思考与想象,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性精神。那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我们怎样设计幼儿数学区角材料,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的良好效果呢?

一、材料的选择要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

在此前的区角活动中,很多教师常常把设计制作好的材料成品投放到区角,而后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比如让幼儿在钟面上拨半点、整点,或将时间卡插入钟面上相对应的时间点数下方。如此简单机械的操作,自然无法满足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幼儿往往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

为此,玩“拨针与计时” 游戏时,我将指针、画笔、纸张等材料投放到区角,引导幼儿制作钟面,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钟面来玩此游戏。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要思考下列问题:(1)钟面的形状;(2)钟面上时间数字、时针、分针的排列与间隔位置;(3)时针、分针的长短关系;(4)固定时针与分针的办法;(5)让指针活动起来的办法等。在此操作活动中,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反复观察、思考、学习、尝试、摆弄,最后才能正确拨动钟面与记录时间。在此过程中,幼儿因为既满足了自己强烈的探索欲望,又在探究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克服了困难,获得了经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所以,都非常自主地、专注地、持续地参与该游戏。

为了培养幼儿自主的、持久的数学探究活动兴趣,在开展“按数取物”活动时,我为区角设计与投放了颜色不一的珠子、长短不一的细绳、排序不同的多张数字卡片等,引导幼儿根据卡片上出现的数字,用长短不一的细绳与颜色不同的珠子做一个或者多个漂亮的“手链”。比如卡片上排列的数字顺序是“52314”,幼儿就可以自主选择5颗红色、2颗黄色、3颗绿色、1颗白色、4颗蓝色的珠子串在细绳上;如果卡片上排列的数字顺序是“54232”,幼儿又可以据此串成另外一条珠子颜色组合完全不同的手链。在此活动中,幼儿既收获了自制的美丽手链,又完成了“按数取物”的练习,还锻炼了手眼协调功能,获得的数学经验已远远超出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可见,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以此引发幼儿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持久活动的兴趣。

二、设计具有年龄特征的趣味性活动材料

兴趣是幼儿求知的起点,是幼儿学习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与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内驱动力。实践证明:幼儿操作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趣的操作材料。所以,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材料,以此激发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比如在小班开展“按形状分类”活动时,我在纸盒上贴上形象生动的小狗、小猫、小猪等动物头饰,并在每个动物的头饰上分别画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示。幼儿们在开展分类活动时就好像是在喂小狗、小猫、小猪等动物吃相应图形的饼干一样,不仅兴趣非常浓厚,还由此认识与记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案。在开展“排序游戏”时,我让幼儿按颜色、大小给“球宝宝”排队,幼儿由此感知到同一物体“大”与“小”的概念,还由此识得红黄白绿等不同颜色的概念。在学习 4以内的数时,我为幼儿设计与提供了捡豆豆、采蘑菇、串串香等许多趣味性很强的材料。上述材料易于操作,适合幼儿玩耍,且寓教于乐,所以,幼儿都非常喜欢操作。

再如,在小班分类活动中,我为幼儿们设计与投放“图形宝宝找家”、“小动物找妈妈”等平面或者立体图片材料等;在中班开展“认读 10 以内数字”的活动时,我为幼儿们设计与投放接龙卡片与数字棋材料等;在大班开展“按简单规律排序”活动时,我为幼儿们设计与投放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实物比如积木材料等。这样,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活动中都蕴含着浓郁的数学活动趣味性,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摆弄、交流、展示等,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此外,鉴于搭积木是一项趣味性极强、且对幼儿今后的数学学习成绩有显著正相关性的缘故,我常常引导幼儿们玩“搭积木造大楼”游戏:两个幼儿在一起合作“造大楼”,在搭建过程中思考与探究大楼的楼层数、大楼的空间位置与形状的对称、大楼的不同高度及其测量方法、大楼中积木排列的模式规律等。对于大班的幼儿,我还引导他们使用规定数量的积木拼搭规定的形状,或者拼搭一些复杂的图形等。如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数量、图形组合、图形形状等相关知识,实现了初步的数形对应,并从中得到了乐趣。

三、选择与设计具有多变性的系列活动材料

提供活动材料的形式必须与幼儿数概念形成的下列三个阶段相适应:实物——直观表征、图片——形象表征、符号——抽象表征,以此引导与促进幼儿数概念抽象的进程。比如感知5以内的数,可同时设计与投放实物比如串珠、图片比如卡通青蛙、符号比如“?”

等材料引导幼儿感知。因为上述几组学具,涵盖了实物的直观表征、图片的形象表征与符号的抽象表征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材料,既适合不同认知层次的幼儿,又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趋势:从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对于同一个数学概念属性,我们尽可能为幼儿设计与投放更多的知觉形式的材料来表现。比如,设计与投放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多种三角形图片。幼儿在将之归类时,就会获得最接近三角形本质属性的数学经验。再如,在指导大班幼儿进行“认识单双数”活动时,我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了花生粒、石子、杏核、玉米粒等不同物品。幼儿先用带来的上述物品结合数字宝宝“排排队”,然后每2人一组开展“找朋友”游戏。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对10 以内单双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理解,发现其排列规律为“单双数间隔排列”。然后,我再引导幼儿利用图片玩“单双数连线”,以此巩固幼儿对单双数的认知。

幼儿天性好动好玩,然而手眼协调能力却不强。具体表现为:他们不喜欢操作固定在某处的材料,也不喜欢操作“躺在”桌面上的材料,更不喜欢操作不能移动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操作出的作品稍微动一动就被破坏了,这样就无法向同伴或者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比如我们让幼儿在彩纸版上拼摆房子或者有规律的彩条,幼儿因为拼摆出的作品不能移动而无法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消减了再次拼摆的兴趣。为此,我把操作活动调整为在墙上贴画有门洞、院子、房子、桥梁、树木等背景的图片,引导幼儿按规律张贴,然后按规律绘画装饰贴画。同时,还分别提供下列材料:(1)线绳与彩珠。用以引导幼儿将彩珠串成彩色手链或者彩色项链;(2)在墙上挂上绳子。用以引导幼儿在绳子上挂好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摆制作的彩旗;(3)雪糕棍。用以引导幼儿在雪糕棍上绕上彩色纸条制作成的彩带飘飘的“金箍棒”等。如此,幼儿可以采用坐着或蹲着或走动的姿势在墙上、雪糕棍上、纸条上画绕或者贴或者挂活动材料等,并可以随意移动与展示作品。如此,既满足了他们爱玩爱动的天性,又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还让他们巩固了数学知识。

四、设计具有层进式特点的数学活动材料

开设数学区角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与个体活动空间,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活动精神,使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进度等与每一位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相吻合,让幼儿按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操作速度开展自主性学习。鉴于此,在区角投放材料时,我们必须严格依据预设的活动目标,将所有投放的材料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标准,细化、分解出能与幼儿的数学发展相适应的若干个操作层次。

比如,为了引导小班幼儿感知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我设计与投放了“娃娃的点心”材料。我将材料细化为三个层次依次投放:

第一层次:方形的积木、嘴巴形状分别为方形与圆形的娃娃、若干圆形的瓶盖等;

第二层次:若干方形与圆形的模具以及橡皮泥、嘴巴形状分别为方形与圆形的娃娃;

第三层次:嘴巴形状分别为方形与圆形的娃娃和若干毛根。

第一层次用现成的形状代替方形的糕点、圆形的娃娃,幼儿可以直接操作材料。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动手制作:运用我设计与投放的形状模具拓印出相应的形状,以此感知方形与圆形的不同特征。第三层次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大操作的难度,引导幼儿挑战自我:幼儿需要想一想、折一折,反复探索与尝试才能完成。三个层次的难易程度呈层进式,幼儿根据自己的数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材料建构数学经验。数学能力弱的幼儿在完成第一层次的操作后会产生操作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欲望,通过自主探索或者模仿同伴来挑战下一个任务。能力强的幼儿往往直接操作与探索第三层次的任务。

可见,设计与投放区角活动的材料时,从单一性变为多层次性,可以引导幼儿按自己的能力与意愿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如此,幼儿既满足了兴趣,又张扬了个性,更激发了活动的原动力与释放了数学潜能。

五、设计具有多领域整合特点的数学活动材料

数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的知识系统,其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鉴于此,在设计与投放活动材料时,还要做到有效整合其他领域,变“单领域材料”为”多领域整合材料”。

“娃娃家的餐具”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与有趣。进行“娃娃家的餐具”游戏时,我投放了长短不一的筷子、大小不同的勺子、盘子和碗。活动时,幼儿会把大盘子、大碗、长筷子等大的餐具给爸爸使用,把小碗、小盘子、短筷子留给娃娃用,把中等大小的碗、盘子和中等长度的筷子留给妈妈用。在此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感知了长短与大小的数学概念。有时我还会投放一个方形或者多边形的碗或者盘子,幼儿马上就会识别出这个碗或者盘子与其他的碗或者盘子不同。这样,幼儿又在材料中感知了不同的形状。可见,如此整合设计与投放多领域材料,可以达到数学活动的多个目标,提高活动效果。

“给动物喂食”是经常开展的区角数学游戏活动。我用两个纸巾盒做成这份活动材料:盒子的正面分别画着黄色的小狗与绿色的青蛙,小狗与青蛙的图画占了整个纸巾盒的正面,小狗的嘴是挖空的正方形,青蛙的嘴是挖空的三角形。纸巾盒的旁边放了些黄色的正方形与绿色的三角形。每次活动,幼儿们拿到“给动物喂食”的材料后都非常高兴,嘴里念着“小狗要吃饭喽,青蛙要吃饭喽”。他们拿起黄色的正方形放进小狗的嘴巴,又拿起绿色的小三角形放进青蛙的嘴里。有时材料不小心掉在地下,他们就弯腰拾起,并不时发出笑声。当投完所有的“小食物”后,幼儿们又打开纸巾盒,把“小食物”全部倒出来,进行第二次操作。

在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与投放了幼儿熟悉的卡通形象——小狗与青蛙材料,让幼儿根据不同动物的不同嘴巴形状选择相应的食物喂动物,再加上材料色彩十分鲜艳,幼儿在乐此不疲的操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学会了以形状与颜色为依据来判断事物的特征。

可见,教师在设计与投放材料时,不应该只考虑单纯的数学概念,还必须将材料延伸到美术领域——选择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活动材料,以此刺激幼儿的视觉,让幼儿乐于操作与探索。

总之,设计与投放数学活动材料是幼儿数学区角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设计与投放形式多样的活动材料,以便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操作材料,继而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周思思,活动材料在幼儿园数学区角的选择和设计[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年6月.

[2]江莹,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选择与设计的有效性[J].教师,2013年12月.

猜你喜欢

多样化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