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方剂治疗脑积水二例
2017-01-12张永红
张永红
·病例报告·
自拟方剂治疗脑积水二例
张永红
脑积水;通络利水;活血化瘀;通窍化痰;治疗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患者,男,1岁4个月。患儿半个月前发热、呕吐、颈硬、嗜睡,在某医院治疗,经注射抗生素后呕吐止,仍烦躁、睡眠不安而来诊。检查:体温38℃,精神萎靡,颈软,皮肤无出血点,前囟1 cm×1 cm、饱满,两下肢无力,不会站(原来已能走路),唇干,舌红苔黄,指纹青暗。
尿常规:正常;腰穿:压力(侧卧位)53 kPa,无色透明;X线头颅侧位片示:①颅内压增高症。②蝶骨及额骨水平部交界处有骨质吸收破坏,蝶鞍增大;B超示:“颅内压增高性脑积水”。
1.1.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痰热壅盛,上蒙清窍引起的脑积水。治疗当以清热利水,化痰开窍为主。处方:羚羊骨10 g、郁金6 g、生石膏15 g、九节菖蒲6 g、地龙6 g、金银花10 g、僵蚕6 g、路路通12 g、柴胡6 g、钩藤6 g、天竺黄3 g、守宫3 g,上药加水煎取10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温服,1剂/d。
1.1.2 复诊治疗 服上药4剂后,体温渐退(37.5℃),睡眠安,余症同前。再以上方加生地6 g、丹皮6 g。
1.1.3 三诊治疗 连服上方20剂,体温渐恢复正常,精神好转,无呕吐,颅缝尚未闭合,头皮静脉显见,自己能扶走,嬉戏自如,头围如前。守上方继服。
1.1.4 四诊治疗 继服上方1个月,囟门已闭,头围未增加。视其面色发黄,毛发稀疏,舌淡白,脉缓,以健脾和胃通络调治。处方:鸡内金6 g、郁金6 g、神曲12 g、麦芽12 g、云苓6 g、木通6 g、春砂仁3 g、路路通12 g、槟榔6 g、陈皮3 g、薏苡仁10 g,上药加水煎取10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温服,1剂/d。煎服法同上。
1.1.5 五诊治疗 服上方1个月复诊,病情稳定,脑积水静止,头围50 cm,两耳间距29 cm,额枕间距29 cm,囟门闭合,智力好,四肢如常,走路稳健,临床治愈。随访2年一切正常。
1.2 病例2 患者,男,8个月。患儿1周前因肺炎住某医院治疗,发现患有脑积水,肺炎稍好转,即来我院求治。检查:头大畸形,囟门饱满,张力高,冠状缝、矢状缝裂开,头皮静脉怒张,头部叩诊破壶音,落日征(+),测头围47.5 cm,两耳间距30 cm,额枕间距28 cm,前囟门5 cm×6 cm,头部发热,烦躁惊悸,吃奶后呕吐,咳嗽痰多,偶见低热,舌苔稍白,指纹青暗。
1.2.1 初诊治疗 辨证诊断为肺热壅盛,痰火上扰,窍络受阻引起的脑积水。治疗以宣肺清热化痰,通窍利水为主。处方:羚羊骨6 g、麻黄1 g、北杏4 g、鱼腥草10 g、全虫3 g、甘草3 g、石膏12 g、路路通10 g、浙贝6 g、钩藤6 g、地龙3 g,上药加水煎取10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温服,1剂/d。
1.2.2 复诊治疗 服药6剂,身热渐退,痰热渐清,咳嗽已轻,囟门稍软,头皮静脉显见,精神佳,眠安不惊,继续按上方治之。
1.2.3 三诊治疗 又服上方4剂,痰去咳止,囟门张力不高,落日征(±),饮食二便如常。遂去麻黄、北杏、石膏,加土鳖虫1.5 g、红花3 g、云苓皮10 g、郁金6 g以强化瘀利水之品。
1.2.4 四诊治疗 连续服药30剂,病情尚稳定,测头围稍增为49.2 cm,但囟门逐渐缩小为3 cm×4 cm,张力不高,可见搏动,头皮血管已不充盈,落日征(±),精神佳,四肢活动好,二便如常,再以利水通窍之剂。处方:羚羊骨6 g、全虫3 g、云苓皮10 g、九节菖蒲6 g、地龙6 g、土鳖虫1.5 g、红花3 g、路路通10 g、威灵仙6 g、钩藤6 g、地龙6 g、守宫3 g,煎服法同上。
1.2.5 五诊治疗 连续服药15剂后,停药观察1个月。再诊时各种症状消失,囟门约1.5 cm×1.5 cm,颅缝闭合,头皮静脉隐见,智力发育好,扶床可以自己站立和扶墙行走。嘱其停药,随访2年间,患儿体健,智力好,一切正常。
2 讨论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1],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达1%~1.5%[2]。现代医学认为,脑积水是由脑脊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颅内压增高,脑实质压缩,出现头颅增大等改变,临床上分阻塞性与交通性两大类。阻塞性则多由先天畸形,如导水管畸形,或炎症、肿瘤、寄生虫等致使通路受阻,脑脊液部分或全部不能流向蛛网膜下腔及小脑延脑池而发病;交通性则多属脑脊液的吸收不良与分泌过多,及排泄障碍而发病。中医学虽没有脑积水这一病名,但根据脑积水之囟门扩大、颅缝不合、头大而智力不足等临床表现,颇似中医文献所载之解颅与囟填症。《小儿药症直诀》中载有:“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朱丹溪又提出“解颅”一证为热证居多的一种说法。关于囟填《幼幼集成》曰:“囟肿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饱饥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然寒肿者十之一,热肿者十之九。”可见囟填一证多由诸热性疾患导致脏腑不调,气逆上冲,热邪壅滞,热盛则肿,脉络受阻而为病。
从临床治疗来看,先天性脑积水患儿大部分属于热证,极少数也有因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而致病。阻塞性、交通性脑积水或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临床表现及病因不同,但都表现了脑脊液的循环受限问题。按中医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观点,又按经络学说,脑积水的病变部位在头部,而“头为诸阳之会”,如水湿上泛,蒙蔽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必然出现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基于此观点,笔者认为本病以通络利水、活血化瘀、通窍化痰为治则。病例1,患儿为痰热壅盛,痰热水湿之邪上涌巅顶,蒙蔽清窍,故治疗以清上启下、清热利水、化痰开窍为治法。方中羚羊骨、钩藤、僵蚕能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配以九节菖蒲、天竺黄、守宫皆为通络化痰通窍;柴胡、石膏清热,合郁金更能清热除烦;路路通具有行气宽中、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作用,合天竺黄对清上启下,通降脑积水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辨证准确,药证相符,患儿服药4 d已热退神清。后期则用健脾利水为调治之本,适当用神曲、春砂仁、麦芽、鸡内金以健脾和胃,配以路路通、木通、云苓、薏苡仁以淡渗利水、降低颅内压为主,且不可多用苦寒克伐之药为宜。病例2,患儿为邪热壅肺之夹杂病例。患儿来诊时兼有身热、咳嗽、痰多、脉数等风热夹痰壅肺,又有烦躁、悸动不安、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治疗上以宣肺清热化痰与通络利水同时并举。方中麻杏甘石汤加鱼腥草、地龙能清肺化痰、止咳;合羚羊骨、全虫、浙贝,一则加强清热化痰之力,二则能载药上行、通窍化痰、直达病所;配路路通利水消肿。服药6剂后热退咳除,此时加强活血化瘀及利水通络之品,如舌脉瘀滞而投土鳖虫,配红花。土鳖虫一般多用于外伤、炎症,但用其与红花、威灵仙、守宫、羚羊骨为伍,对提高疗效有一定作用。本院认为,活血化瘀药物在脑积水循环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另一方面能否形成侧支循环,帮助脑积水从其他通路排泄,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以证实。
[1]宋志军,陈晓雷.脑积水的影像诊断技术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40(1):59-62.
[2]刘智强,林志雄.脑积水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1):86-88.
2016-08-26)
1005-619X(2017)04-0447-02
10.13517/j.cnki.ccm.2017.04.050
116013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