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7-01-12刘雅男
曾 霞,王 小,刘雅男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
曾 霞,王 小,刘雅男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目的 探讨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166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3例,对照组83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患者除采用常规护理外,还实行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和护理。2组患者疗程均为1周,第8天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所反馈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治疗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明显不如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是进一步分析胃脘疼痛和泛酸嗳气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胃脘胀满及纳呆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能加强医、护、患之间的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开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临床疗效, 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大多是由邪气外感、饮食内伤、情志不畅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胃失所养而引起。本文讨论的胃脘痛是指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此类疾病现代医学的治疗护理手段单一,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果更差。中医辨证施治施护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的临床护理研究也大多是根据其病因病机对其进行辨证施治、施护,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观察重点的不同及辨证分型有所不同,而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笔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首批 13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之“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院的“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将其应用到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过在应用过程中的观察,发现该方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66例,所有病例均来自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脾胃病科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临床症状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胀满,纳呆,泛酸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年龄18~80岁,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肾疾病及妊娠的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83例,男45例,女38例;年龄18~78(36.15±20.75)岁;慢性胃炎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3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6例。治疗组83例,男42例,女41例;年龄19~80(40.28±19.57)岁;慢性胃炎2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4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2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嘱卧床休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肥甘厚腻之品,遵医嘱用药,积极配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根据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1.2.1 方案修订及人员培训 前期组织科内骨干护士在医院总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指导下,学习讨论“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并结合科室实际对“方案”进行修订。然后在科室对护士进行修订后的“方案”系统培训,培训分为理论和中医实践技能两部分。理论培训主要包括胃脘痛的辨证分型及症候要点、胃脘痛常见的症状及辨证施护的要点、中药用药护理、健康宣教内容及护理疗效评价表的填写标准;中医实践技能培训包括中药外敷、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穴位注射、艾灸盒艾灸、热封包等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结束后,分别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确保全体护士掌握“方案”。
1.2.2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 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笔者分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七型,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予以相应的中药汤剂口服,同时进行辨证施护,应用中医护理方案,遵医嘱予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艾灸盒艾灸、热封包、食疗及运动康复等中医特色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
1.2.2.1 中医体质辨证食疗 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个体化教育,和患者进行交流,合理指导饮食。肝胃不和证:进食疏肝理气的食物,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等;肝胃郁热证:进食疏肝清热的食物,食疗方:菊花饮等;脾胃湿热证:进食清热除湿的食物,食疗方:赤豆粥等;脾胃气虚证:进食补中健胃的食物,食疗方:莲子山药粥等;脾胃虚寒证:进食温中健脾的食物,食疗方:桂圆糯米粥等;胃阴不足证:进食健脾和胃的食物,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枸杞薏米粥等;胃络瘀阻证:进食活血祛瘀食物,食疗方:大枣赤豆莲藕粥等。建议患者每周至少食用两次推荐的食疗处方。
1.2.2.2 中医运动康复 患者住院期间,每天由专人教患者八段锦操,待掌握要领后,督促患者每天早晚各练操2次,每次15min。
1.2.2.3 生活起居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感寒邪而加重病情,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八段锦等,做到生活起居有常,睡眠充足。
1.2.2.4 情志调理 祖国医学的“七情致病”理论认为“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脾胃为表里”关系,“肝脾为相乘”关系,故“七情”的异常均可引起胃病,但祖国医学同时也认为可以“以情治病”。指导患者注意陶冶情操,保持情绪稳定。让护士与患者聊天,并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同时建议患者亲友与患者多交流沟通来调整情绪。
1.3 效果评价 对2组患者观察7 天,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所反馈的情况并分析结果。
1.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研究原则》制定[2]。记录主要症状(胃脘痛、痞满),主要体征(剑突下压痛),按照轻、中、重程度分别记分,无症状记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痊愈+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3.2 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标准 患者满意度的评价采用《胃脘痛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中“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依从性分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3级;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3 级。计算方法为患者对护理的评价前两项次数占所有评价次数的百分比。
1.3.3 症状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依据国家局的《胃脘痛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中“护理效果评价”,分为好、较好、一般及差4级,其评价标准分别对应临床疗效标准中的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常见症状辨证施护有效率为“好 + 较好” 的人数占所有评价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患者整体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明显不如对照组(P<0.05),但是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症状护理效果比较 2组患者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胃脘疼痛和泛酸嗳气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胃脘胀满及纳呆症状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临床主要症状护理效果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患者用药4 d时白细胞减少(WBC 2.5×109L-1),考虑为PPI制剂的不良反应,停用后3 d复查白细胞恢复正常;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胃脘痛为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在临床上笔者发现该类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运用西医西药治疗后,内镜检查病变已“痊愈”,但是仍然遗留相当多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所用的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反复探索后制定出来的,方案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施护。辨证施护的关键是要全面地观察患者的症状,分析患者的证,同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将多种治疗护理措施结合在一起对疾病起到治疗的效果的一种方法,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特色治疗,诸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艾灸盒艾灸、热封包、食疗及运动康复等的执行能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相应症状[3],腧穴是脏腑气血的汇聚之处,具有对药物储存和放大作用,当药物通过腧穴吸收时,其作用已不仅仅是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功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激发相互协调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可以取得单纯用药或针灸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4]。穴位注射疗法可在短时期内产生与静脉注射等同或更强的药效,且药效表现出循经性[5]。中医体质辨证衍生出的中医的辨证食疗能较好地运用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的健康教育方法,可以快速控制临床症状,明显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6]。中医的运动康复训练也能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气机,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达到防病治病之效。病愈后患者如能持之而行,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人突然情志变化会使交感神经冲动,可以引起幽门括约肌收缩,胃部会产生反射性痉挛,加上此时局部供血不足,可以使人感到腹部疼痛,并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并伴随胃肠道微循环缺血或者瘀血,致使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最终引起胃病的发生[7],所以有效的情志护理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黄彩芳[8]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是在整体治疗依从性方面治疗组反而没有对照组好,满意度方面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其原因有:现行西医诊疗模式,患者住院就是“挂水、吃药”,故对西医治疗依从性非常好;而对中医特色治疗特别是穴位注射和艾灸患者存在畏惧心理,医护人员对患者健康指导不到位,特别是缺乏对传统中医特色疗法的宣教,导致依从性相对较差,此结果与张萍[9]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综合起来,该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能加强医、护、患之间的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开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临床疗效, 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推广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提高了中医护理质量。目前我科已全面实施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并认为中医护理方案值得在更多病种中推广应用。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研究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8
[3] 杨光宇.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63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2012,10(44):35-36
[4] 毛雪梅,罗文,梁秀芳,等.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15-216
[5] 李莹,徐斌.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70-72
[6] 何爱萍,彭君香,褚华秀.健康教育处方在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1,11(17):85-86
[7] Adamu MA,Weck MN,Gao L,et al.Incidence of chronic atrophyic gastritis:systemitc review and meta analys of followup studies[J].Eur J Epidemiol,2010,7(25):439-448
[8] 黄彩芳.中医综合护理辅助治疗胃院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9):880-881
[9] 张萍.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6,31(4):50-51
10.3969/j.issn.1008-8849.2016.36.038
R473.5
B
1008-8849(2016)36-4091-03
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