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深度决定视觉宽度

2017-01-12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田丕丰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动点评析本题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田丕丰

思维深度决定视觉宽度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田丕丰

(1)求a,b的值;

(2)用x1表示x2;

(3)求证:点M在定直线l上.

这题是我校201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的试题,问第(1)问是对有关基础知识的考查,除个别学生外,都能很快得到正确的结果:a=2,b=1,+y2=1.第(2)问的设计意图是为解答问第(3)问指明思维方向,降低求解难度.考试后统计表明,能解答第(2)问的学生中,大多数都能完成第(3)问的求解.因此,能否解答第(2)问,是能否完整解答此题的关键点.笔者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对第(2)问求解,出现了四种解法,下面辑录的是这几种解法和笔者的一些浅显的思考.

【解法一】(2)(i)若直线斜率存在时,设直线方程y=k(x-1),

将此式子代入①,化简得5(x1+x2)-2x1x2=8,

(ii)若斜率不存在时,x1=x2=1,满足上式.

因此,点M在定直线:x=4上.

【评析1】这一解法注意到决定题中各个动点位置的控制变量是直线PQ的斜率k,利用k找到相关动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在本题的设问方式下,学生容易想到消去实数k找出x1,x2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答第(3)问较为顺利.因此,对本题来说,这一解法的思维虽然浅显,却直观有效.但若本题中没有设置第(2)问,用此法时,因为中间目标的缺失,一般学生的思路是用k表示点M的坐标,这样面对很复杂、烦琐的代数式运算,从而导致解题过程无法推进.

以下各种解法,只给出第(2)问的求解过程,第(3)问的解法与上面大致相同,所以省略.

【解法二】设P(x1,y1),Q(x2,y2),M(x0,y0).若x1≠1,直线PQ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得[(x1-1)2+4y21]x2-8y21x+4y21-4(x1-1)2=0,且x21+4y21=4,所以(5-2x1)x2-8y21x-5x21+8x1=0.由韦达定理得

【评析2】此解法是思考到问题能否获解的关键是设法表示出各个动点的坐标,因而选择动点P的横坐标作为控制变量,直接通过求解方程得到x2与x1的关系,比解法一减少了消参的环节.因此,用此法的学生要比用解法一的学生思维更深一些,而且此法对于在已知曲线联动的两个动点的题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需要提醒的是解题过程中,利用韦达定理可以简化运算.但此法只有学科基础较好、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对相关题型的批量训练才能掌握.

【评析3】此法是利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形式,找到了关联动点相应坐标的线性关系,再用点差法得动点坐标与参数λ的线性关系,这样消参就很顺利.应该说能想到此法的学生,思维层次较高,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较好.而且,此法用于处理过定点的动线段两端点相应坐标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一种行之有效,运算也不烦琐的好方法.

【解法四】由题知,P(x1,y1),Q(x2,y2),T(1,0),由P,Q,T三点共线得:KPT=KQT,所以即y(21x2-1)2=y22(x1-1)2.又有

代入上式得(4-x21)(x2-1)2=(4-x22)(x1-1)2,

即4(x2-1)2-4(x1-1)2=x21(x2-1)2-x22(x1-1)2.

由平方差公式整理得5(x1+x2)-2x1x2=8,所以x2=

【评析4】此解法是从多元方程组中通过消元得到部分未知数之间的关系,是实质是从关联动点的运动与变化中,找到相关变量的不变关系.用此法的学生对二次曲线方程的结构特征有较深的研究,能够洞察方程间各类运算的可能结果,对本题中各个条件的代数表示及应用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思维广度与深度明显高人一等.不过,此法因其独特,言传效果不佳,只适合于一些有学科特质的学生理解与掌握.

【后记】我们知道:运动与变化、控与被控是解析几何中所蕴涵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而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基本的数学工具是方程与不等式,因此,数式运算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解析几何解题能力的基础.上题中几种解法体现,学生解题时的思维深度,决定其解题的视角宽度,也决定了方法的优劣与运算的繁简程度.就教学价值而言,笔者认为前两种解法优于后两种解法.因此,实际教学时,应通过思路分析和解题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前两种方法.解法一因其思维起点低、入口宽,学生易于理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奠基石.虽然在后续的求解过程中,学生可能因思维偏差和运算能力的欠缺导致解题受挫,同时由于学生有简化运算的心理需求,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的内驱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解法二,因其对解题过程相对深入和全方位的思考,且方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更具集体教学价值.后两种解法,虽然思维层次很高,但思维切入点隐而难求,且方法的迁移性不强,因而不适合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可针对部分学科基础好、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预先准备好相关题组,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或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笔者对上题各种解法的一点浅显的思考,不知当否?录此,以博方家一哂.

猜你喜欢

动点评析本题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求动点的路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