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定律、一条曲线铺就诺奖之路
——记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

2017-01-12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济学学术经济

●本刊编辑部

一个定律、一条曲线铺就诺奖之路
——记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

●本刊编辑部

2006年,73岁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终于得偿所愿,凭借“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将“期待已久”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纳入囊中。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理解。他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通货膨胀、就业、经济增长、储蓄、税收和价格等问题。此外,作为“影响经济学发展进程的最重要人物”之一,费尔普斯在经济学领域的探索具有独特的智慧和思维,能够将微观主体的行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打破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为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埃德蒙·费尔普斯,先后任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从1971年起,他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同时,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任美国经济学协会副会长、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职务,被公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西方经济学就业与增长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本期大家将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位诺奖得主,从他的学术成就走近其“献身经济学的一生”,以此领略这位杰出经济学家经历人生低谷又重攀学术高峰的傲人风采。

成名耶鲁

在美国经济危机处于最严重时期的1933年,埃德蒙·费尔普斯出生于芝加哥,父亲是学经济学出身,母亲则在早期接触过管理学,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们都先后失去了工作。

1951年,费尔普斯考入安默斯特学院开始他的大学生涯。刚进入大学,他便阅读了柏拉图、休谟等哲学家的大量经典著作,对哲学专业充满了兴趣。但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开始慢慢接触经济学,并在之后的学习中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和才能。在当时经济学领域,耶鲁大学的经济学研究声名鹊起,汇聚了一批知名的经济学者在那里做学术研究并教授经济学,除此之外,该校还向优秀的学生提供不菲的奖学金,这一切对费尔普斯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他做出了自己学术生涯最重要的决定之一,选择耶鲁,并且如愿以偿地拜入名师詹姆斯·托宾门下。耶鲁的学习生活让费尔普斯获益良多,除了接受到最系统专业的经济学训练之外,还深受著名经济学者托马斯·斯凯林、阿瑟·奥肯等的影响,这些经济学者对预期的关注和重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费尔普斯顺利获得该校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959年到位于洛杉矶的兰德公司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这家公司被誉为美国智库,拥有惊人的人力资源,许多重量级的经济学家都曾为它工作,然而费尔普斯很快就发现那里的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违他投身学术研究的初衷。于是在耶鲁大学的一个基金会向他提供一个学术职位后,他就毫不犹豫地告别了兰德公司,于1960年重返耶鲁。

回到耶鲁后,费尔普斯的学术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这段时期也成为他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在当时的经济学领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默顿·索洛经过潜心研究,已经提出了著名的平衡增长理论,成为研究经济增长的代表性理论,其所创建的新古典派经济增长模型因此又被称为索洛模型,因其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索洛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沿着索洛开创的研究路径,费尔普斯深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完成了关于国民储蓄“黄金准则”的论文,提出了对经济学进程影响深远的经济增长黄金分割率,即“经济增长黄金定律”。费尔普斯认为,最优的储蓄应该等于资本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比率,同时,储蓄率应该足以维持资本存量,以保证资本存量的收益与经济增长率相等。该论文一经发表,便在经济学领域引发了众多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被评价为“将新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作者费尔普斯也因此一举成名,跻身知名经济学者的行列。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还曾对费尔普斯发出访问邀请,作为对他研究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后来,回忆起最初几年的职业生涯,费尔普斯形容自己就像是“一个不断溢出思想的容器”,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法。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迅速找到自己的研究重点,在经济学领域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于青年时便具有国际声望,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知名经济学家之一。

架起沟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

在耶鲁大学工作5年多之后,1966年,费尔普斯重新出发,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并继续他的经济学研究。在这里,费尔普斯开始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6年的颁奖词中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政府干预能够应对市场缺陷,然而在传统经济学框架内,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这些问题被称为“凯恩斯难题”,例如“为何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依然存在非自愿性失业”。为此,费尔普斯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创立了“微观—宏观”模型,将微观主体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发现了非均衡的存在,即市场主体对工资和价格的错误预期会影响失业率。

将微观个体引入宏观经济学研究,是费尔普斯对经济学研究的一大创见,他的研究推动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费尔普斯也因此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早在安默斯特学院学习经济学时,费尔普斯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巨大鸿沟,并对它们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产生了一定的兴趣。60年代后期的经济学领域,盛行着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提出的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其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用一条曲线来表示,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对适当的通货膨胀的容忍有利于稳定就业。费尔普斯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简单的一次性的提升通货膨胀率并不是降低失业率的绝对代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费尔普斯建立了一系列的模型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在这些模型中,费尔普斯采取了简化经济分析的方法,认为货币和通货膨胀是“中性”的,假定失业率的均衡只与非货币因素有关,与通货膨胀率无关,最后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不会对长期失业率产生影响的结论。除此之外,费尔普斯还从理论上给出了政策建议:今天的低通胀导致对未来低通胀的预期,因此有利于未来的政策制定。

费尔普斯将研究成果集中在《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随时间变动的最优就业》一文中并于次年发表,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完美地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成为他最广为认知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成为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筹码之一。

然而,就在费尔普斯的学术生涯取得重大成果、他的个人名誉蜚声国际的时候,他的婚姻生活却多次亮起红灯并最终陷入泥淖,而平时思维严谨、逻辑清晰的经济学家并不擅长处理这类问题,婚姻生活的破裂让当时的费尔普斯不堪其扰,不仅个人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经济学研究也跌入低谷,甚至一度停滞不前。

1971年秋天,费尔普斯再次变更工作,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任教,在开启学术生涯新阶段的同时,也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在哥伦比亚大学,他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并很快与其走入婚姻殿堂,生活重新安定下来的费尔普斯,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多产时期。

20世纪80年代,费尔普斯把自己认为比较重大的经济学问题累计并留存,出版《政治经济学:入门教材》一书;90年代,他将自己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又著成《宏观经济思想七流派》,均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费尔普斯在刚过60岁生日不久,就撰写了自传,梳理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对于自己的学术成就能够影响别人而感到满足,认为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回报,才是个人成就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也正因为深刻地了解这一点,费尔普斯才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非外界环境影响来选题,例如东欧转型问题、贫困人口问题、失业决定问题等。他始终对这些不可预见的研究课题充满热情。

费尔普斯与中国

对于中国,费尔普斯并不陌生,从2004年开始,他曾多次访华,并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对中国的发展有广泛的了解,给予了中国社会较多关注,有些甚至超越了经济学领域的范畴。例如,2013年秋天在某次公开演讲中,他提到了中国社会的“公务员热”,就坦言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去做公务员属大材小用,是对社会教育成本的一种浪费。

除研究成果之外,费尔普斯对创新的关注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关于创新,熊彼特曾经说过,市场经济的成功,主要并不是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是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则是创新精神的产物。但同时他也指出,创新是科学家和航海家的专利。对此,费尔普斯并不认同,他提出了大众自下而上创新的概念,并在欧洲推广过“草根创新”和“大众创业”的理念,但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当中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时,深得费尔普斯的认同,他认为创新在恢复经济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费尔普斯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重视和大力倡导创新的欣赏,他明确指出:中国的创新发展可能比美国还要快。

2010年,受闽江新华都商学院的邀请,费尔普斯担任该院院长,以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人才为己任。而之所以接受邀请担任该职位,费尔普斯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在商学院里传授创新方面的内容,对于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他可以把创新这块的教学做到极致。而中国经济的规模如此之大,能够看到创新被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兴奋和满足感。

2013年,费尔普斯的著作《大繁荣》的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受到经济学工作者及经济学爱好者的极大欢迎,成为经济学类书籍里又一部难得的畅销之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读者对费尔普斯研究成果及学术影响的认可和欣赏。

早期,费尔普斯的经济学理论较多地被作为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理论对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他研究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已经遇到,例如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和人口增长问题等等。深入了解经济学大师费尔普斯教授的理论和观点,对今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未来发展将会有所裨益。而今,费尔普斯依然在新华都商学院的讲台上传播着国际最前沿的经济学观点,用自己的宏观视野和大师风范影响和感染着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传递着其关于创新的理解。我们似乎能够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创新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常态,而这一天的到来也注定与费尔普斯这位经济学大家的鼓与呼有着重要的关联。■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猜你喜欢

经济学学术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