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差异
——治愈“三角疑难”症的良方——从近几年江苏高考几道三角压轴题想到的
2017-01-12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张 敏 侯 斌
·江苏省无锡市王华民名师工作室·
消除差异
——治愈“三角疑难”症的良方——从近几年江苏高考几道三角压轴题想到的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张 敏 侯 斌
“继承与创新”历来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江苏数学高考从2013年以来,以继承、稳定为主,总体难度控制得比较好,其中近四年的填空压轴题(第13、14题),大多是三角、向量试题,而以往这类“高大上”试题只能出现在函数、数列、不等式内容中,这个变化点也是江苏高考试卷的一个创新点.但作为压轴题,难度自然不低,有的思维要求高,有的信息量大,不少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解题差异论认为,解题的过程就是消除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差异的过程,要消除整体与局部、数与形的差异,消除多与少、高与低的差异等,它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反馈原理.[1]
本文透过几道高考三角填空压轴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消除差异”可以有效解决三角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在三角问题中消除差异,既要消除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也要消除条件中不同角、不同(函数)名、不同次数的差异.通过消除差异,以便快速寻求解题突破口,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重拾信心.
一、通过三角函数的“名变换”和“角变换”,消除差异
现行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的名称有正弦、余弦和正切,对于求值、化简等问题中同时含有“弦”和“切”的问题,一般是“切”化“弦”,有时需要“弦”化“切”,称为函数“名变换”,以此来消除函数名的差异,再利用“弦”之间或“切”之间的关系求解.如果一个三角函数问题含有几种不同的角,那么解题时就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角变换”,以消除“角”的差异.
例1(无锡市高二数学期末检测题)不查表求值:4sin20°+tan20°.
简析:该题有正弦和正切两个三角函数名,消除函数名的差异,一般通过“切”化“弦”,4sin20°+再通分、整理,得因有两个20°角和1个40°角,需要消除差异角40°,将40°= 60°-20°代入两角差的正弦公式,整理得
评注:该题虽然消除了函数名的差异,但在通分整合过程中,又产生了角的差异,需要再消除角的差异.实践表明:解一道较难的三角问题,需要消除差异的往往不止一个.
例2(某四星级高中“三角变换测试”题)已知:求的值.
简析:测试反馈:有几个班级的学生得分率不足0.3,可见其难度.本题条件是两角和、两角差的正切,目标是二倍角的正弦之比,角与函数名都存在差异.一般学生对“角变换”都能想到,对函数“名变换”也知晓,但因解答程序不合理,仍然困难.有些同学从条件出发,可以求得tan2α,tan2β,但没有给出角的具体范围,需要分类的情形比较多,解答烦琐.以下给出两种正确的解法.
解法一:(切化弦)由tan(α+β)=-3,得sin(α+β)= -3cos(α+β),同理sin(α-β)=cos(α-β),代入目标式,得
解法二:(弦化切)从目标出发,将目标角2α,2β转化为条件角α+β,α-β,再展开.
评注:本题切化弦、弦化切都可以,关键是解答程序要把握好.解法一是从条件出发,进行切化弦,求出了一个关系,代入目标式,归到“一个量”,再约分求解,是整体消除差异,而不是像有些学生那样,求出tan2α;解法二是从目标出发,通过角变换消除角的差异,展开后是一个奇次式,通过同除运算,把“弦”化成了“切”,消除函数名的差异,再把条件直接代入.
二、通过函数“名变换”和“消元法”,消除差异
众所周知,数学高考考查的侧重点之一是通性通法,“消元法”是处理“多变量”或“多字母”问题的通法,在三角函数的“多字母”问题中,出现的函数名、次数的差异,需要利用“消元法”并结合其他方法消除.
例3 (2016年江苏高考题14)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若sinA=2sinBsinC,则tanAtanBtanC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简析:其一,条件“sinA=2sinBsinC”含三个角的正弦,目标“求tanAtanBtanC的最小值”含三个角正切的乘积,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函数名有差异,可以通过“弦”化“切”消除.
其二,条件的左右两边的次数不齐,需消除差异,注意到有三个变量即三“元”,自然想到消元,消哪一个呢?如果消sinB(或sinC),展开后变为三次,难以整合,因此只能消sinA.再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得sin(B+C)= 2sinBsinC,展开sinBcosC+cosBsinC=2sinBsinC,形式为二次奇次式,等式两边可同除以cosBcosC,得tanB+tanC= 2tanBtanC ①.
同理,对于目标式的三“元”问题,自然要消元(tanA),得tanAtanBtanC=
将①代入②,设tanBtanC=x,tanAtanBtanC=y,得到函数关系式通过分离常数4,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可求得tanAtanBtanC的最小值是8.
评注:本题通过观察条件式与目标式,存在函数名、次数等的差异,通过函数名变换、消元,消除其差异,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奇次式问题常用“同除”,求最值问题常结合基本不等式,在解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解决这道高难度的填空压轴题,思路也很自然,这是缘于用了“消除差异”的策略,它在寻求问题的本质联系后进行自然转换.当然,解答本题也可以用“解析几何”、“基本不等式”等其他方法,这里从略.
三、通过三角函数的“角变换”和“升降幂变换”,消除差异
有些三角问题的次数有高有低,所给的角有二倍角、半角等,如何同时消除次数和角的差异呢?可以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式——升降幂公式,在次数升(降)的同时,角也相应变小(大),达成一种新的平衡.有时把一个角拆分为两个角,再用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也能升“次”,达到消除差异.
简析:本题的角有二倍角(2θ)、半角两种,角的差异需要消除,一般是将其转化为单角(θ).利用升降幂公式:
例5(1997年全国高考题18)的值为________.
简析:这是一道不查表求值问题,为分式形式,有三个非特殊角,三个角的联系为15°=7°+8°;正弦或余弦的次数有一次、二次.多元问题一般方法是消元,消哪个角呢?要消除次数的差异,只能消7°(见例3的分析),根据两角差的正、余弦公式,转变为二次式:sin7°=sin15°cos8°-cos15°sin8°,同理cos7°=cos15°cos8°+sin15°sin8°.把它代入原式,得tan15°=2-
评注:利用升幂、降幂公式,可以起到缩小、放大角的目的,因此,“升、降幂变换”往往与“角变换”联用,以消除差异.
四、通过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互转化,消除差异
对于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有的已知边(或角),求角(或边),有的已知边、角混合问题,求边(或角)的最大(小)值等,需要消除其差异,究竟是“边”化“角”还是“角”化“边”,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选择、优化.
简析:条件是含三个角A、B、C的正弦,目标是求角C的余弦;如何消除条件、目标中的差异,以沟通两者的联系呢?对于三个角的正弦函数,可以用正弦定理,把“角”整体转化为“边”目标中求角C的余弦的最小值,可以用余弦定理表示,也转化为边这样,就找到了条件、目标的联系——边.
评注:本题根据形式特点,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把条件、目标式的三角函数中的“角”整体转换为“边”来处理,思路比较自然、明确.
例7(2010年江苏高考题13)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
简析:这道试题思维强度大,得分率低.
条件是边角混合问题,需要消除差异,边化角还是角化边,目标式为三个角的正切函数;若边化角,则为二次结构.
观察目标式:因可能要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故要进行切化弦,并提取公因式,再通分,得
观察形式结构:分子、分母都是含有正弦的齐次式,可利用正弦定理,同时,对cosC用余弦定理,整理得
由①、②,通过消元(a2+b2或c2),得答案为4.
评注:当时许多考生解答受阻,其一,对于多字母问题不知如何处理,考生没能主动整理到形式其二,当时复习教学还很少涉及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联用,学生意识不到.本题涉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需要根据试题的形式、结构特点,合理选用两个定理.第一次对条件式通分后,选择余弦定理把角整体化为边,之后又对目标式切化弦,通分整合后,同时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这一解题策略很重要.当然,本题若采用“特殊化”处理(令a=b),则可使解答更简洁、明快.
与人友好相处,要以诚相待、求同存异,治愈“三角疑难”病症(重、难点问题)的一剂良方是消除差异,它追求自然的解题,追求和谐之道.明道还需优术,其一,在“消除差异”指导下,要关注目标,理清脉络,通过选择三角变换(角变换、名变换和升降幂变换),通过消元,制定合理的解题程序;其二,消除差异的过程有一定的反复,需要有耐心;其三,三角问题往往免不了要结合通分、奇次式同除等常用的辅助手段,综合问题还需结合基本不等式、导数等常用工具.可见,一定的知识经验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需要我们不断累积,在解除疑难后奋力前行.
1.罗增儒.中学数学解题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